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本散文集,余秋雨文化苦旅,这里面写的是一些关乎中国,关乎文化,关乎历史的东西,有些很沉重,使人感觉像是历史洪流下风餐露宿,衣衫褴褛的行者,已经饱经雨雪风霜,;有些很轻快,使人感觉行走在文化的生命中,那种新旧交替的无奈,那种怀古伤今的往昔,那种既承认改革的正确,有希望后辈能将古文化延传下去的纠结心理,让人五位杂陈;有些很激昂,像是维护着祖国的一点一滴,担忧着民族文化的生死存亡,愤恨着那些毁灭文化的生灵,喜爱着故土的一丝一毫,包括船只,包括废墟。他一路走,一路写。最终,他走了一路,我也读了一路,和他一样,有感慨,有愤恨,有难过,有迷茫,但都没有他来的深切,来的壮烈,来的浩浩荡荡。只想以后年岁再大一些,能回头看看那些自己勾勾画画的东西。余秋雨是一个让我很纠结的作家,在看这本书之前,只是听到片语只言,说他没有对文革进行反思之类的。所以对于这本书,我本是有点抵触的,但是看了几篇以后,却停不下来,继续将自己埋葬在书里。他的文字很有魅力,很生动,很亲切,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本以为想他这样的大学者,文章肯定满是压抑,不会有几分活气,而现在看来,他是比较贴近人民的学者了。他的《文化苦旅》,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讲古迹,讲物象,讲人情及精神。
文化苦旅,莫高窟的读后感?
就如余先生所说的“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年的沉沉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火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而终地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个何等壮阔的生命!”
而我却没去莫高窟,我只丛电视上看到过那壮阔的景色。在这里,我从新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听到那跳动在历史深处,那雄浑的脉搏声.从古代的工匠艺术家到现在的建筑师,从古代的诗人到现在的散文家,摄影师,莫高窟迎来了一批批人,又送走了一批批人,而有着不同程次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于是,于秋雨先生的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心灵的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和民族心理的景深.但我有怎么懂得那深刻的含义呢?我意识到,自己的见识是如此短浅,也只能从文字里感受到点点莫高窟: 他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他把人性神化,他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 他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他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红; 他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论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 ……
在沙漠深处,一一个伟大的灵魂,等待人们去观仰,膜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