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学作品中对昆仑山得描写?
《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又云“赤水出东南隅”,“河水出西北隅”,“洋水、黑水出西北隅”,“弱水、青水出西南隅”。AI《大荒经云:“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燃)。”AJ《淮南子・地形训》
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又曰:“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纳)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赤水出其东南陬,……弱水出自穷石,……洋水出其西北陬,……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AK《河图括地象》曰:“昆仑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广十万里,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LB又称“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围如削。”LC以及“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
其泉东南入中国,名曰河水。其山中应于天,最中,八十城布绕之”。LD等等。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三云:“昆仑之墟,……
其外绝以弱水之深,又环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育滋长于炎火之中,
故有火浣布。”LE前秦王嘉《拾遗记》卷十云:“昆仑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
山有九层,每层相去万里。有云气,从下望之,如城阙之象。”LF南朝宋时所出之《玄
中记》也有“天下之弱者,昆仑之弱水焉,鸿毛不能起”及“昆仑西北有山,周回三万
里,巨蛇绕之得三周,蛇为长九万里。蛇居此山,饮食沧海”LG之说。郦道元《水经注》
卷一曰:“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
曰层城(即增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LH六朝所出之《洞真太霄隐书》曰:
“昆仑山高平地三万六千里,上有三隅,面方万里,形似偃盆。其一隅正北,主于辰星
之精,名曰阆风台;一隅正西,名曰玄圃台;一隅正东,名曰昆仑台。又有北户山、承
渊山,并是其枝干。”LI可见诸书对昆仑山的形貌、地理结构有很多描写,但都千奇百
怪,使人很难得到一个确切的概貌。不过,上有阆风台或玄圃台,有醴泉、瑶池,周围
有弱水环绕等,则是留在人们心目中比较典型的形貌特征。
战国至秦汉之书,大都极力状写昆仑山鸟兽草木之奇。如《山海经・
西次三经》云:昆仑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
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惹鸟兽则死,惹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
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
人不溺。有草焉,名曰
- 上一篇: 唐宋散文风格-宋代散文-唐宋散文的比较?
- 下一篇: 诗化散文理论-散文化小说和诗化小说的区别是什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