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一代学术大家季羡林的散文充满了诗情与哲思?能结合具体的作品说说吗?
季羡林北大副校长,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季羡林《母亲的眼泪》主要讲述了:母亲的家族有失明嗯遗传病。而她七岁的儿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也会失明。母亲为了给儿子做手术,经常超负荷超12小时工作。母亲的眼睛越来越差逐渐的失明。为了保住工作不让公司发现,凭触觉做事,凭记忆走路。在一个模糊的世界里拼尽全力全身心的工作。存折里有多少钱她不知道,经常让儿子念给她听。终于凑齐了手术费用,但是祸不当行母亲被汽车撞了。母亲不顾疼痛,陪在孩子身边把手术做完。母亲留下了眼泪,刚好滴入儿子的眼角。是喜极而泣,还是悲悯的心声。
《十一支康乃馨》主要讲述了:母亲节姐姐跟弟弟打算给母亲买礼物,但是把钱弄丢了。姐弟通过帮花店送货,攒到了十一支康乃馨送给母亲。这是一个温馨的画面。
季羡林大师的散文让我们明白了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是最无私的,伟大的。我们要做父母的好孩子,体谅、关爱、孝顺自己的父母。
优美一些的哲思散文?
推荐余光中的散文集。 01 从鲁迅的《故乡》到海子的《麦地》,从史铁生的《记忆与印象》到余秋雨的《阳关雪》……关于故乡的诗歌与文章多得不胜枚举,而最先出现在我脑海的始终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也是因为《乡愁》让我一直认为余光中先生应是一位深沉的人。而今天读了他的精选散文集,我发现余光中先生不仅是一位深沉的人,还是一位可爱的人。 余光中先生的这部散文集名叫《我们那短暂而又漫长的生命》,是一直致力于用“知识引导世界,读书改变人生”的光明日报出版社在余光中先生50年散文作品中精心挑选出经过其后人认可的34篇汇编而成,旨在通过欣赏余光中先生对生命、对生活、对旅行的热爱来引导我们感受生命的方法――用短暂的生命长度来增加漫长的生命厚度!而且通篇读下来,你会惊讶于余光中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与言语能力,不管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还是法语、德语等外国词汇,余先生信手拈来、自由组合,没有中国式英文的尴尬,更没有牵强附会的别扭。 02 难能可贵的是余光中先生将他专业上的娴熟运用到生活中的琐碎上,让生活充满了诗意的哲思。 在四个地域的辗转生涯教会了余先生如何用生活来排解乡愁之苦,就地取材来丰富生命的纬度,如何用文字来增添生活的颜色,增加生命的厚度。 以《我的四个假想敌》为代表的生活篇章,我们看到了一位鲜活而可爱的余先生。学者与教授的身份让余先生在处理与四个女儿的关系里面时而严肃过度,时而可爱异常;对生活也有着异于其他人的敏感与情趣。也许就如同余先生在文章中自己说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是自己小时候的,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这是否也是先生的一种自白呢? 以《雪浓莎》为代表的旅行篇可以作为我等读者畅游欧洲的活地图,正值中年的余先生再次身体力行地为我们验证了“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需要在路上”的重要性。没有国界的文化需要有地域的界限来让我们知道文化差异的魅力所在。 余先生的散文文风稳健而温润,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又独到,如“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各式各样的鞋子将他的玄关泊成了一种诗的海港”、“无风的空中悬着一张光之网”、“雪浓莎,三音节的魔咒”等语句,让你有着同时与一位诗人、一位音乐节和一位哲学家在对话,受益匪浅的同时也惊讶不已,怪不得余先生被公认为是“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呢! 03 “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余光中先生更是生活的践行者,他用“生命篇章”教我们如何拓宽生命的厚度,用“生活篇”谱写着生活的趣味,用“旅行”篇践行着“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而其实,余先生终其一生都是身行在路上,魂游在故土。乡愁虽然如影随形,却也时刻提醒着余先生享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虽然乡愁有着地理上的绝对位置,有着时间上的无可救药,却没有精神世界的阻隔,而对故土最好的怀念就是活好当下在每一处的生活! 所以,余先生的精选散文集《我们那短暂而漫长的生命》适合在旅行的路上看,它可以作为旅游的指南,更是生命运动的指南针; 适合在异乡的时候看,他能帮你排解作为异乡人的孤寂,学着提取生活中的乐趣; 适合在喧嚣的闹市看,他会教你如何感受闹中的静,保持着自己的本心; 适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他会教你沉淀生命中重要的人事物,回忆最珍贵的时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