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呐喊》读后感200到300字,急需?
呐喊读后感300字
通过阅读《呐喊》,我看到了人们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社会生活和社会矛盾,鲁迅通过对封建制度及陈朽的传统观念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了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当我阅读完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后,通过鲁迅的直抒胸臆,我看到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的本质,狂人是一个迫-害狂症患者,他向我们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族的狂人深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为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 他永远处在担心和焦虑之中,是那样的孤独与无助。而以“哥哥”“赵贵翁”等为代表的食肉寝皮的封建礼教正式吃人的根源所在。所以鲁迅对狂人充满了同情,对吃人礼教充满了愤怒与仇恨。儿最让那个鲁迅担忧和痛心的是那些没有吃人和被吃的孩子,所以他借助狂人之口,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
《孔已己》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
《药》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的“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通过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与民众把他的鲜血当作治病的灵药这两个鲜明的反差,有力的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
《故乡》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通过对少年闰土天真活泼与十多年后他的等级观念的形成,作品向我们又一次描绘了封建观念对他们的戕害。由此作者深情的希望他们走出一条新的“路”,希望他们的后辈有“新的生活”。
《阿q正传》中的阿q一无所有,靠打短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是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战胜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最终他向往革命而被假洋鬼子制止,并把他拉上法场枪决,但阿q对自己的悲剧致死不悟。这篇小说中,农民在封建制度的压迫和腐朽的传统思想的毒害下造成的人性的扭曲,揭示了就民-主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
《风波》描写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社戏》则描绘了农村儿童天真勇敢淳朴无私的性格.
《明天》中,我很同情那位寡妇单四嫂,她在等待儿子的病情能够好转时,却使她的儿子正一步步向着死亡走近。
《头发的故事》叙述在剪辫子问题上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斗争,表现了中国社会改革的艰难。
《端午节》给我们描述了一些知识分子自私狭隘,软弱妥协,随遇而安等弱点。
《白光》鞭挞了梦想升官发财的就知识分子的污浊心理。
《兔和猫》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鸭的喜剧》说明企图用点缀生活的方法排除黑暗社会造成的寂寞是不切实际的。
《呐喊》就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犹如身临其境,让人回味无穷。
鲁迅的作品《故乡》的读后感。300-500字?
《故乡》读后感 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离现在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可是,到了现在的社会,大人们还是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地为我们打造一个标准童年:束缚。 我觉得束缚再加上比较再加上无穷无尽的学习,与监狱相比也已经只有毫厘之差了。作为社会未来的新动力,我们的生存状态难道没有理由受到关注吗?大人们总是以为吃饱穿暖学习好,就是一个孩子的全部,可这些却恰恰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们需要自由,我们要亲身经历,我们也要知道许多新鲜事,我们要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要逃离束缚! 这是我自己写的!别让我累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