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元曲)马致远诗?
《天净沙 秋思》 年代:元 作者: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分类标签:描写秋天 初中 羁旅诗 作品赏析 [写作背景]一位远离故乡的游子,流落天涯,在萧瑟的秋日黄昏独自漂泊。此曲正是以这样的画半辈子切入,表现了“秋思”。而此情此景应该就是作者当时的真实境况。[注解]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古道:古老荒凉的小道。断肠人:指飘泊天涯、百无聊赖的游子。天涯:天边,这里指异乡。[译文]缠绕枯藤的老树上,黄昏时栖息着几只乌鸦,小桥下溪水涓涓,小溪边上有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游子骑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夕阳已经向西边落下了,游子还飘泊在异乡,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呀。----------------------------------------------- 【赏析】 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被注定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子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全篇一共仅28个字,就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和显示主题的,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根据马致远的秋思写一篇散文,600字!急急急?
不请自来。今天早上闲翻《元曲三百首》,又读到了《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忽然又想起南宋末年大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二者对比,皆只写景而不言情,可正是如此,方显这思绪,这情感无以言表,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这样的神来之笔,确是如此。如果说东篱先生是“秋思之祖”,那么竹山先生大约也可说是“听雨之祖”,写雨中感受的诗词,到了竹山先生这里,境界始大。其实《红楼梦》中,林黛玉曾吟出的李义山那句“留得残(枯)荷听雨声”,余味之绵长无尽,已经把“听雨”这一题材升华到新的高度。但若论气象之开阔宏大,则首推竹山先生此词。其实蒋竹山早年曾因《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而得人“樱桃进士”的美称,是啊,“流光容易把人抛”,蒋竹山早年那种略带华美甜腻的才子气息不见了,人世间沧海桑田,终究只剩下“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清癯苍劲的怅惘。人生如梦,兴许,人生本就是梦。看不完的人间事,道不尽的世间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的,时代或有不同,人性的本质,却未曾变化。世间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大约只有生而为人的感触和追求,故而方能“人生代代无穷已”,人生!人生!
- 上一篇: 文化的力量散文-文化的力量到底体现在哪里?
- 下一篇: 文化类散文-文化散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