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诸多“饮食散文”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汪曾祺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美食家,他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四方食事,亦可明心见性。”汪曾祺写过不少关于美食的文章,从家乡的食物和野菜写到豆汁和干丝,从内蒙的手把肉写到昆明的菌子,他也写吃食和文学的关系,以及旅食和文化的相互影响。
记得汪曾祺写过文学、美食对生活的影响:
“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印象深刻的是汪曾祺的饮食散文里,不仅着重挖掘各种美食特产的历史、吃法,还细致地描写了美食背后的人情与味道,读来让人感受到那些食物,如手把肉、咸鸭蛋、鸡枞菌、炒米焦屑,不是单调的食物,它们的背后还牵扯着人与人的关系,融入到人们的平凡生活之中,它们带着人们的某些特殊记忆,使人时时刻刻充满回忆,让人带着对食物的亲切与敬畏之心,从而更热爱当下的生活。
举几个例子:
写买牛肉:
“我于是尽了一趟义务,把她请到一边,讲了一通牛肉做法,从清炖、红烧、咖喱牛肉,直到广东的蚝油炒牛肉、四川的水煮牛肉、干煸牛肉丝……”
写昆明的菌子: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
写故乡的炒米: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
有人读过汪曾祺吗?你最喜欢他的哪部作品?
最喜欢散文集《生活是很好玩的》。
汪曾祺是我很喜欢的作家。首先他的语感很好,长短句交错。不用刻意抒情或修辞,就足以让你读起来畅快。此外汪曾祺的文笔十分质朴,无多余的修饰,只是写出心中所想。他的文字有思想但不故弄玄虚,有情感但不刻意煽情,最重要的,不取悦读者。为了阅读量改变初心的人太多了,不评判对错,只觉得可惜。
其实汪曾祺的文笔不是从始至终都是这样平淡的,他早期的短篇小说《复仇》《老鲁》都是另一种味道。虽不矫揉造作,但更偏向莫言那种绚丽多彩,形容词不要钱的堆砌的写法。让你身临其境让你体会到强烈感情冲击。他为什么改变,相信大家都知道。
他曾在《生活是很好玩的》书中提到过当时的情况。没有详细的说过什么,只是淡淡的调侃一句。书中更多的是作者的闲情逸致。最大的部分是谈美食。还记得有人说过,深夜不能看汪曾祺。看蔡澜的书馋了也就只能想想,因为工序太麻烦讲究太多了。汪曾祺却不然。他就是有那种神奇的力量,让你觉得葱油拌面也是人间美味,咸鸭蛋那就是天赐之物了。“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看不上眼!”汪曾祺和他的师傅沈从文一样,无论多大年龄,都还是孩子。
游记也占了书中很大的篇幅。汪老不仅爱吃还爱玩爱走。登过泰山天山,游过福建昆明。平常我们的旅游都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汪老却不然,他不仅与当地人交流,题诗,还能把每一处风景每一座建筑的历史,文化渊源都了解个遍。更难得的是,他的每次旅游都那么好玩,有笑料。
比如此处: 有人不吃辣椒。我们到重庆去体验生活,有几个女演员去吃汤圆,进门就嚷嚷:“不要辣椒!”卖汤圆的冷冷地说:“汤圆没有放辣椒的!”――《口音・耳音・兴趣》
还有: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泰山片石》
汪老的幽默童真真是随处可见。
你觉得汪曾祺的哪本书最好看?
喜欢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精选集《人间有味,自在从容》。
先生通过所体察的 草 木、 虫 鸟,以及平常普通的日常,给我们勾勒 了一个盎然有趣的人间。该作品没有玄奥深奇的语言,而是自然质朴的风格,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那种淡泊,洒脱,释然的心境,透过纸被,直抵人心!
正如先生所说:“我想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念。”
读先生的文字,会让我们体会到,简单地生活着也能获得内心充盈,自在从容地享受人生的美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