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散文集古典散文正文

诗散文化-杜甫《登高》用散文化写出?

符韵散文网 古典散文 2020-11-26 09:21:35 425 0

杜甫《登高》用散文化写出?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 “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

  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时当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高”;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所以说“哀”;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天高”“沙白”“猿啸”“鸟飞”,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

  三、四两句写远眺之景,从大处落笔,上句写山景,承首句;下句写江景,承次句。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非常生动的三峡秋景图,深秋风大,所以闻落叶之“萧萧”;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滚滚”。“落木”而以“无边”来形容,则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而以“不尽”来形容,则见大江之无穷。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两句又多用双声迭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以上四句写景,确实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而是将这种悲愁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诗中所描写的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季节特征,同时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啼猿作为一种动物,本身并不具有人的感情,但在“艰难苦恨”中的诗人听来,猿啼声却充满着一种凄哀的情调。同样,那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也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文心雕龙-物色》),更何况眼前这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诗人触景生情、引起相应的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了。而这种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所以诗中的景物已不同于自然的景物,它是诗人主观化了的客观景物。在文学作品中,当景物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特殊感情的时候,当作者的主观感觉和景物的客观特征得到和谐统一的时候,它对读者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就不是一般地描摹景物的诗句所能比拟的了。

  五、六两句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两句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是就空间方面说,即所谓“横说”;“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就时间方面说,即所谓“纵说”。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诗主旨。在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乙编卷十五)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由于采用了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深厚的感情,来自丰富的生活,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尾联两句是写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作者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头上的白发愈来愈多,而现在又已衰年多病,独自登台,心情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此时正须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

散文化小说和诗化小说的区别是什么?

这个问题提的很有趣,可以从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来分析;这个问题也问得很有意义,因为现在有的学者认为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就是散文化、诗话小说,那这个回答我将从以下4个方面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 散文化小说概念和代表作;
  • 诗化小说概念和代表作;
  • 诗化小说和散文化小说的异同;
  • 现在的发展情况;

(完全手打原创,如需搬运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1. 散文化小说概念和代表作

散文化其实是针对我国传统小说来来说的,大家应该知道我国传统小说就是章回小说,类似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些小说的共同特点是讲故事,专业点说就是重在叙事。但是散文化不同,这是一种从西方引过来的文体,它重在抒情,也没有固定的章节结构,很灵活所以能记录和描述的东西就很多,实际上鲁迅等一系列的新文化代表作家,都可以归到这个里面,这种记录方式因为扩大了范围,也让小说更加生活化,现在的言情小说实际上可以算合格的延申。

(水浒的故事性就是典型的传统小说)

因为叙事弱化了,作者的情感会得到更加深刻的体现,不需要刻意制造矛盾,就可以用人物情感变化来表现故事丰富的层次性,就像如果你描述一个故事,只是用情节描写的化,很多跳转会很奇怪,这就导致很多古代小说很冗长,因为要写的真实就会赘述。但现在的散文化小说不一样,就算是跳转描写加上了人物情绪描写,会衔接的很自然,而且也不会很突兀。

(猎人笔记是最典型的代表)

这种描述更加类似普通人的生活,读者的接受程度就更高,不像原来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很大程度上普及是需要靠说书的。它采取兼小说与诗歌力一炉的写法,将人物的心理情感描写与客观环境的意象创造结合起来,讲究一种笔致自然,言近目远,韵味悠然的诗的语言规范,强化对社会风俗的描写,加深人物置身的生活环境之真实感,在人物主观情绪与客观氛围融贯如一中组织画面、组合形象。

(言情小说实际上就受到了很大的散文化小说影响)

从创作实际看,散文化与艺术典型化并不相悖。它主要通过情理或情物合一的意象组合使文学形象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升华为典型。孙犁就是把散文化的意象组合作为典型化的补充手段的。他认为,小说中文学形象一旦逊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就能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2. 诗化小说概念和代表作

诗化小说有有些不一样,它追求文字和描述要具有观赏性,就是我们读诗时候说的意境,所以我们对比诗歌及很容易找到它的特点,要不然是结构上具有明显的意境感,像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这样,流畅又有架构;或者就是描写很有意境,景物或者人物和剧情描写要很有画面感,这个的话我们早期的武侠小说就是典型代表,是不是读武侠时候那种冲出文字的意境就很有诗意。

(汪曾祺的画作,实际上诗化小说的很多作者都很注重审美表现)

它是作家经过精心提炼而创造的某个独特形象、细节、特定氛围、场景的描写,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凝聚丰蕴的哲理意味。这类小说不注重叙事功能,不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而是重视创造意境。它凭借诗的隐喻、象征和主情性,让时间、心理变得交融浑然,情节淡化而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

诗意小说很有感染力,能够带动读者冲出理念本身,把人物和情感都具象化,古龙小说就是典型代表,读完荡气回肠,寓意深远,把艺术和文学很好的结合到了一起。既有生活的具体实感、美感,又有引人思索的丰厚、博大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找一个古龙小说的描写来看一下:

“江湖中有耳朵的人,绝无一人没有听见过‘玉郎’江枫和燕南天这两人的名字;江湖中有眼睛的人,也绝无一人不想瞧瞧江枫的绝世风采和燕南天的绝代神剑;只因为任何人都知道,世上绝没有一个少女能抵挡江枫的微微一笑,也绝没有一个英雄能抵挡燕南天的轻轻一剑!”(《绝代双骄・第一回・名剑香花》)

(绝代双骄的开场)

(史铁生也是诗化小说的代表人物)

3. 诗化小说和散文化小说的异同

从上面其实可以明显看出来,都是淡化了叙事,重在作者的情感表达,都包含“第一人称的主观抒情”的特点。但诗化与散文化小说在情节结构,环境营造,人物刻画,语言表达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散文化小说有明显的框架。而“诗化”小说,其结构框架无论如何是要“规整”的;就环境营造而言,诗化的意境与散文的所营构的氛围还是有着差别,诗的意境应该更浓、更朦胧,而散文化的环境则清新淡雅的多;诗化中的人物更多的是轻盈洒脱,虚无缥缈的写意山水画,散文化中的人物更像的是白描式的简笔水彩画;诗化的语言应该是典雅凝练,而散文化的语言则可以是朴素活泼生动。

(古龙和金庸对比,古龙小说就是典型的结构自由的诗化小说)

4. 现在的发展情况:

游离于时间和空间之外,把作品具象化,留足想象空间是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在视野选取方面的创新之处。在废名、沈从文、萧红等创作的颇具特色的散文化、诗化小说中,我们很难看出历史变化的痕迹或标志,作品所叙述的时间状态往往是向后看的,是面向过去的,是--种稳定的、封闭的、与现代生活相隔离的存在状况。而这样一种时间的叙述状况与小说家在作品中所投注、渗透的情绪、思索与理想是相契合的。这个我们在鲁迅的小说中也可以看出来,鲁迅小说就是典型的新式小说了。

其实文体就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不是搞学术研究,把重心放在创作上就行了,你写得好了,并不拘泥于格式,甚至你得文体还会被用来研究和借鉴,hhh,网络小说就是典型的例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104070.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