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1、在思想内容上,先秦诸子散文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2、在文风上,先秦诸子散文各具个性和风格。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3、在语言上,先秦诸子散文都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4、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先秦散文是中国散文的发轫。主要保存在《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中。包括《左传》、《国语》等先秦叙事散文和《论语》、《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先秦时期,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还不分明。当时的散文,只能说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但由于它们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产生过很大影响,因而被视为先秦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扩展资料: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一般地说,历史散文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由于先秦时期纯文学散文尚未出现,而历史著作中的文字叙事、写人非常生动、形象,语言也富于文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先秦的历史散文可以说是文学性较强的散文。先秦的历史散文,文学性不强的《尚书》、《春秋》可以不论,而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其代表。《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之并存的还有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仿照《春秋》用鲁国国君的世次编年,是一部自成体系的独立完整的历史著作。成书于战国初期,据说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全书近二十万字,全面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动。
诸子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影响:
- 诸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是深广的。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汉代贾谊、晁错的政论文源于孟子、荀卿;唐代韩愈大倡复古,主要地是强调学习儒家诸于的思想体系和行文技巧,他与柳宗元一道,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从韩柳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子的影子。尔后,宋代欧阳修、苏洵、王安石也都一直不遗余力地提倡学习诸子笔法。
- 其次影响大的是道家。《庄子》在诸子散文中算得上是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庄子》中的寓言、重言是我国寓言文学的鼻祖。而老庄思想,作为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鼎足而三的哲学思想,更是影响着后世文人学士,直接启迪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诸如稽康、阮籍、李白、苏轼等,对老庄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继承。
- 其他各家散文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清章学诚对此曾有精辟的论述:“……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京都》诸赋,苏、张纵横六国、侈陈形势之遗也。《上林》、《羽猎》,安陵之从田、龙阳之同钓也。《客难》、《解嘲》,屈原之《渔父》、《卜居》,庄周之《惠施》、《问难》也。韩非《储说》,比事征偶,《连珠》之所肇也;而或以为始于傅毅之徒,非其质矣。孟子问齐王之大欲,历举轻暖肥甘、声音采色,《七林》之所启也;而或以为创之枚乘,忘其祖矣。邹阳辨谤于梁王,江淹陈辞于建平,苏案之自解忠信而获罪也。《过秦》、《王命》、《六代》、《辨亡》诸论,抑扬往复,诗人讽谕之旨,孟、荀所以称述先王而儆时君也。”(《文史通义・诗教・上》)这段话把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特别是文章的渊源流变关系,讲得十分清楚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