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散文集名家散文正文

鲁迅散文希望的读后感-鲁迅的散文《希望》原文及赏析?

符韵散文网 名家散文 2020-11-30 16:32:05 296 0

帮忙找找鲁迅的,秋夜,雪,希望的读后感300字就好?

读鲁迅的《秋夜》有感夏天的星空,已经隐约而去,滞留下的只有秋日那洁亮的月。曾经那窗外的虫渐渐消了声音。夜,宁静而又祥和。风,一阵一阵的,微带着少许的凉意。我尽情享受着秋夜的平静。可脑海中,却始终荡漾着那幅画,挥之不去。“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它仿佛要离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这是鲁迅笔下的秋夜,这是一个和我感受到的全然不同的秋夜。我不愿意看到,却不由自主的想象“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人间而去,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了。”那是一个怎样的秋夜?为什么鲁迅笔下的秋夜如此黑暗?那一年,鲁迅住在北京,他说:“那时北京也黑暗的可以。”于是,他把孤独追求的感受写进了《秋夜》。我清楚,鲁迅即使身处黑暗,却执著地寻求光明,寻求着希望。“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虽然鲁迅的希望像濒临着死亡的小花。但一无所有的花干却仍然默默地直刺那黑暗的天空。革命与战争终究要进行,胜利也必将来到。鲁迅有过彷徨,有过失落,但即使在他看不到未来曙光时,他依旧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夜深了,月光更加皎洁。先生,您感受到了今夜的明月了吗?《雪》读后感“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作者把这三个形象放在一起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作者明显偏爱“朔方的雪”,可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江南的雪”,甚至于用两个小节写塑雪罗汉的情景?“江南的雪”象征美好的世界,“朔方的雪”象征为着追求美好而须的不屈的抗争。《雪》写于1925年1月,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式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作者在全文描述了三种雪:一是尚未化为雪的“暖国的雨”;二是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三是孤独、自由、奋飞向上的“朔方的雪”。用大量的篇幅描写被化妆、快速融化的“雪罗汉”。通过描写北方的雪则是对北方局势的不满,并认为要像北方的雪一样通过奋斗来争取自由。作者对三个形象的基本态度似乎也与作者用语的感情色彩,作者的人生态度相吻合了。作者表现了对南方局势的担忧,那是被美化和吹捧的一种暂时假象,是没有生命力的“雪罗汉”而已。并指出,革命不是那么容易成功,是需要无数革命志士通过奋斗去争取,才会有光明的一天。《野草.希望》读后感    郁达夫说过,要想通过阅读来了解中国,只有一条捷径,就是读鲁迅,读懂了鲁迅,也就懂得了中国的一半。我想是这样的,倘若读懂了鲁迅的很多作品,也就基本懂得了他心中若隐若现的希望。  《希望》写于1925年1月1日,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里说:“又因为惊异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鲁迅一贯钟爱青年,他把民族振兴的希望和光明的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因此青年的每一点变化都牵系他的思想,影响他的情感。  鲁迅说:“文学,总是环境的产物。”鲁迅在写《希望》时,正是段祺瑞把持中华民国政权,北京又处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个黑暗时期。于是鲁迅在无声的呐喊,想以《希望》唤醒被麻痹的青年。  鲁迅的散文诗,是在唱那希望之歌,(本文章来源于“文秘114”!)迎接胜利的曙光。  今日重读鲁迅的《希望》,能感受到先生希望青年们,铭记历史,莫等闲。他希望看到青年的奋起,为中国的前进而呐喊和行动。

鲁迅的《希望》中为什么因裴多菲的诗没有死而感可悲?

裴多菲也是诠释过希望的。鲁迅先生的《希望》写于一九二五年,这个时代的人们大概也会有希望的,只是和我们相比,也许这种希望正象鲁迅先生不断在文中引用裴多菲的诗中所说的那样:“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不过我却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有限得很的,这想头,就给了我提笔的力量。

怎么理解鲁迅《希望》中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意思是,“绝望即是虚妄”,这一点正与“希望就是虚妄”相同。你虚幻的想象以及妄加猜测的基础之上所有的希望,这样子的希望其实是与失望等同的,往往最后还是失败。这句话是教会我们在满怀希望的同时不要过多的虚幻与猜测,脚踏实地的努力加梦想,才会实现你自己的希望。这句话本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1847年7月17日致友人弗里杰什-凯雷尼信中的话,鲁迅只是在《野草-希望》和《自序》中曾引用。鲁迅通过写否定“自欺的希望”而肯定“真正的希望”。面对“寂寞”,作者只有自己“肉薄暗夜”。对于那些庸禄、无聊的青年,作者引用裴多菲的《希望》之歌,加以否定;又以裴多菲为爱国而战死的事例和他的另一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说明在另一部分像裴多菲一样的青年身上,是存在着肉搏黑暗的“真正”的希望的。这里,分明表现了作者对青年群体的清醒认识。扩展资料《希望》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这首诗以直抒胸臆为基本笔法,结合运用象征隐喻,通过繁富的意象,生动地呈现了主体的情感体验。同时频繁使用“然而”等转折词语,造成宛曲周致的抒情语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错综复杂的心情,感受和思想矛盾。这是一篇诗意极浓的散文。作者以富于象征和暗寓性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诗情浓郁的境界。作者鲁迅在战斗中耗尽了自己的青春,又“惊异于青年的消沉”,于是把希望寄托在青年的身上。但他没有进行抽象的议论,而是用形象的、诗的语言来描绘这“身外的青春”。说他们是黑夜中闪亮的星星和月光,是寒冷中冻僵的蝴蝶,是暗夜中绽开的花朵,像猫头鹰呜叫和杜鹃啼血一样,敢于向黑暗发出反叛的吼声。这些诗性的语言使情感的表达既含蓄深沉,又洋溢一种诗情美。

鲁迅的散文《希望》原文及赏析?

原文:

希望(散文诗) 鲁迅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灵魂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然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ofi Sandor(1823-49)的“希望”之歌:希望是什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Peto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茫茫的东方了。

他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然而青年们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没有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

赏析:

作者首先因生命的疲惫和苍老以及青春的流逝而感到空虚,然后用希望(身外的青春和青年)抗拒空虚和暗夜,但是感到希望也虚妄,故放下希望之盾,肉搏空虚和暗夜,用与解构希望相同的思维模式解构绝望,从而否定了彻底绝望,并给自己留了希望,再寻身外的青春。

寻而不得再次转而依靠自身肉搏空虚中的暗夜并摆脱暮气,发现并无暗夜,反复犹豫,确认绝望为虚妄,虽然不是非常乐观的希望,虽然仍有怀疑,虽然仍有强烈的虚无和黑夜感,但至少没有彻底绝望,仍为自己保留了一点希望,就是未必黑暗和虚无就是实有,未必希望就一定虚妄。

“然而”一词的反复出现正表明了作者犹豫徘徊始终无法找到希望和依靠的心态。实际上作者是在青春流逝,经过太多的奔波战斗呐喊及黑暗虚无之后在绝望和寂寞苍老中试图唤回青春和激情,摆脱迟暮之气和虚无黑暗,寻找到生命的希望和幸福的努力和挣扎。

但几经反复,始终无法寻找到外在的依靠希望和拯救,也始终无法面对空虚绝望和黑暗的处境,只得依靠内在的生命强力以一种“挺住就是一切”的姿态硬唱凯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116150.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