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散文集名家散文正文

鲁迅散文感悟-死后 《鲁迅散文》心得?

符韵散文网 名家散文 2020-11-30 16:36:03 231 0

读了鲁迅的《野草》里的《秋夜》,你有什么感悟?

回答“读了鲁迅的《野草里的《深秋》,你有什么感悟?”的问题,让我非常感谢问题的提出者,更感谢您邀请我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我是鲁迅先生的崇拜者,非常喜欢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对《野草里的《深秋》感悟多多。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解读这个问题。

首先,谈谈我对鲁迅先生的感悟和评价。前不久,我曾写过“送给鲁迅四个家”即: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这个小短文获得较高的点击率,这是人们对鲁迅先生的敬佩和赞赏。我在上学时读过毛主席曾对鲁迅的高度评价。1940年,毛主席在他著名的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其次,鲁迅的《秋夜》寓意深厚。鲁迅的这篇短文开头的前两句就很吸引读者:我的后院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看到这个开头,似乎感到这篇秋夜,是故弄玄虚之作。但是,其寓意和意义超出了枣树本身,文中将当时的“伟人”们,和“伟人的帮闲”们比作眨着眼的夜的天空和明月,而将自己比作干枯的枣树,而将青年们或者是女青年们,比作粉红色的花儿。

再是,鲁迅的《深秋》有其时代背景的现实意义。按照当时的时代背景,文中两棵树应当指在新文化运动中树立起的民主科学的两种观念,而鲁迅却用枣树来表现出的。他的立意主旨就是反对腐朽的封建思想与封建社会。两颗落光了叶子的枣树实际上指代了失败的革命运动所仅留存的精神。

我的回答完毕,不知道满意否,权当探讨。

死后 《鲁迅散文》心得?

答:重读鲁迅先生《死后》有感

近期,再看鲁迅散文《死后》,产生了强烈共鸣。接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文中所描写讽刺的对象似乎今天还活生生的存在。

这篇散文写于1925年7月12日。作品以一种灵魂梦境形式,描写了从“自己死在道路上”以后遭遇的各种境况,体现了当时社会氛围与鲁迅先生鲜明的态度、观点与决心。

一、看客人性的麻木、冷漠。

一开始,“我”死在那里了。许多人过来了。“我”听到了走路脚步声。他们并没有从“我”身边径直走过去,而是“都到近旁就停下”。他们并不是真正来关心“我”,只是来看看热闹。他们这些人在“我”近旁低语、议论:

“死了?……”

“嗡。――这……”

“哼!……”

“啧。……唉!……”

这些看客们,虽然没有熟人,然而一般来讲,人死了,我们应抱以同情的态度,应真正地关心死者,正确地处理死者。可实际上呢?极大多数人,对死去的人是漠不关心的。他们来的目的,只是看热闹。他们在人情上是麻木的,冷漠。

二、社会是冷酷的。

“我”死在了那里。有人见到死“我”横在那里的样子,心中很不满了。发出了责问:

“怎么要死在这里?……”

在那人看来,“我”死都没有找对地方。“我”马上悟出,“先前以为人在地上虽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却总有任意死掉的权利的。现在才知道并不然,也很难适合人们的公意。”人在社会上不可以任意生存,也不可以任意地死掉。人没有自由而生自由而死的权利。可悲可叹!这人间哪些有善美的人性啊!鲁迅对社会的冷酷感受是异常深刻的。

三、文人政客是卑劣无耻的。

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文人政客是极端卑劣无耻的。为了自己的一已之利,他们在活人身上寻找做论的材料。还不够,在人死了之后,还要舐皮弄骨:

“但是,大约是一个蚂蚁,在我的脊梁上爬着,痒痒的。我一点也不能动,已经没有除去他的能力了;倘在平时,只将身子一扭,就能使他退避。而且,大腿上又爬着一个哩!你们做什么的?虫豸!?

事情可更坏了:嗡的一声,就有一个青蝇停在我的颧骨上,走了几步,又一飞,开口便舐我的鼻尖。我懊恼地想:足下,我不是什么伟人,你无须到我身上来寻做论的材料……。但是不能说出来。他却从鼻尖跑下,又用舌头来舐我的嘴唇了,不知道可是表示亲爱。还有几个则聚在眉毛上,跨一步,我的毛根就一摇。实在使我烦厌得不堪,――不堪之至。

忽然,一阵风,一片东西从上面盖下来,他们就一同飞开了,临走时还说――

“惜哉!……”

我愤怒得几乎昏厥过去。”

鲁迅用寓言式的象征描写,借用“蚂蚁”、“青蝇”对当时的无耻文人政客进了强烈的讽刺。

四、市侩奸商唯利是图近乎极致。

奸商不仅在活人身上赚钱,而且还不忘在死人身上深打算盘:

“您好?您死了么?”

是一个颇为耳熟的声音。睁眼看时,却是勃古斋旧书铺的跑外的小伙计。不见约有二十多年了。倒还是那一副老样子。我又看看六面的壁,委实太毛糙,简直毫没有加过一点修刮,锯绒还是毛毵毵的。

“那不碍事,那不要紧。”

“我”本是已死了人,可那店跑外的小伙子还投我所好,将书推销给“我”,“我”诧异,疑惑,可对方还说不碍事。奸商们完全钻到钱眼里去了。钻到钱眼去,他所考虑就只是钱,而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怀。人与人之间只剩了钱,而不存在真正的感情,这个社会是不是可虑?鲁迅对冷漠的人际关系的分析也可以说到极致了。

五、对旧文化旧思想的抨击。

选择勃古斋旧书铺的跑外的小伙计推销一本代表了经学经典的《公羊传》,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体现了鲁迅先生取材的用意。鲁迅先生是五四运动后思想解放运动以及打倒孔家店的先驱,一向关注的重点都是中国大众被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就如《狂人日记》最后所说,要“救救孩子”,别让孩子被封建思想给“吃”了,这里所说的,已经不止是封建吃“孩子”,而是甚至向“死人”张开它的血盆大口,足见它戕害之大,人们中毒之深。所以我觉得,鲁迅先生在此的描写是有深意的:

他一面打开暗蓝色布的包裹来。“这是明板《公羊传》,嘉靖黑口本,给您送来了。您留下他罢。这是……。”

“你!”我诧异地看定他的眼睛,说,“你莫非真正胡涂了?你看我这模样,还要看什么明版?……”

“那可以看,那不碍事。”

我即刻闭上眼睛,因为对他很烦厌。停了一会,没有声息,他大约走了。

六、体现了鲁迅先生革命战士的战斗精神

在《死后》最后几段,鲁迅借“我”之口,也表达了自己与各种劣习、罪恶斗争到底的精神,表现了一个战士的真正风貌:

“几个朋友祝我安乐,几个仇知敌祝我灭亡。我却总是既不安乐,也不灭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来,都不能副任何一面的期望。现在又影一般死掉了,连仇敌也不使知道,不肯赠给他们一点惠而不费的欢欣。……”

“然而终于也没有眼泪留下,只看见眼前仿佛火光一闪,我于是坐了起来”

这一段文字表露了一个战士革命的心声。鲁迅活着要同敌人进行无情的斗争,即使死了,也要象“这样的战士”和梦境中的“我”那样悄悄地“影一般死掉”,决不给敌人赏玩自己“痛苦”的娱乐,也决不肯赠给敌人一点“惠而不费的欢欣”,直至最后“坐了起来”。

鲁迅先生鲜明的斗争态度是一般人远远不及的。

向鲁迅学习、致敬。

鲁迅散文集风筝读后感500字左右?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他的文章深沉厚重,体现强烈的爱国情操和关注社会的情感。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 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

  文章由回忆引起,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引发了作者的记忆深处的往事。自己不爱风筝,甚至“厌恶”风筝,“以为这种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看到了小兄弟因风筝而“惊呼”“高兴得跳跃”,认为是“笑柄,可鄙的”――这些情感导致了他接着下来对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杀――当“我”恍然大悟,发现他偷偷地做风筝时,“愤怒地”“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面对“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惊惶”,“失了色的瑟缩着”,最后“绝望地”留在小屋里。这些人物描写,仅寥寥无几,就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点,神情呼之欲出。“我”为兄长,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论长幼,论力气,他都是敌不过我的”。所以当自己骄横地踏碎他的梦想时,他毫无反抗之力。

  时间逝去,再见到风筝时,作者叙述道:“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因为中年后的他发现年少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但自己却把它没杀了。“我的心已仿佛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我”虐杀儿童的思想根源,来自当时封建思想的束缚。旧思想无视孩子的天性,认为守规守矩的才是好孩子,文中用“肃杀的严冬”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使文章含蓄又带有深意

  作者简约的几笔,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种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揭示了出来,这些描写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与小兄弟的形象想对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长的威严。

  每一个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让他自由自在,就像蓝天下飞翔的风筝,不要扼杀儿童的天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116158.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