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散文集名家散文正文

鲁迅散文野草简介-如何理解鲁迅书名《野草》?

符韵散文网 名家散文 2020-11-30 21:37:39 543 0

如何理解鲁迅书名《野草》?

这部作品不为大众熟知,然而,却被读过的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廖伟棠就认为:《野草》写成差不多有90年了,这中国的第一本真正的现代诗集所定下的高标准,90年来竟无一诗人能超越。

一、鲁迅与《野草》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此书是中国散文诗成熟的标志,也为中国散文诗树立了一座丰碑。《野草》的基本色调是冷,冷到使人如坠冰窖。鲁迅自己说过,他的“哲学”就在《野草》里面

《野草》露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相对真实、深入地表达了鲁迅的个人思想与情感,可以把《野草》理解为鲁迅的自言自语。《野草》也就成为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好途径,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

二、野草的内涵

鲁迅在《野草》的题这样说: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鲁迅写下这篇题辞时正是“4.12”反革命政变之后,身边学生朋友的惨死让他愤懑,白色恐怖血腥让他感到绝望,所以在《野草》中才会那么频繁地出现死亡的字眼。

取名野草的第一层意思,是因为野草这种特殊的植物,既任人践踏,却又春风吹又生,野草既平常乃至渺小,又是坚韧而顽强,恰恰符合鲁迅当时绝望而又反抗绝望的心境,这是他韧性的战斗宣言,正如鲁迅在其中所言: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第二层意思,是鲁迅先生的自谦,言下之意,没有写出高大参天的“乔木”样的巨作,有的只是“野草”这一类短小的文章

三、《野草》的经典作品

之一:善意的戏谑幽默《我的失恋》

之二:复仇二章对看客的深刻讽刺

《复仇》一共是两章,之一写的是群众兴致勃勃地围观两个情侣拥抱或者复仇,但最终二人毫无动作,只是这样站着,于是大家在无聊中散去。之二写的是耶稣的死难,因为爱人反而为被爱者所害,从而变成复仇者的悲哀。《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中,鲁迅批判的矛头是看客――那些他一心想唤醒、想拯救的人。鲁迅的这种“复仇”精神,是对愚昧百姓“怒其不争”的体现,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在《野草》的英译本的译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

之三:《死火》生命两难选择中的抗争

《死火》写了一个奇怪的梦境:在冰天雪地的山谷里,我捡到了一枝险些被冻死的火焰,于是我们开始了交流。 “死火”告诉“我”,它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留在这死亡之谷,就会“冻灭”;跳出去重新烧起。也会“烧完”。无论选择怎样的生存方式:冻灭或者烧完,都不能避免最后的死亡。在生、死对立中,死更强大:这是我们无法摆脱的根本性的生存困境,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鲁迅式的绝望与悲凉。但鲁迅的选择是“那我就不如烧完!”这是对绝望的反抗,这就是许广平所说的“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向前的走去。”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主要讲了什么

《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1924年至1926年间所作散文诗23篇,书前有《题辞》1篇,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20世纪20年代初期,作者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处于极度苦闷中的鲁迅当时心境很颓唐,但对理想的追求仍未幻灭,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诗集内容形式多样、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集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116730.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