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者散文和文化散文的区别与联?
学者散文又称为大散文,文化散文。
指在创作中注重文化含量。
往往取材于具有一定得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或通过一些景物人事探究历史文化精神的散文。
“学者散文”的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富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
他们也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
代表作家是:余秋雨、陈平原、朱学勤等。
特点:
“学者散文”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
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这些散文随笔与“杂文”的不同之处是,它更关注的往往不是“识”,而是“情”与“理”。
散文的含义是什么?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散文的特点有:
1、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无论散文的内容多广泛,表现手法多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散文的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1、叙事散文: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2、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3、哲理散文: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散文的含义及特点?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现代散文定义(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什么叫文化散文?
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从文化视觉来关照表现对象,但与历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以及浑然一体的气度。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张中行《负暄琐话》,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邢世嘉的《咖啡时间》,韩晗的《大国小城》等。 他们的散文创作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