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汪曾祺先生《自报家门》中:“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大致是追求文章语言的整体性,讲究长短句搭配,错落有致,语言平淡,但绝不枯燥。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在汪曾祺的《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在耶鲁和哈佛的演讲》这篇文章中看过类似的话,这篇文章比《自报家门》中说的详细一些,有助于理解,所以,摘录一下:
国内有一位评论家评论我的作品,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我想任何人的语言都是这样,每句话都是警句,那是会叫人受不了的。语言不是一句一句写出来,“加”在一起的。语言不能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那样就会成为“堆砌”。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说单看一个一个的字,并不怎么好看,但是字的各部分,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中国人写字讲究“行气”。语言是处处相通,有内在的联系的。语言像树,枝干树叶,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它是“活”的。
汪曾祺在本文后写道:“一九入七年十一月十九日追记于爱荷华”,此文刊载于一九八八年一月十六日的《文艺报》。
其实,看过此文,大致就能理解他说的意思了。
汪曾祺强调文章语言的整体性。一个句子单拿出来好,是说明不了什么的,需要前后照应,错落有致,搭配起来相得益彰。
现在的语文老师常教孩子们背诵好词好句,以为用上好词好句,作文就能得高分。其实,拿有什么好词,单拿出任何一个词语,都是一样的,只在于具体的运用,运用得好,方为妙。同理,句子也是一样的,需要考虑到整个语境。
汪曾祺在《文学语言杂谈》一文中言:“它不只是一个一个字摆在那儿,它有个内在的联系,内在的运动。除了讲究间架结构之外,还讲究‘建行’、讲行气、要‘谋篇’,整篇是一个什么气势,这一点很重要。”
汪曾祺还说:“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子与短句子的搭配。一泻千里,戛然而止,画舫笙歌,骏马收缰,可长则长,能短则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段话,就已经说的很明晰了。
- 上一篇: 鲁迅的两本散文集-鲁迅散文集有哪些?
- 下一篇: 鲁迅的两本散文集分别是-鲁迅的散文集是什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