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书?
《文化苦旅》是作家余秋雨所著的一部散文集,该作品于1992年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作者写作这部作品首先是因为受了一位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老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其次,应该是作者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慰藉。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虽然有一“旅”字,但作家在自序中也表明是漂泊旅程的感悟心得,但却与常规的“游记”大相径庭,其重心并非见闻描述,也非一般意义的借景抒情,更少游记特有的“轻快笔调”,反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这“苍老”是由于《文化苦旅》的起点和终点不止于地域和空间,而是穿越了千百年的历史,从身体的艰难跋涉到心灵的强烈冲击,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来欣赏景物,而且把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
总的来说,该散文集充满了文化的韵味,文字干净简洁,流畅漂亮,同时又体现了对中华文化情感的爱和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文化韵味,十分感人。山水物象,大漠荒原,处处留下了作者的足迹,也留下了作者的思考,历史的沧桑、人性的思考、人生的真谛、文化的灵魂,字字真言,处处精心,都充满了文化的韵味。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有几篇文章?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本散文集,余秋雨文化苦旅,这里面写的是一些关乎中国,关乎文化,关乎历史的东西,有些很沉重,使人感觉像是历史洪流下风餐露宿,衣衫褴褛的行者,已经饱经雨雪风霜,;有些很轻快,使人感觉行走在文化的生命中,那种新旧交替的无奈,那种怀古伤今的往昔,那种既承认改革的正确,有希望后辈能将古文化延传下去的纠结心理,让人五位杂陈;有些很激昂,像是维护着祖国的一点一滴,担忧着民族文化的生死存亡,愤恨着那些毁灭文化的生灵,喜爱着故土的一丝一毫,包括船只,包括废墟。他一路走,一路写。最终,他走了一路,我也读了一路,和他一样,有感慨,有愤恨,有难过,有迷茫,但都没有他来的深切,来的壮烈,来的浩浩荡荡。只想以后年岁再大一些,能回头看看那些自己勾勾画画的东西。余秋雨是一个让我很纠结的作家,在看这本书之前,只是听到片语只言,说他没有对文革进行反思之类的。所以对于这本书,我本是有点抵触的,但是看了几篇以后,却停不下来,继续将自己埋葬在书里。他的文字很有魅力,很生动,很亲切,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本以为想他这样的大学者,文章肯定满是压抑,不会有几分活气,而现在看来,他是比较贴近人民的学者了。他的《文化苦旅》,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讲古迹,讲物象,讲人情及精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