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好在哪里?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父子深情,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这是人之常情,同样也是家庭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的朱自清二十岁,还在北京大学念书。而当时的父亲正遭遇双重灾祸,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让父亲陷入了困境。养家的重担还在父亲一人肩上,此时的儿子又要外出求学,在谋事和送行之间,父亲选择了对儿子的爱。他将儿子的路途平安看的更重。不止送儿子到火车上,还为儿子的路上着想,临别前还吃力的翻过铁道买橘子,“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文章中的父亲是慈父的形象,但同样他也是一个刚强的父亲。面对灾难,他的心声是“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大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
看这篇文章,我们对父爱的感知会更深一层。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几十岁的孩子还是孩子,朱自清的父亲也是这样。
中国的慈父总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己能省则省,最好的东西让下一代享用。背影,为了儿子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