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散文或诗文?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将进酒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黄河,你是民族的摇篮,五千年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故事在你周围扮演……”。《黄河颂》的歌词,道出了黄河的悠久历史,唱出了黄河的不朽功绩。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摘自《黄河颂》与尔同消万古愁黄河夜泊〔明〕李流芳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渡黄河〔明〕谢榛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过黄河〔明〕李东阳清口驿前初放船,长淮东下水如弦。劲催双橹渡河急,一夜狂风到海边。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王之涣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维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艄公号子声声雷,船工拉纤步步沉。运载好布千万匹,船工破衣不遮身。运载粮食千万担,船工只能把糠馍啃。军阀老板发大财,黄河船工辈辈穷。”“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唐柳中庸《征人怨》)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唐李白《古风》)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唐李白《寄远》)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唐杜甫《黄河》)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描写黄河的著名散文的名字?
它是气势磅礴的,也是柔情婉转的。它流经的区域是绿色的生态屏障,也是多彩的经济地带。它滋养的土地上创造出璀璨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犹如一条巨龙,黄河劈开青藏山川,穿过高原峡谷,出壶口、跃龙门、闯三门峡,行程5464公里,流经9个省区,九曲十八弯,奔腾入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是诗仙笔下的黄河,其源头之高、流程之远,如挟天风海雨般迎面扑来。远古的风穿过低吟的浪花,滚滚黄河水悠悠讲述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发展故事。黄河之水天上来(油画) 黄建南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气候温和、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我们的祖先选择在这里繁衍生息。自夏朝至北宋的3000多年间,黄河流域始终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代王朝多在此建都。黄河岸边,留下了当时中国人生产生活、行军打仗的诸多痕迹,数不尽的“黄河故事”见诸史册,成为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经典篇章。“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战国末期,秦赵两国在黄河边的渑池相会,这样的史实背景下,史学家司马迁生动讲述了廉颇负荆请罪与蔺相如将相和的精彩故事。“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贾谊《过秦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在秦始皇眼里,高耸的华山、汹涌的黄河就是坚固的城防,他“仁义不施”,以暴虐治天下。西汉名士贾谊以此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引人深思。“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边上,暮色苍茫之中,女战士木兰枕戈待旦,儿女情怀终在战场上百炼成钢。这样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被记录在北朝民歌里,流传千古。黄河涌进大地回春(中国画) 万鼎黄河,是古代中国朝代更迭、战事频发的宏大背景,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中国人的高光时刻。千百年来,黄河滋养着流域内亿万居民百姓,也曾肆虐四野、祸害生灵,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战国时期,梁惠王就为黄河沿岸老百姓遭遇饥荒而反复迁徙居民。“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多淤、多决、多徙”的黄河,在2000多年间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柱子上,数千年来,智慧的中国人民想尽办法解决黄河断流、决溢等难题。“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形象地描述了黄河的含沙量之多。的确,黄河是全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携带16亿吨黄沙奔流向东。黄河宁,天下平。“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中国人民科学认识和治理大江大河的重要见证,是一代代中华儿女上下求索追求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九曲黄河,奔腾向前,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人的诗词意境宏阔,黄河沿岸的北国风光尽收眼底,反映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边塞诗”也在诗人们的反复吟咏中进入黄金时代。 登鹳雀楼(书法) 雒三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这首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短短二十字,缩万里于咫尺,寓哲理于简言,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置身于北国雪景之中,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直抒胸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何等的自信与豪迈!这样的豪情壮志,正是源于黄河凝聚起的强大精神力量。“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梁衡《壶口瀑布》,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中国人心里,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体现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品格。“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光未然《黄河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高山之巅、黄河之滨,“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巍然耸立,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黄河之水天上来(油画) 黄建南70年不决口、20年不断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正是在民族精神的鼓舞和支撑下,党领导人民开创了治黄事业新篇章,创造了黄河70年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实现了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黄河,是祖国壮美河山的一抹亮色,是中华儿女在民族精神激励下接续奋斗砥砺前进的鲜亮底色。大河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现如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已绘就,“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号角正吹响。黄河,不舍昼夜地奔向未来,必将成为持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上一篇: 适合演讲的励志散文-求国旗下演讲的励志文章?
- 下一篇: 我喜欢你散文朗读-我喜欢你陪在我身边的散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