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散文集近现代散文正文

父亲母亲开始没有看着出来生命回家不会农民坐在

符韵散文网 近现代散文 2020-10-01 00:14:57 941 0

  我深埋于心底的某些东西最也压抑不住了,想让心灵卸下重荷,放浪形骸.想流浪的感觉-直操纵着我。这也许是所有对生命的感悟自疲惫的灵魂里得以释然的-种途径。

  这就是我和姥姥最后一次见面,这辈子都不会再忘记,不会忘记姥姥在院子里晒太阳那一幕,不会忘记姥姥那期待的目光,更不会忘记姥姥那句“好好过日子”。

作家简介:余晓英,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湘江文艺》《湖南文学》《散文》《广州文艺》等报刊。生命的伏击余晓英父亲插着导尿管、戴着氧机弓坐在床上,像临终的鱼一样张着嘴拼力呼吸。他的双手在胸前、脑袋……到处乱抓。他想抓住那个元凶,但他找不到它的行踪。它飘忽不定、居无定所,却时不时给他狠狠一击。 医生说,父亲的肺已经烂完,只能依靠氧机和药物维持生命。我们绝望地看着父亲,看着他的皮肤一天天塌陷,胸骨一天天败露,看着他像树枝一样干枯下去。当他开始拒绝进食时,我们终于相信,这个给过我们生命的人,已经走到了生命的边缘。再往前一小步,他就会永远掉进那个黑洞里去。父亲开始吵着回家。他说医院太闷, 太吵,床太硬,硌得他骨头疼。他像无助的孩子一样望着我们,眼里充满乞求。父亲坚持要回家的念头让我们恐慌不已。我们无法想象,在失去母亲多年后,又再度失去父亲。我们围着他,以各种理由来打消他的念头。就像一群溺水者,明知已无回天之力,却仍旧拼尽全力扑腾着,最后连我们自己都怀疑自己的动机。几天后,父亲插着氧气管,被救护车送回了家。回家这天,太阳很大,屋前的草和树一闪一闪的。父亲坐靠在床上,静静地看着窗外的一切,眼眶里慢慢蓄满了泪水。父亲的泪水让我们清楚地接收到一种讯息,那是来自死亡的告别。窗外,熟悉的房舍、水塘、小路,那样鲜活、明媚,仿佛刚从春天里长出来。它们曾经无比温柔地盛放着父亲的一切。现在它们依然年轻,而父亲却一步一步走向归处。父亲非常清楚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他甚至看到那条长长的、永无止境的黑暗已经向他漫漶过来,将他一点一点从这片土地上吞噬、抹去。他将以落叶的姿态凋零在这年轻的土地上。此刻,他的眼泪与其说是不舍,不如说是在静静完成他与这片土地之间的告别仪式。父亲开始交代后事,他说油在哪里,米在哪里,他走后桌子给谁,椅子给谁,新买的碗橱给谁。最后几天,父亲就像一架即将停止工作的机械,只要齿轮一咬合,他就会不停地交代。我们假装生气地打断他,给他讲天气如何如何好,花草如何如何鲜艳,新栽种的辣椒开了好多花。我们试图将父亲拉到鲜活的生命中来。我们哄他吃饭、吃药,给他讲新闻趣事。我们拉着他的手,试图将力量传递给他,却被他手心里的温暖狠狠地烫了一下。父亲的手不像他的身体干瘪枯瘦,它仍然饱含生命的岩浆。我将它放在脸上,能清楚地听到血液流回的声音。父亲已无暇体验父女之间的情感交流。他半坐着,枯瘦的脑袋垂在胸口,像一颗岑寂的句号。他似乎暂时得到了解脱,呼吸逐渐平缓下来。但过不了一会儿,厮杀四起,他又陷入重围。我们悲哀地看着他,不知是该继续拽着他微弱的生命线头,还是该希望他早点摆脱病痛的战场。五年前,父亲也生了一场大病。那时候,我们完全处于一片慌乱之中。我们无法理解病痛的突然袭击。父亲的身体一直很好。他每天编制篾器。编好后挑着走乡串舍叫卖,然后从山里背回来碗口粗的竹子又开始编制。每次回家,父亲都会踮起脚在横七竖八的篾片间走来走去,骄傲地介绍着他堆积在墙边的成果。他脑门上的汗光和手上的刀光青春一样锐利、跳脱。父亲是在一次劳累后突然病倒的。他像现在一样大口呼吸,双手不停抓挠着。对他来说,那完全是一次毁天灭地的体验。他以为自己要走了,断断续续给我们交代后事。他说他一生没害过人,所以,老天不会让他受太多苦。我们慌乱地将他送进医院,拍片、验血、量血压……最后,医生在他的胸口打了一个洞,一点一点吸出里面的积水,他才得以从遏制的呼吸中解脱出来。那场病让父亲的肺部大损,再也没有修复过来,以致几年后再一次排山倒海地击倒了他。但是,父亲没有想到,在他最后的时光里,老天并没有因为他一生的善守而放过他,反而让他吃尽了苦头。它不让他睡觉,不让他吃东西,不让他正常呼吸。最后这一程,似乎一生的灾难都在等着伏击父亲。记忆里,父亲似乎没有生过大病,感冒了,用稻草火烤出一身汗来就好了。这大概与他经常走乡串户有关。  父亲是个篾匠。 父亲一生将这门手艺爱得死生契阔,像呼吸一样密不可分。这门手艺是父亲一生微小的荣耀,虽然这个荣耀并未给我们家带来物质上的改观,但却让父亲充满深深的敬畏感。记忆里,父亲总是外出。他拎着一个破旧的帆布袋,经常消失在堤湾的尽头。堤湾尽头是连绵不绝的澧阳山脉,山里有菌子、花生、板栗和神秘得像宇宙一样的自然秘密。父亲穿行在那些的山脉里,用篾刀破译出山的自然密码,破译出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江湖。父亲忠厚、老实,人人都喊他篾匠师傅。那时候的手艺人很多,木匠、解匠、瓦匠、杀猪匠、糖匠、打鼓匠、漆匠。他们都是农民,又都不是纯粹的农民。他们除了耍手艺,多半时间里还是栽田种地、筑坝灌水。他们做农民时是一副农民的样子,做手艺时是一副手艺人的样子。父亲很得意别人喊他篾匠师傅,别人一喊师傅他就忘了自己是个农民。忘了自己是农民的父亲常常拎着那个旧帆布袋出门,走进谜一样的澧阳山脉,好几天才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有时候,我们站在河堤上,看着父亲像一颗尘埃融进山里,那些神秘的山就亲切起来,似乎所有的山都成了父亲,所有的父亲都站在那里望着我们。直到有一天,我也走进了澧阳山脉。进去后才发现被它骗了很多年。那些山又矮又丑。除了成片成片的松树、成片成片的红薯地和成片成片的花生地,就是背着锄头在山上不断刨挖的晒得像山一样的山民。我不明白父亲为何要不断走进这些山里。实际上,我们谁都明白,只是说不出来。父亲回家后总是冲我们笑,笑得整个屋子都充满一种神秘的、无可抗拒的力量。然后他坐下来,在母亲的怨愤中,解开外衣,变魔术一样从里面衣兜里掏出花生、板栗和一小袋芳香扑鼻的熟红薯回来。那时候,粮食成了困扰我们家最大的问题,正在长身体的我们经常饿得像一条狗,连砖头缝里都想要嗅几下。那些花生、板栗和红薯,无疑成了我们最大的惊喜,也成了我们默默支持父亲出门的强大理由。母亲对父亲忘记自己是农民这件事非常不满,她认为父亲是为了逃避农活才三天两头跑出去。实际上,如果不是那些花生、红薯塞住我们的牙缝,我们也会相信母亲的判断。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家的田地常常处于荒芜之中。但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相信父亲,或者说,我们选择了相信那些食物。这种秘而不宣的信任,一直持续到我十多岁。后来家境稍好些,父亲就不大刻意进山了。他开始像真正的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他始终像水草一样,不甘困顿于小小的田地之间。他依然深爱着他的手艺。为了手艺,父亲似乎一生都在行走。父亲最后一次进山是在母亲去世后不久。母亲的离去似乎给了他重重的一击。晚上,他一个人坐在母亲的床沿上不停地抽烟,大口大口,跟赌气一样。黑夜成了漫长的河流。母亲五期过后,父亲进山了。他背着他那个旧帆布袋,一点一点走进山里。他的背影孤绝而苍凉。我站在河堤上,想喊父亲,但我最终没有喊出声。我早已褪去了青涩的冲动,我变得拘谨、内向。我相信父亲能走出失去母亲的暗影,他将成为他自己的王。父亲进山后不久就回来了。他背着一根楠竹在路上踉跄着,像是从山里分裂出来,还来不及收住脚步。第二天,他用楠竹编了一些小篮子小篓子挑出去卖了,然后再买来一根楠竹。他说,他想安静下来。他相信母亲还没有离去。实际上,父亲与母亲经常吵架。吵完架后,母亲就会躲在一边悄悄流泪。父亲则坐在一边闷头抽烟。在争吵的事件上,他们各执己见互不退让,但我能感觉父亲是有悔意的。有时候,他会闷不做声地去铺晒稻草、砍巴茅、打腰子(将稻草扭成绳子,用来捆草把和木柴),或是浇菜。在平静的日子里,他是不大主动做这些的。他一边笨拙地表达歉意,一边喊我们搬这个拿那个,做出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维护自己作为一家之主的形象。这个时候的母亲,大抵是气消了一大半。她开始起身给鸡喂食,端着撮箕屋前屋后啾啾啾地直叫唤,嘴角噙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他们吵架后往往好几天不说话。这期间,他们的交流基本靠喊。母亲喊:屋上的瓦要拣了;田里要打农药了;米坛里没米了。她一边喊一边咳嗽。那咳嗽亦真亦假,带着些微的娇嗔。父亲听到后,就会乖乖地去捡瓦去打农药或是挑一担谷去集市上打米。他们心照不宣地保持着吵架后的这份默契且乐此不疲。那时候,夏天很热,冬天很冷,整个村庄在这鲜明的季节中动荡不安。母亲很快病倒了。她整日恹恹的,吃什么都没有胃口。父亲从镇上抓来中药,用土钵一餐一餐熬给母亲喝。但母亲并不见好转,躺在床上一日一日萎靡下去。父亲开始学着种菜,喂鸡喂猪,学着给我们洗衣做饭。他用拿篾刀拿锄头的手笨拙地做着母亲做过的一切。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总将父亲喊成母亲。我们喊他炒猪油饭吃,喊他给我们钉扣子,喊他给我们讲故事,喊他半夜起来给我们舀凉水喝。以至于多年后,当我从梦中醒来,依然习惯地喊着父亲。当看到漆黑的夜和陌生的灯火,才明白父亲与故乡均已不在身边,孤独感便如潮涌般围聚过来。有时候,父亲会突然冲生病的母亲大吼大叫,说一些难听的话。然后,他坐在堂屋里一支接一支抽烟,烟火星子被过堂风吹得到处都是。母亲挣扎着要下床。她赌气地掀被子,想穿衣、穿鞋。她将床架、抽屉柜弄得通通响。但她的全身没有一点力气。挣扎无望后,她开始趴在床沿上撕心扯肺地咳嗽,眼泪和鼻涕糊了一脸。父亲则烦躁地跺着脚,嘴里咕噜噜地说着什么。然后他冲了出去。不久后他回来了,手里提着一块米豆腐。有时候提着一袋腌菜。腌菜是别人给的,米豆腐是给母亲买的。一次,他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个烤箱和一个藕煤炉子。那时候,藕煤炉子在我们那儿还是一个新生物。许多人跑到我们家里看。他们一边嘲讽一边又充满期待。他们不信老实巴交的父亲能玩出什么新花样来。父亲可不管这些。他将烤箱置于炉子上,打开烤箱(那烤箱呈四方形,里面卧着六个三角形烤格,一头有长柄)。他在每个烤格里抹了香油,将和了鸡蛋和糖的灰面均匀地填进格子里,填一下嗞啦一声,填一下再嗞啦一声。几分钟后,一丝丝甜香开始从烤箱的周边溢出来,朝堂屋周边慢慢散发。人们开始惊呼,他们表示从未闻过如此香味。他们看着父亲,眼神里充满敬佩和热情。那是父亲一生中最风光的一次,也是最狼狈的一次。因为,那个烤箱和炉子是父亲用工钱租来的,几天后就还回去了。母亲为这事和父亲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气。她不让他靠近,不吃他做的饭,不喝他烧的茶。她像孩子一样倔强地屏蔽着父亲所做的一切。尽管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在我们最贫困的时候花钱租这样的东西,但我猜想一定与母亲有关。母亲生病后特别迷信,她认为生病是因为上辈子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她开始用吃素来赎罪,尽管那时候也并没有多少油荤可吃。父亲则认为母亲吃素不利于身体,但他不知道怎样劝说母亲。他们开始更为激烈地争吵。节假日,父亲悄悄往菜里放少量的油汤,但每次都被母亲敏锐的鼻子闻出来了。闻出来后,除非重做一份,否则母亲就会粒米不进。于是,父亲只得按照母亲的要求重做一份。后来我会做饭后,也会在节假日里“不小心”将猪肉汤洒一点到青菜里,但母亲好像再也没有闻出来过。那时候我还不懂爱情。我以为吵架是每对农民夫妻的一种常态,每个孩子都必须在这样的恐慌中成长起来。长大些后,才发现别人家的父母是不大吵架的。他们和和气气有说有笑。他们的孩子开朗、健康、大方。而父母的争吵,却让我们过早地体验到一种世故的忧伤。当然,后来我也慢慢知道,我以为毫无感情的父母,他们之间其实盛开着花,一朵一朵,绚丽,热烈,长久。母亲是在一个暮气沉沉的早上离开的。彼时,她已被病魔折磨了近二十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脾气暴躁的父亲慢慢磨去棱角,他像西山的太阳一样沉缓下来,母亲则更加沉默,不卑不亢地听任命运的摆布。他们安静地过着日子。偶尔,父亲会出去听鼓书,母亲就静静地望着屋顶等父亲回来。在岁月的打磨中,他们竟成了最契合的样子。母亲走后,父亲的生活更加慢下来。他经常坐着发呆。一次看见父亲坐在阶石上抽烟。看着看着,我突然害怕起来,感觉父亲正在慢慢消失,他的四肢和身体像烟雾一样飘浮、散开......他很快成了一个虚无。我转身就跑。我听见空气在后面嗡嗡作响,芝麻一样的黑点从天空漫无边际地罩下来。之后很久,我才慢慢从这份恐惧中抽身出来。 我一直认为父亲是被焦油烟慢慢夺去生命的。他本来可以多活几年。我们那儿的老人都活得很长。他们现在还活着,活得像庄稼一样精神。父亲本来也可以活得像庄稼一样精神。但父亲的烟瘾极大,大到他没法控制自己。父亲总是叼着烟在田埂上走来走去,烟火星子一闪一闪的,像只流动的萤火虫。但是,父亲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满足自己的烟瘾,他常常处于无烟的焦灼之中。没有烟的父亲像一只被追打的跳蚤,在屋子里跳进跳出。然后,趁母亲不注意,从鸡窝里拿出两个鸡蛋塞进我手里说,去,买包烟来。我害怕父亲。我一溜小跑到村里的代销点,那鸡蛋就一直在我手里滚烫着。那时候,鸡蛋在我们家最大的经济来源。母亲每年都好几窝鸡仔,到了下年,母亲还会抢抱一窝冬鸡。饶是这样,我们家的生活依然捉襟见肘。母亲对父亲抽烟极为不满,认为那是在烧钱。母亲要父亲戒烟,父亲死活不戒。母亲就狠狠地说,抽抽抽,总有一天要抽死。我相信母亲说的是气话,它并不具备科学性和前瞻性。但是,父亲病倒后,我却相信是母亲一语成谶。其实,这场伏击到来之前,应该是经过漫长的试探、进攻后才一下子将父亲击倒的。它们像微小的虫子一样,几十年来在他的肺里安营扎寨、繁衍生息,不停壮大自己的队伍,直至最后一举攻下父亲所有的器官。只是那些微小的试探和进攻既不会疼痛,也不会流血,它只是慢慢侵蚀和占有。它们并没有惊动父亲。父亲像以前一样打牌、串门。他用一种盛大的气势武装着自己。但是,他却越来越多地说到死亡,说到过去。每次去看他,他都会告诉我,谁谁走了,谁谁谁又走了。父亲谈起死亡的口吻那样轻描淡写,以至于让我们相信,他依然是半夜起来为我们舀凉水喝的那个父亲,依然是与母亲吵得不可开交的那个父亲,死亡,终究是一件遥远的事,它需要越过千山万水才能抵达。然而,不知从哪一天起,父亲开始三天两头生病。生病后他就跑到集市上找医生吊针,吊完针后大约是好了,他又开始串门、打牌。谁也不曾想到,那是病魔向他发动的最后一次伏击。2017年3月12号,远在在广州的弟弟突然发消息说父亲很不好。记得那天天阴沉沉的,雨将下未下,风吹在身上有点冷。后来,在父亲离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走出那天的阴冷天气。父亲是从医院回家后的第五天离去的。他走得很平静,连最后的挣扎也放弃了。当他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他所有的皮肤、骨头、器官都放松了。他眉目舒展,嘴角含笑,像刚出生的婴孩。经过一个多月的挣扎,父亲终于完成了一个手艺人和农民从生到死的最好仪式。小时候常跟着父亲去听鼓书。昏暗的夜晚,风在竹林里忽儿忽儿跑着,不知躲在哪棵树上的老鸹,呱的一声,呱的又一声,叫得十分凄惶。办丧事的人家门口搭着矮台子,打鼓匠坐在上面,眯着眼,敲着鼓,唱着书,韵味十足。他的声音像是一条曲曲折折铺满忧伤的小路,越往前走,那种忧伤就越发强烈地抑制着你。我牵着父亲的衣角,一动不动地坐着。黑暗在灯火后面坚实地站着,我看到一些东西从它的核里分裂出来,像蚊子,像一张张黑色的嘴巴。它们铺天盖地朝我飞来。我仓惶应对,不停地靠向父亲。父亲则眯着眼,有一下无一下地摇着蒲扇,烟火在手指间一闪一闪,快要熄灭了,才想起吸上一口。父亲无畏无惧的样子让我很快踏实下来。于是,我问父亲,人为什么要死?父亲迟疑片刻后,以一个手艺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回答了我:人到了一定年纪就老天爷就会将他们收了去,就像竹子和庄稼一样。

 五月第三天的晚风,吹得格外浓烈。柳树的枝条摆来摆去姿态万千,人工河里的水儿已经不是微起波澜。一些矮小的花儿草儿在狂风中摇曳,痛苦的表情似乎在抗议着、质问着:“这,还是不是春天?!这还是春天。五月天,最适宜穿美衣的季节,本该一件薄衬衣或短袖衫的季节,有的人却穿起了毛呢外套。那么,像我这样冻的穿着粗纺毛衣的人,看起来也就不那么夸张可笑了。

  刚到家洗完脚睡下不久,医院那边他兄弟就打电话来说他们的四哥叫我快点过去他要给我说话,我迅速爬起来跑到医院,但是到医院的时候医生已经走了,他也走完自己的一生,离开了。

  少年,我等你可好?等你为我绾发,等你为我凝上柳眉,等你为我点上朱唇,等你为我冠名汝姓。少年,你等我可好?等我青丝及腰,等我荫眉如柳,等我朱唇似砂。等我为你披上殷红的嫁衣。

  母亲的病先在大脑,幻听幻觉,喜怒无常,疯疯癫癫了好几年。去了很多精神病医院,也不见好转。后来奶奶的三个儿子都成了家,这才发现还是我的母亲她的大儿媳最有忍耐,慢慢地婆媳关系融洽了,母亲的病也不治而愈了。­

  终究还是逃不出自己当初画下的牢笼,曾经在墨里刻下的箴言,就是一把无形刺刀,我深信这箴言会将我折磨致死,在心里反复刻画着你的温柔。如果没有爱你,那我又何必伤心至此。如果没有了你,我的生命便是流离失所的一场漂泊。可是,你要我看着自己的心一点一点的熄灭下去,渐渐的变成一文不值的冰冷的尘烟。

  你孤寂的背影,是不是在告诉我,今生只是偶遇,缘本断在前生里的五百年前?

  寒假里,每次和女友通电话她都会提及李奇遥,说我是花花公子,脚踏两只船。即便我动用再多的时间和电话费去跟她解释,她都不予理睬。开学后,冷战还在继续。当初的互相信任已经不复存在,她的书信我从来不去过问,我的书信却是必须要经过她的严格审查的。审查不出什么结果,但没有让我们的冷战停止,反而愈演愈烈。我跟她讲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她说那我们分手吧。

后数年偶游于都。会董妃卒,上念其贤,将为肖像。诸工群集,口授心拟,终不能似。某忽忆念梦中丽者,得无是耶?以图呈进。宫中传览,俱谓神肖。上大悦,授官中书,辞不受;赐万金。名大噪。贵戚家争赍重币,求为先人传影。凡悬空摹写,无不曲肖。浃辰之间,累数万金。莱芜朱拱奎曾见其人。

  多少次婉约的文字里,悄悄把你融进,无论春花还是夏草甚至秋雨冬雪,你可曾读到那字字句句里浸透的情感,即便是伤感的,也有几分暖,暖在心中。

免责声明:文章《父亲母亲开始没有看着出来生命回家不会农民坐在》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父亲母亲开始没有看着出来生命回家不会农民坐在 第1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www.fuyunmc.com/post/7237.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