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作人和鲁迅的行文风格相差如此之大?
不同文风的背后,是不同的文脉喜好和世界观和性格。
(1)从政治哲学的选择上来说,鲁迅偏左,周作人偏右。这也是两个人的历史标签了。
实际上两人都有“中道”思想,不是极左或极右,所以虽然很早就分道扬镳,基本上是老死不相往来,但通过他们各自与他人间接传达的对彼此的评判,以及周作人后来的回忆文章等,仍然可以看出,他们有很深的“和而不同”,或“同而不和”之处,非能为外人所道。
比起后来各种标签化的鲁迅,最懂鲁迅的,还是他弟弟。
(2)从文学脉络的倾向上来说,早在兄弟俩一起在日本留学、住在夏目漱石搬走后的房子里就可以看出,鲁迅喜欢左翼风、无产阶级风格极为强烈的波兰啊俄国啊这些国家的文学,而周作人则对日本文化和希腊文化情有独钟。对中国当代的日本文学和希腊文学学科,周作人是做了开山性贡献的。周作人认为,这两种文化当中,都有与古代中国人、印度人相近的“悲悯”精神和“中道”思想。虽然后来被日本人的行径啪啪打脸,但周作人对于日本江户时代文学和文化的热爱,仍然持续了一辈子。总之,周作人处处都能在日本发现跟自己的故乡浙江相近的亲切感,而鲁迅就少有此感。
当时的周作人很有共产主义和世界主义思想,非常喜欢日本白桦派的新村运动(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运动,是当年共产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都很感兴趣的,年青的毛泽东在北大时,还专门为此拜访过周作人),但是他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理解,在路子上,和鲁迅完全不同。
周作人内心的“集体”概念,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个人的集合”的基础上,可以说是极为重视个体的自由派。所以后来的“散文小品”,全是闲士风。
鲁迅显然不是这样。
但我们也不能说,鲁迅是一辈子强调为“大我”牺牲“小我”的。其实人类历史,就怕两极化,哪一边走到了极端,都会变成刺,扎人扎到肉里。鲁迅自己愿意当一根刺,把别的刺都挑出来。所以他一生都在战斗,能量很早就烧尽了,1936年就逝世了。
周作人比鲁迅多活了近一倍的日子。他也想挑出“两极化”的刺,但是他自己不能自我牺牲,也不愿出头当刺。他想水滴穿石,可惜在一般世人的眼里,他这股水已经污浊了。这是他的悲哀。
- 上一篇: 文字很美的散文作家-哪些作家的文字作品很美?
- 下一篇: 文字很美的散文集-推荐一本文笔优美的散文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