俞平伯 第2页
-
风化的伤痕等于零-俞平伯散文精选
自从读了佩弦君的《航船中的文明》(见他的集子《踪迹》,亚东出版)以后,觉得在我们这种礼义之邦,嘉范懿行,俯拾即是——尤其在一阴一阳,一男一女之间,风化所关之地。我们即使谦退到了万分,不以此傲彼鬼子,然而总可以掀髯自喜了。别人不敢知,至少当目今贞下起元的甲子年头,我是决不敢立异的。原来敝国在向来的列祖列宗的统治之下,男皆正人,女皆洁妇,既言语之不通,又授受之不亲;(鬼子诬为tabu,恨恨!)所以轩辕氏四万万的子孙,个个都含有正统的气息的。现在自然是江河日下了!幸而遗风余韵犹有存者。如佩弦君在航船中所见所闻只不过是...
-
代拟吾庐约言草稿(代序)-俞平伯散文精选
我们认为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命与生活,应该可以有一种态度,一种不必客气的态度。 谁都想好好的活着的,这是人情。怎么样才算活得好好的呢?那就各人各说了。我们几个人之间有了下列相当的了解,于是说到“吾庐”。 一是自爱,我们站在爱人的立场上,有爱自己的理由。二是平和,至少要在我们之间,这不是一个梦。三是前进,惟前进才有生命,要扩展生命,惟有更前进。四是闲适,“勤靡余暇心有常闲”之谓。在此,我们将不为一切所吞没。 假如把捉了这四端,且能时时反省自己,那么,我们确信尘世的盛衰离合俱将不足间阻这无间的精诚...
-
出卖信纸-俞平伯散文精选
以L君病《燕知草》之多感触而少滑稽也,使我想起L当年卖信纸的故事。他亦后悔其失言乎?而目次排定,此文亦弦上之箭矣。 旧梦可笑的很多,却不知怎的,总喜欢挑有感伤味的去写,真是不很长进的习气。难道你感伤了他便肃然,一顽皮将使人不敬吗?我想,我是不至于,至少我也要这般说。——无非是感伤的材料,在忆中较突兀而已。 我有一种旧版新印的信笺,大家一商量,大可出卖,而且莫妙于沿门叫卖。(门当作街,叫当作兜,自注。)其时正当十一年四五月间,我们六人凑了八股,共大洋三元小洋六角,这都是有帐可考的。实行沿门叫卖...
-
俞平伯散文集-俞平伯散文精选
【作家简介】: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原名俞铭衡,以字行,字平伯,德清东郊南埭村(今城关镇金星村)人。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早年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赴日本考察教育。曾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执教。后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顾问,中国文联第一至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
-
《近代散文钞》跋-俞平伯散文精选
启无叫我为这书作跋,于我倒是有意思的事情,对于启无却未必。夫明清诸大家的文字很会自己说话的,何用后生小子来岔嘴;其不可一也。对景挂画虽好,班门弄斧则糟;其不可二也。当这年头儿来编印此项文件,已经有点近乎自暴自弃,何况去找压根儿未尝“浮起”的人来做序跋,这简直有意自己做反宣传;其大不可三也。所以我替启无再思再想,真真一无所取。然而我非启无,没法叫他不来找,做不做在我,找不找在他。再说他既经说到找到,反正推托不了的,不如老实说我不曾想到推托,干脆,而且做跋比做序还容易,据说如此。我谢谢启无给我这一个好机会。 ...
-
《致死者》序-俞平伯散文精选
婚姻是恋的坟墓。但“有情人成了眷属”,毕竟是一句讨喜欢的话。其实呢,恋爱算是怎么一回事,也令人不甚明白;我想,不是不近于猫儿打架的。——然则,人生的回味儿也未见其佳。 失恋是什么呢?总不是什么好顽的罢。轻微一点的还好,只当无端害了一场热病;重一点的就有点“要命”了。在发痴发热者的心中,恋好比一块黄金,生命是一片鹅毛罢。局外人呢,以为人命关天,岂不吓杀我也! 局中与局外也只是比较的说法。这儿有一个酒徒,一个赌棍。一杯在手的时分,酒徒总是馋涎欲滴的;到了“三缺一”的当儿,那位麻雀迷的先生该跳脚了...
-
春来-俞平伯散文精选
“假定冬天来了,春天还能远吗?”您也将遥遥有所忆了,——虽然,我是不该来牵惹您的情怀的。 然而春天毕竟会来的,至少不因咱们不提起它就此不来。于是江南的莺花和北地的风尘将同邀春风的一笑了。我们还住在一个世界上哩! 果真我们生长在绝缘的两世界上,这是何等好!果真您那儿净是春天,我这儿永远是冰,是雪,是北风,这又何等好。可惜都不能!我们总得感物序之无常,怨山河之辽廓,这何苦来? 微吟是不可的,长叹也是不可的,这些将挡着幸运人儿的路。若一味的黯然,想想看于您也不大合式的罢,“更加要勿来。”...
-
《冬夜》自序-俞平伯散文精选
《冬夜》出版了。三年来的诗,除掉几首被删以外,大致都汇在这本小书里。 我所以要印行这本诗集:一则因为诗坛空气太岑寂了,想借《冬夜》在实际上做“秋蝉底辨解”;(这是我答周作人先生的一篇小文,去年在北京《晨报》上登载)。二则愿意把我三年来在诗田里的收获,公开于民众之前。至于收获的是稻和麦,或者只是些野草,我却不便问了,只敬盼着读者底严正评判罢。 如果是个小小的成功,我不消说是喜悦的;即使是失败,也可以在消极方面留下一些暗示。只要《冬夜》在世间,不引着人们向着老衰的途路,就可以慰安我底心。至于成功...
-
《西还》书后-俞平伯散文精选
序视书之体裁而有,书必有序,似亦无取。作诗所以写吾怀,且必曾忠实地写,以求知于世。若犹不能,则彼我殆有性分之隔,非言语之事矣,今乃恃序以诠诗,不亦谬乎。是以斯集初刊,竟不作序。下列短言,作凡例读。 诗集编次之方,随好尚而殊,或编年,或分类,或以篇帙之巨细而分先后,三者皆未尽适于用。年时月日如此分明,以应世法之需耳,非谓今年今日之我尽然于去岁昨日之我也。剪断一江春水,岂可得耶?若以性质为纲,或以大小为序,则尤不可。何则?自然之广大,人事之蕃变,情思之多棼,书能以类判乎?至于评衡之事,见智见仁,在乎读者。...
-
《孤坟》序-俞平伯散文精选
自别江南遂与志行别,音信不闻者四五年。日前从西郊归,忽得他来信,以其第一小说集《孤坟》属我为序,为之欣喜,又为之踌躇。所以欣然者。志行君固是熟人,而其中《孤坟》一篇当时曾经我修改,于是回他一信说“可以的”。 踌躇者何?我于小说是不含胡的门外汉,却要为人作小说集的序,岂非笑话。如此蹉跎,亚东主人汪公早已把《孤坟》全稿寄来了,脸上渐有“鹅绒”之色矣。今天饭饱茶余,又得少闲,一周,居然命省作者于十月二十六日来信说:“我这几篇小说,大半都是叙述自己的经历,”并且叫我在序里也述及他的身世。我想,最真切的影子已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