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歌大全正文

文化苦旅散文阅读-读完文化苦旅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符韵散文网 诗歌大全 2020-11-30 07:04:39 230 0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值不值得阅读?

文化小贩-――余秋雨


王蒙――郭敬明?


方方方方方方方方方方方方方方方

《文化苦旅》可以当做中学阶段和《读者》配套看看也就算了,如果从现在的角度,请告诫自己,必须戒掉。

在《文化苦旅》中的《西湖梦》一文里,余秋雨这么说:“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林和靖“梅妻鹤子”的典故应该是很出名的,《宋史》卷四五七中明明白白写着:“……逋不娶,无子……”一个本来没娶妻没孩子的人,到了余秋雨这里却成了有妻小,这就很荒谬了。当然,余秋雨先生自是可以提出新的观点,认为《宋史》记载有误,但是在基本公认林和靖无后的情况下,什么都不加解释,就直接宣称人家有妻小,这也不太好,误导了不少读者。

再比如《文化苦旅》中这篇《洞庭一角》:“但是,你管你封,君山还是一派开放襟怀。它的腹地,有舜的女儿娥皇、女英坟墓,飘忽瑰艳的神话,端出远比秦始皇老得多的资格,安坐在这里。”

娥皇女英是舜的女儿?这就厉害了,稍读过书的人都该知道,娥皇女英明明是舜的妻子,在这里却成了女儿,细思恐极。不过在后来的版本中,这个错误被改正了过来,之后版本中改成了“尧的女儿”。有的东西就是一字之差,改起来还容易,有些东西余先生可是很难改掉的。

还是同一篇文章里:“你看,正这么想着呢,范仲淹身后就闪出了吕洞宾。……他是唐人,题诗当然比范仲淹早。但是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迹掩盖了,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这位道家始祖。”

这就更厉害了,东汉末年道教就很昌盛了,好端端的唐朝人吕洞宾居然成了始祖,而且余秋雨先生明显没搞清道家与道教的区别,写成道教始祖也就算了,写成道家始祖又是什么鬼。况且一个唐朝人,不管是和道家始祖还是道教始祖都完全沾不上边啊。书中这里就明显属于没话找话了,因为吕洞宾仅仅是唐朝一个道士,和道家始祖没关系,但是如果写成祭祀这位道士,似乎就不够有感染力,写成祭祀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原型,似乎显得迷信也不大气,为了强行找话说,居然给吕洞宾钦定了道家始祖这帽子,吕洞宾可戴不起啊。

很多人喜欢骂余秋雨的人品,关于余秋雨人品的黑点,无非就是婚外情、诈捐以及文革中如何如何那些事,大多似是而非,构不成什么真正的黑点,况且因为人品就否定一个人的书是不可取的。

可是,就算我们咬咬牙不看作者的人品,去回归文本,读读他的书,也要忍不住感慨这写得什么东西。余秋雨先生似乎反省过自己年轻时写文章太爱掉书袋了,这种反省倒像在自夸,问题根本不在于掉不掉书袋,而在于你掉的东西许多都是错的啊。写的又不是小说,既然带着文化两个字,好歹对文化多一点点尊重啊。有本书叫《石破天惊逗秋雨》,考察了余秋雨书中的文史差错,竟多达一百多处,沈万三住进了后人建造的房子里,莫高窟从山上跑到了沙漠中。如此扯闲淡,厉害了。

其实有错倒也没什么,谁写文章能保证没错呢,但是有了错,别人指出来,好歹回应一下或者修改修改吧,可惜对于大部分问题,余秋雨视而不见。这么多年了,那些错误依然停留在文章里,好在我们的读者比较宽容,而且忍心读余秋雨的人未必对这些方面太挑剔。《文化苦旅》这类书顶着一堆文史错误打着文化旗号的书居然畅销那么久,也是有趣。

我觉得写这种谈论文化的文章,做到材料的信实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实扭曲材料也不是不可以,马伯庸先生扭曲了一点点史料,编了许多三国故事,这也挺好的。但是马伯庸不会把这些文章定义成文化宣教者这类的东西。余秋雨想要谈论文化,那还是要保持材料的信实。可惜余秋雨先生做不到还不愿意改,那么想必是他的作品内涵很厉害,很有深度,材料正不正确都无所谓。

可惜的是,余秋雨先生的绝大部分文章实在肤浅得吓人,把复杂的历史或文化现象简单脸谱化处理,然后用高中生顶尖作文的文笔处理一番,或者单纯就是围绕一个事物把各种材料堆砌上来(其中不少材料还是错的)。

比如《道士塔》(被列入语文教材)一文中,余秋雨描绘了王道士这样一个愚昧无知贱卖国宝的罪人形象,把敦煌国宝的遗失全赖在王道士一人头上,然后痛心疾首状感慨一番。这典型的脸谱化写法,像唱戏一样塑造一些大忠臣和一些大奸臣,然后拿起笔毫不费力地将塑造的大奸臣形象批判一番,再赞扬一下大忠臣,获得了不少读者掌声,读者也跟着他树一个稻草人愤慨攻击,大家发泄一通,全然不顾历史事实是否如此。其实余秋雨对于王道士的许多评价是不太公允的,但是塑造大恶人骂一番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啊。

我不太清楚是余秋雨先生水平真这么低,还是中国读者水平太低,作者为了畅销为了吸引读者故意放低了思想内涵,但无论如何,讨论“文化”这么严肃的东西时做简单甚至谬误的处理,难免误导读者,十分不妥。

《文化苦旅》之所以烂,是因为它烂得不够明显,一开始读起来还不觉得烂甚至会称赞这是好书,让人难以产生防范。没意识到书的问题,那么读者就很容易潜移默化受此影响,可真是糟糕得很了。

石破天惊逗秋雨是李贺的一句诗。不是真的要逗余秋雨。

至于《千年一叹》,这么说吧,当你写本《小学生行为守则》,没人说它是烂书,因为它的职责仅仅是教小学生怎么做事,但非要把这本书比成《人生的意义》一类的东西,那就要挨锤子了,因为这会误导人们曲解“人生的意义”。《文化苦旅》也是一样,如果定位成消遣读物,别冠以文化之名,别在每一篇文章后加上似是而非的总结思考,别把自己定位成文化宣教者。但余秋雨既然把它叫成文化,问人这不值得读,这就让人有点难受了。

读完文化苦旅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字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

先生的文字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115043.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