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歌大全正文

文风华丽的散文-求几篇华丽清新的散文?

符韵散文网 诗歌大全 2020-11-30 11:39:05 192 0

语言优美华丽的散文,帮忙推荐下?

飘雪 喜欢雪,没有理由,只是爱它的轻盈,却不张扬;痴迷于它的典雅,却不做作。纯纯的颜色,洁白如晶,如天使,似鹅毛,飘飘洒洒,漫天飞舞。它虽没有华丽的外套,白色却是最好的衣冠;它虽称不上雍容华贵,素雅却是最佳的装扮。带着它的雅致,迈着绝美的舞姿,随着冬的到来而翩翩起舞,洋洋洒洒,一泻千里。 这里的雪,没有李白笔下“燕山雪花大如席”般的夸张,但却有它自己独特的魅力,充满着诗情画意。 这么富有诗情画意的雪,要是不去欣赏欣赏,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踏上由雪铺砌的小路,独自漫步,踩上去听那咯吱咯吱的乐声,真比那天籁之音还要醉人,难怪有诗这样写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你瞧,远出那被雪覆盖的枯枝,似开出了一朵朵白色的小花,真有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味道,却又好似玉雕的一般,晶莹剔透。还有那房屋上,也都披上了厚厚的雪戎装,远远望去,清一色的白,好像是谁特意为它们粉砌的一样,白璧无暇,晶晶亮。再看看远远近近的人们,追逐嬉戏,一个个的雪球在空中飞来飞去,只留下一串串清脆的欢呼声在耳边回荡。 看着被雪精心打扮出来的世界,不知怎的忽然生出一种莫以名状的感觉: 雪的表面是那么的纯洁,宁静,安详,如酣睡的婴儿,似母亲温柔的抚摸,但是,雪的下面呢?是否也如表面一般平静?雪的下面,又掩藏着什么呢?是真,是恶,是美,还是丑?我,不得而知。厚厚的雪,已掩盖了世间的一切,遮住了所有的美丽与罪恶,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是一个冰雕雪砌的,绝美的艺术品! 雪如诗似画,尽管它遮住了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是,它却打造出了一个干净清纯的新世界。 踩着咯吱咯吱的雪声,继续踏雪前行,里面的景色依旧美丽如常。细听,似乎还有一个声音,像是春天的脚步声,愈来愈近,愈来愈清晰,对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只有历经了冬天的严寒,赏玩了冬天的雪景,才能走进一个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的春天! 听,春天来了,与雪一样,迈着轻盈的舞姿来了!

求几篇华丽清新的散文?

干净的天,被镀上了一层浅灰色,被雨洗过后的淡淡的铅灰色。

淡淡的忧郁的颜色。似乎起风了,静静的湖面静静地泛起一丝波澜,轻轻的荡漾在我的心头。岸边的柳丝缓缓地舒展着,向我讲述一个千年前的邂逅。空中飘起了雨丝,细细的,密密的,带着无限的幽怨和叹息优雅地降落在书上,水里,岸边。突然就想起了杭州,想起了那些居住在西湖边,想起了那些倚着门框看过的日落。无比粗犷无限细腻的日落。更想起了西湖的天,淡淡的,近似于素描本上的颜色。更想起了西湖上空曾飘过的雨,那愁断人肠的小雨。恍惚间,记忆与现实重叠了,眼前这宽宽浅浅的小河,似乎成了江南那八千亩飘渺灵动的秀水。远方,似乎还隐约着雷峰塔的苍老背影,静静诉说着流水般的往事。只是,湖中的那帆小舟呢?那载着西施和范蠡归隐江湖的小舟呢?那才子钓过的鱼,佳人采过的莲呢? 木然地望着雨点柔柔地融化在水面,却重重地砸出圈圈涟漪,慢慢扩散,渐渐消失。你呢? 那个曾说要和我同看云卷云舒的你? 慢慢懂得,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只是我的自作多情罢了。翻开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合上书,翻开一本余光中的诗集,轻声浅吟着那首《等你,在雨中》。雨打湿了这个忧郁的雨天。还是想问,等,你会回来吗? 我自己写的,见笑了

有没有全文词藻优美华丽的文章,如抒情散文?

【经典美文荐赏】

笔下天然景 胸中自适情

――苏轼散文《灵壁张氏园亭记》解读

四川/王典馥(特级教师)

【原文展示】

灵 璧 张 氏 园 亭 记

(宋) 苏 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州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土风,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选自上海古籍版《苏轼及其作品选》)

【特色赏析】

和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一样,北宋文学家苏轼平生颇多磨难,几度遭到贬谪。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由徐州知州改贬湖州知州,这是他贬谪生活的延续。苏轼在赴任途中,至安徽灵壁境内,游览了该县赫然有名的达官豪富张氏的私人园亭,并应其子张硕之邀,即兴写下《灵璧张氏园亭记》一文。

作品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张氏园亭的天然奇景,引而申之,藉此表达了作者或“仕”或“隐”的独到见解,抒发了作者追求散淡空灵、随缘自适的思想情愫。可以说,这是一篇借题发挥,折射出苏轼人生态度与政治理念,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游记散文。

一、笔下天然景:模山范水,精美有致

这篇游记,打破了传统游记一般先叙事,次描写,后议论的格局,首段即对张氏园景作了生动细致的描摹,手法新奇,语言鲜活,足见功力。首先,作者用简省的笔墨,叙写了园外环境:翠竹,修长、繁密、挺直;杂木,高大、茂盛、幽深。简笔勾勒,渲染气氛。接着,浓笔重彩,描摹园中奇观:圆亭导引汴水的余脉,汇成园中的水沼池塘;采选名山的奇石,堆成园中的岩石土山;那池边的蒲苇莲草,构成了江湖的气象;那坡上的桐柏古树,显现了山林的灵气;那道旁的奇花异草,荟萃了京、洛两地花卉的神韵;那平畴的华堂高屋,集中了吴、蜀二处建筑的精华。这里,作者运用骈偶整句,使用夸张手法,着力模山范水,极尽园亭美景,暗显逸致闲情。在作者笔下,园中的花草,红绿相映,神采飞动;园中的林木,伟岸竞翠,情致盎然;园中的建筑,熠熠生辉,精美绝伦。因此,“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这就是张氏园亭的独特景致。作者满怀赞语,将其景致表现出来的效果,形象地概括为:“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文章不说可“养”园中主 ,只道可“养”园外客,侧面表现了园主的富豪,其笔法何其巧妙!

二、胸中自适情:说“仕”道“隐”,精辟有加

如果说开头的描写是极力渲染张氏园亭的独奇,说明它为张氏一族“闭门而归隐”提供了佳处,那么,作者在第二段简述园亭的修建、发展景况之后,则围绕“不必仕,不必不仕”这个论点,对举阐释,精辟议理,隐约反映出作者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作者将张氏园亭“可仕可隐”的地理位置及建园意图,与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的建园效果前呼后应,两事对论,交替阐述,似无轻重。但细读该段,有“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之语,由作者的仕途遭际与此时的心境看,可知作者倾向于“不必仕”。再看末段:“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不言而喻,作者说“仕”道“隐”,意在强调“不必仕”,其仰慕张园、羡欲归隐、寄情山水的愿望可见一班。

由上所析,苏轼的《灵璧张氏园亭记》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从内容结构看,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处处对论,环环相扣,首尾圆合;从表现手法看,它借题发挥,缘事议理,因景寄情,景、情、理融为一体;从语言特点看,它骈散结合,多用修辞,重视描摹,简洁生动,清新自然,真可谓:“笔下天然景,胸中自适情。”

( 原文发表于《语文月考》2006年第1期)

来几篇辞藻华丽,的散文?

  梦中摇曳の玫瑰花瓣  原创作者:南陵思淼  烟波浩渺的波涛,潮汛起落,让心灵深处的空旷肆意的飞溅着,黎明的彩虹承载着梦里的美丽相遇,潮起潮落、四季转换,在心灵的海洋里演绎着尘俗的浪漫,心的节拍导航着悠远博大的胸怀,勃发的激情采集着压抑个性的张扬,尽显着浓情蜜意、震颤心颜。  风雨袭来,心中的真挚坚信着美好的等待,千般柔情、万般情趣,流盼着已经凋零的秋色景致。徐徐秋风带走了摇曳的玫瑰花瓣,颗颗透明的情愫,婀娜在寒冬的点点嫣红之上,生活的轨迹,载走了似眷恋,似遗憾,似彼此心底无约的灵犀,独舞在寒风中纠缠着往事如梦。透出深情的眼睛,感受着真真切切的生命颜色,熟悉而又陌生的温馨,连起沉默的残缺不全,编织着放飞的思念如风,那份散淡憔悴的痴迷流光四溢,折射出空灵的色彩。  推开心窗,一腔悲叹结成寒霜,很纯很蠢的羞涩,挽着心海中悬挂的弯月,感知着静夜中的“朝如青丝暮似雪”,小心的前行着,错综复杂的深邃,在指尖流淌着季节的碎步,逶迤曲折的敲响了,深情雕琢的甜蜜愁绪,一点点的延长,串起那些飘飘荡荡的伤感与寂寥,放飞在午夜的薄雾中,吸纳着尽情畅叙的永恒回忆,孤芳自赏着那份矜持的温柔,轻轻的挂在心海中,忘情的吮吸着甘甜的邂逅,感知着那份梦中的缠绵。  如火的柔情,低语呢喃着思念如风!  闭上双眸,梦中的牵手,品味着心弦的真挚,摇曳の玫瑰花瓣似乎正在弹奏着寒风中那一点点嫣红,心已足惜!  山月不知心中事  云倦云疏,花开花落,总会觉得心伤,尤其是在这样的季节,石板道上飘落的树叶和少许的花瓣恰似一副隽永的画。踏着满地的落英缤纷,放慢了脚步,轻轻的感受,淡淡的泥土味在四周微微的释放,在不觉中深陷沉迷。  不似前些日子阴霾的天气,抬眼望去,远处仍旧青翠的山木氤氲在水雾中,显得格外迷离虚幻,倒是想起儿时探险,见过的所谓的神仙洞,一转身,时光却已不在。缓缓流淌的江水没有了夏季的汹涌澎湃,柔柔的拍打着山石,与这个季节作最后的告别。风有些凉意,但并不觉得寒冷,很是心旷神怡。  依旧选了靠江的位置,要了冰淇淋,我喜欢在冷天吃冰淇淋,好友搅着拿铁,笑着说我古怪。想来我们没有那褒姒的资色,总不至于爱上那撕丝绸的声音吧。  转角的花盆里还有盛开的白色花朵,顺手摘了来,少许的露珠附在花瓣上,晶莹剔透,像极了天使的纯洁,有刚刚晨泳完来喝茶的人看见了,对我们喝道:“路边的野花你不采”,我们笑回:“这是家花,所以可以采”。这样缠绵的季节,但又不失美好的早晨,在场的人都不约而同的娱乐玩笑一翻。  这是一个不大却朴实而美丽的地方,滔滔的江水伴着小岛供人们陶冶,古朴的山林熏陶了人们安居乐业的性情,流连忘返的小吃吸引着各个阶层的人,不高却能糊口的薪水,天然的地理环境可以尽享大自然赐予的美好,如果没有虚荣,是一个很适合知足常乐的人居家的城市。  江面上的度轮还没有启动,只有远处模糊的几只渔船飘飘荡荡着,和好友一起伏在栏杆上,把花瓣一片片扯下来扔进江水里,流动的江水伴着晨风把花瓣带向了远处,随着叠起的波浪折骤出让人赏心悦目的纹路。  有野鸭渐隐渐现的游来,瞧着那已随江水远去而模糊不见的花瓣,心下又莫名的惆怅起来,真不该把花瓣扯下扔下水里的,一片一片的将它们分开,也是很疼的吧,欣赏了瞬间的美丽,心上却留下了泪痕。好友常说我真应该出生在古代,就不定真的有世外桃园供我感怀。想来这就是人的弱性,跌荡起伏,伤感不安。  席慕蓉曾说:“四季的轮换总能唤起一种特别的思慕情怀”。在这即将结束的季节里,我想念的也不过是那一抹纯洁。只是不知道终究会在哪里驻足,那些年少时真势纯洁的情谊,气息依旧,却已是很久远的人了,心下有遥远的伤感和回忆,随着晚风徐徐飘来,日子太久,仿佛都忘了,再多的心动美好,都记不清了。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玉暖日升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文/最伤心的风  繁华似锦,相思泪断。走遍天涯,千山暮雪,何时再看风月。  拨弄琴瑟,音鸣不断。寻找年华,尽空沧海,谁知我惜别情。  叹锦瑟之繁弦,一峥嵘岁月稠。当看遍时间人情冷暖,那所谓的伊人,是否还在水一方?佳人锦瑟怨年华,一片思心恨时长。可年华已过,佳人又在何方。已身化蝶,栩栩然而飞,不记自家是何人,浑然梦醒,自家原是庄周,又乃何人?  追忆往事,繁华布景;音繁绪乱,惆怅难言,诸多记忆,一时感慨尽化九曲情场。  月明如珠,高挂苍穹;良玉似日,尽照天下。如此之际,今朝情怀已为不堪往事。  当那些错过的年华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微小的背影时,当那朦胧的情感似风一样飘然而过时。追忆的我们,却只能徒手而望。  恨什么?恨时间的蹉跎流逝了那短暂的青春?  怨什么?怨世间的炎凉磨灭了那宝贵的感动?  一碗浊酒下肚,万事不堪皆去。恨怨之后,皆不过是空叹一声,独留仓影照黄昏。恨就恨自己当初陷的那么深吧,怨就怨自己当初那么迷惘迷恋吧。  锦瑟生香,雕栏画舫。轻歌曼舞时,伊人是否还在沉迷于那悠悠的琴声?  音韵绕梁,久久不绝。红袖飘然处,我是否还在等待那只有余音没有质本的虚无?  云清风淡,转身而去;秋风无痕,只留离殇。众多看客中,几人欢喜,几人愁兮。“昨夜风兼雨,帘帷飒飒秋声。烛残漏滴频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一曲乌夜啼,唱尽我心。  就算这琴瑟装饰的再怎么华美,在我的手中终不过时那几声淡淡的悲鸣。错过的岁月终已打上封条,流落在茫茫沧海,再也无法寻回。在那清清的瑟声中,思念我那最美丽的华年。锦瑟上的那一弦一柱就如同我的生命的历程,你给我的记忆侵占了一弦。于是,只要生命之歌还在响,那么你的那一弦终会被其余之弦的余声震动,环绕于我的耳边,脑海,心间,永不散去。  凭栏而望,良辰夹美景。指间的那淡淡的悲鸣还在回荡;  烟雨楼台,锦瑟唱往事。心中的思念仍然在那弦上蔓延。  纵使是玉断锦裂的华丽声响,也比不上你为我扶瑟的轻鸣。红尘往事,诸多不堪。错过的你,依旧谱写了我生命中最华美的乐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115584.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