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散文集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一部散文集是《尚书》,这是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即以上代以来的书而得名。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汇编。内容主要包括殷商和西周初年的王室广告、命令、誓词、王公大臣的讲话稿等等,文字古奥,佶屈聱牙,历来认为是难读的书。但是其中有不少生动的比喻,例如:“若火之撩于原,不可向迩,”“若网在纲,有条不紊”等等,一直使用到今天。这部书相传由孔子选编而成。事实上有些篇如《尧典》、《皋陶漠》、《禹贡》、《洪范》等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二十八篇,即《今文尚书》,另外相传汉武帝时,在孔子住宅壁中发现有《古文尚书》和东晋梅责所献的伪《古文尚书》。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的合编。
中国最早的散文?
古代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记事而出现的。早在殷商时代,朝廷就有了记载史事、掌管典籍的人员,甲骨文中称为“史”、“尹”、“作册”等。这些“册”与“典”既是记录下来的各类历史资料。《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尽管记言记事的区分未必如此严格,但有各种史官记载国家大事和君主的言行,则是可以肯定的。这些史官以其历史记载为统治者提供借鉴,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推动了古代散文的发展。
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是《尚书》。《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相传战国时《尚书》有百篇,经过秦火焚毁,亡佚大半。汉初经师传授的《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称作今文《尚书》,后来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用先秦文字记录的篇章,称作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后来又已亡佚,今存古文《尚书》25篇是东晋人所作,不作为本课的论述对象。在28篇今文《尚书》中,包括虞、夏、商、周之书。《虞书》和《夏书》是春秋战国人根据古史传说编纂而成的,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而《商书》和《周书》则主要是商周两代的官方文献,基本可以代表当时散文发展的水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