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桐城派的影响力如何?
桐城派只是文化安庆的一个分支,历史上的安庆地区文化灿烂,不仅诞生了乐府双璧中的《孔雀东南飞》,在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中,安庆人陈独秀先生竖起了一面大旗。但是说到安庆的文化, 久负盛名的还是形成于清代的桐城文派。
桐城文派兴起于清朝初期(康乾前期),鼎盛于清朝中期(乾隆时代),衰落于清朝后期。影响和统治了中国文坛200多年时间,在国内外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一度有“天下文章出桐城”的说法。
桐城派的兴起和衰落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早期的桐城四祖虽均为桐城人,但是并未以桐城派自居,更没有自称天下文章出桐城。不过伴随着桐城籍文人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桐城派这一概念逐渐被接受。
清军关之后,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一方面对抵抗力量采取了残酷的镇压,一方面为了笼络士子之心,也采取了一些“怀柔”的政策,例如重新尊崇儒家文化,恢复科举考试。
而桐城文派尊重儒家文化,尊奉程朱理学,适应了这一时代背景。而清代中期以后,整个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清廷政治也日益腐败,桐城文派以书院为基地,以古文相传授,针对时政,拥有自身的独特看法。桐城派文人注重气节,注重习文,做人和健身,这些在当时的中国都是非常难得的。
可以看出,桐城文派不仅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也得到了士人阶层的认可,因而它的兴起是时代的必然。六尺巷是一种谦让的文化,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它不仅体现了张英的人格魅力,也是桐城文化的一种表现。
桐城派不仅是桐城人的文派,更是安徽人乃至于全国的桐城派。在桐城文派先后出现的1200多位作家中,真正是桐城籍的作家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更多的左右都来自于其他地区。例如晚清的中兴之臣――曾国藩,就在桐城派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历史的巧合和戏剧性就在于清代初期提倡古文的桐城派兴起于安庆地区,而到了民国初年,提倡白话文的新文化运动也和安庆有很大的关系。这一来一回也反映出安庆人务实创新的精神,该提倡古文的时候就坚定的复古,而该弃旧从新的时候就该坚定的创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