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题辞读书笔记摘抄?
《野草》读书笔记 ――野草间,似路非路。 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都是十分深刻的。而散文集《野草》更是透着一股黑暗的深邃。《题辞》一文中有句很著名的话:“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事情只能亲身体验,无法向旁人诉说。一个是梦,一个是死。当我们自我体验时,觉得无一不可言,觉得每一个都可以大做文章。可是真的话到嘴边,笔在手中,却会苦于找不到丝毫凭据,顿觉无所依傍的空虚。《野草》中的文章之所以无一不透露出颓废黑暗的气息,这正是代表了当时鲁迅先生内心极度痛苦矛盾又无处倾诉的状态。 鲁迅与弟弟周作人决裂,手足失和。这件事对鲁迅的打击实在太大,以至于他在搬出八道湾后,大病数十天,瘦了十来斤。想当年,他哥俩并肩战斗,一块写文章,一块做学问,一块用手中的笔摧枯拉朽地批判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名望的先锋健将。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周作人还比哥哥的名气大些。可是谁也不会想到,这样的一对手足,却终于老死不相往来。 生活真的是很残酷。一时间,国事,家事,私事,将他逼进了绝路。他于是便将这生命无法承受之重,转化为《野草》的二十三篇文章中。 在当时的高压下,许多话是不能直白表达的。于是便有了这些看似优美的文字,以及文字之后深陷的人生黑洞,黑洞之中无限的黑暗与死寂。 《过客》一文,不仅是当时先生心境的真实写照,而且我想,它也能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找到影子。老者说,前面的路,是坟。但是女孩却说,那时开着野百合,野蔷薇的花园。显然,老者的话贴近实际,而女孩的话充溢着梦幻。虽然对于时间这条长路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只不过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但是,我们应该走下去,走向老者所说的坟地,女孩所说的花园。那里究竟有没有路呢?不得而知。但是,这个答案在《故乡》中说得明明白白:“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野草》间,似路非路。
如何理解鲁迅书名《野草》?
这部作品不为大众熟知,然而,却被读过的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廖伟棠就认为:《野草》写成差不多有90年了,这中国的第一本真正的现代诗集所定下的高标准,90年来竟无一诗人能超越。
一、鲁迅与《野草》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此书是中国散文诗成熟的标志,也为中国散文诗树立了一座丰碑。《野草》的基本色调是冷,冷到使人如坠冰窖。鲁迅自己说过,他的“哲学”就在《野草》里面。
《野草》露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相对真实、深入地表达了鲁迅的个人思想与情感,可以把《野草》理解为鲁迅的自言自语。《野草》也就成为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好途径,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
二、野草的内涵
鲁迅在《野草》的题词中这样说: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鲁迅写下这篇题辞时正是“4.12”反革命政变之后,身边学生和朋友的惨死让他愤懑,白色恐怖血腥让他感到绝望,所以在《野草》中才会那么频繁地出现死亡的字眼。
取名野草的第一层意思,是因为野草这种特殊的植物,既任人践踏,却又春风吹又生,野草既平常乃至渺小,又是坚韧而顽强,恰恰符合鲁迅当时绝望而又反抗绝望的心境,这是他韧性的战斗宣言,正如鲁迅在其中所言: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第二层意思,是鲁迅先生的自谦,言下之意,没有写出高大参天的“乔木”样的巨作,有的只是“野草”这一类短小的文章。
三、《野草》的经典作品
之一:善意的戏谑幽默《我的失恋》
之二:复仇二章对看客的深刻讽刺
《复仇》一共是两章,之一写的是群众兴致勃勃地围观两个情侣拥抱或者复仇,但最终二人毫无动作,只是这样站着,于是大家在无聊中散去。之二写的是耶稣的死难,因为爱人反而为被爱者所害,从而变成复仇者的悲哀。《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中,鲁迅批判的矛头是看客――那些他一心想唤醒、想拯救的人。鲁迅的这种“复仇”精神,是对愚昧百姓“怒其不争”的体现,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在《野草》的英译本的译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
之三:《死火》生命两难选择中的抗争
《死火》写了一个奇怪的梦境:在冰天雪地的山谷里,我捡到了一枝险些被冻死的火焰,于是我们开始了交流。 “死火”告诉“我”,它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留在这死亡之谷,就会“冻灭”;跳出去重新烧起。也会“烧完”。无论选择怎样的生存方式:冻灭或者烧完,都不能避免最后的死亡。在生、死对立中,死更强大:这是我们无法摆脱的根本性的生存困境,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鲁迅式的绝望与悲凉。但鲁迅的选择是“那我就不如烧完!”这是对绝望的反抗,这就是许广平所说的“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向前的走去。”
如何理解鲁迅的《野草》的题辞?
虽然我没看过鲁迅的文章【野草】,但我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独独去写“野草”?
其实,我觉得有时候我的文风跟鲁迅很接近。因为我觉得我们都有同样的节奏同一种心声,那就是不怠不慢、不疲不倦于“呐喊”。
一株野草有什么好写的呢?其实不然,它有强大的生命力,踩不死压不垮,不折不挠,等等这恰恰是我们所不具有的和要学习的东西。
一株野草有什么好写的呢?其实不然,放眼自然界,你竟然会发现几乎无处不在的野草。虽然它们名不经传,不起眼,但它们却是千千万万,却是不计其数。
在自然界激烈地生存斗争中,有的以质取胜,有的却是以量取胜,有的一招制敌。有的千百万招制敌。
有时,刚能克刚,有时,柔也能克刚!
一株看似不起眼的却遍地开花的野草,有时威猛起来,却如同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野草》中关于鲁迅的题词?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