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散文集名家散文正文

论述苏轼散文的特征-苏轼散文的风格特点?

符韵散文网 名家散文 2020-11-30 05:24:40 183 0

苏轼散文的风格特点?

苏轼在理论上强调文章要有“意”(观点、意图、情感等),认为“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也就是要求文章应有中心,围绕中心作文。与此相联系,他还提出了“辞达”和“自然为文”的说法,即写作时,根据自己的艺术感觉,“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然地把对事物的感觉和理解写出来。苏轼的散文创作印证了他的散文理论。在内容上,苏轼的散文几乎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一点上,此前任何散文家都无法与他媲美。在艺术上,苏轼散文不仅文体多样,而且如他的诗歌一样,触处生春。议论时,能像王安石一样,鞭辟入里,发人所未发,如《留侯论》。《留侯论》是一篇史论,论述的是西汉时的著名人物张良,重点写了他受书於圯上之老人的事。写景时,能像欧阳修一样,以寥寥数语,写出景象的特点,营造出富有诗意的意境,例如《石钟山记》、《前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以《前赤壁赋》第一段为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一段文字描写的是月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用简洁的笔墨,十分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引人入胜的月夜图,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艺术功力。他极善于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自然而不露痕迹。不妨来看一下《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扩展资料苏轼的艺术成就: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114843.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