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与周作人以及梁实秋谁人谈吃的文章最好?
李家欣读《梁实秋谈吃》:俗语云,民以食为天。普罗大众吃吃饭也就满足了,但是到了文人雅士那里,吃饭上升到文化的层次,许多作家兼美食家大快朵颐之余,也留下了若干谈吃论食的美妙文章。在这方面,梁实秋无疑是佼佼者。此外,五四时期的周作人,现代的汪曾祺谈吃的文章皆称得上上品,苏州本土作家陆文夫更以小说《美食家》奠定在文坛的地位。不过,追根溯源,清代的袁枚称得上是文人美食家的鼻祖。他的《随园食单》文采斐然,流传至今。上述文人美食家之所以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谈吃文章,除了高超的语言功力之外,主要是因为他们热爱生活,勤于观察,深切体味,走南闯北交友广泛之故。读他们的文章,真的会被钩出馋虫。不过我倒愿意你读梁实秋等名家谈吃的文章,即可解馋,这样就不用担心体重了。
在四方食事里,汪曾祺写吃与前人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汪曾祺往往借“吃”表达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纵览古今,写美食散文的不乏其人,汪曾祺的美食散文贵在把自己的爱灌注在美食的文章中,用自己艺术的心灵体味真淳的生活,并用美化了的热情再现。作者表面写吃,实际上他的吃是脱离了为生存而吃的功利层面,而进入了纯粹审美的层面,即欣赏、品尝一切生活的美好的馈赠。他谈吃,也是在谈一方水土,一方风俗。他在对美食的介绍中灌注了自己对生活深深的挚爱及对美食所负载的民风民俗的欣赏。所以在他看来,因为怕膳而不吃羊肉是令人遗憾的,为了美味而敢于冒险吃有剧毒的河豚的人是可爱的,而春天踏青摘野菜的风俗是令人神往的。在作者笔下,日常的风情、平淡的生活处处充满了美,充满了让人赏心悦目的东西,他将生活中真实美好的东西,将他发现的身边的美和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得到滋养,启示人们去热爱和拥抱生活,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而周作人由“十字街头的塔”走进象牙塔,写下不少谈烟酒茶食的散文,此时周作人对饮食的偏好,流露的是对现实前途灰心之余对社会的一种逃避,古代不少散文家亦是如此。
汪曾祺的诸多“饮食散文”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汪曾祺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美食家,他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四方食事,亦可明心见性。”汪曾祺写过不少关于美食的文章,从家乡的食物和野菜写到豆汁和干丝,从内蒙的手把肉写到昆明的菌子,他也写吃食和文学的关系,以及旅食和文化的相互影响。
记得汪曾祺写过文学、美食对生活的影响:
“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印象深刻的是汪曾祺的饮食散文里,不仅着重挖掘各种美食特产的历史、吃法,还细致地描写了美食背后的人情与味道,读来让人感受到那些食物,如手把肉、咸鸭蛋、鸡枞菌、炒米焦屑,不是单调的食物,它们的背后还牵扯着人与人的关系,融入到人们的平凡生活之中,它们带着人们的某些特殊记忆,使人时时刻刻充满回忆,让人带着对食物的亲切与敬畏之心,从而更热爱当下的生活。
举几个例子:
写买牛肉:
“我于是尽了一趟义务,把她请到一边,讲了一通牛肉做法,从清炖、红烧、咖喱牛肉,直到广东的蚝油炒牛肉、四川的水煮牛肉、干煸牛肉丝……”
写昆明的菌子: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
写故乡的炒米: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