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歌大全正文

汪曾祺的散文自报家门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自报家门?

符韵散文网 诗歌大全 2020-12-01 04:04:38 1190 0

如何理解汪曾祺先生《自报家门》中:“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大致是追求文章语言的整体性,讲究长短句搭配,错落有致,语言平淡,但绝不枯燥。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在汪曾祺的《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在耶鲁和哈佛的演讲》这篇文章中看过类似的话,这篇文章比《自报家门》中说的详细一些,有助于理解,所以,摘录一下:

国内有一位评论家评论我的作品,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我想任何人的语言都是这样,每句话都是警句,那是会叫人受不了的。语言不是一句一句写出来,“加”在一起的。语言不能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那样就会成为“堆砌”。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说单看一个一个的字,并不怎么好看,但是字的各部分,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中国人写字讲究“行气”。语言是处处相通,有内在的联系的。语言像树,枝干树叶,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它是“活”的。
汪曾祺在本文后写道:“一九入七年十一月十九日追记于爱荷华”,此文刊载于一九八八年一月十六日的《文艺报》。

其实,看过此文,大致就能理解他说的意思了。

汪曾祺强调文章语言的整体性。一个句子单拿出来好,是说明不了什么的,需要前后照应,错落有致,搭配起来相得益彰。

现在的语文老师常教孩子们背诵好好句,以为用上好词好句,作文就能得高分。其实,拿有什么好词,单拿出任何一个词语,都是一样的,只在于具体的运用,运用得好,方为妙。同理,句子也是一样的,需要考虑到整个语境。

汪曾祺在《文学语言杂谈》一文中言:“它不只是一个一个字摆在那儿,它有个内在的联系,内在的运动。除了讲究间架结构之外,还讲究‘建行’、讲行气、要‘谋篇’,整篇是一个什么气势,这一点很重要。”

汪曾祺还说:“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子与短句子的搭配。一泻千里,戛然而止,画舫笙歌,骏马收缰,可长则长,能短则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段话,就已经说的很明晰了。

什么是自报家门?

自报家门,某些戏曲演员一出场首先把角色的名姓、家世、来历介绍给观众。现在常用来比喻作自我介绍 “自报家门”,就是给观众送一张“名片”;“造片”,即是往事的补叙。如传统名剧《徐策观阵》的徐策,念罢“引”、“诗”后讲: “老夫徐策。十七年前,薛刚醉,御街闯祸。张台国贼,隐瞒真情 自报家门 ,谎本奏圣,天子恼怒,将薛家三百余口,立斩午门。薛猛侄儿,不听宋濂之言,交出阳河总镇兵权,回京面圣,一家三口被绑赴法场。老夫闻讯,如刀刺心。不忍忠良绝后,事又急在眉梢,万般无奈,与夫人商议,舍却独生子金斗,在法场才救下三月婴儿薛蛟。十七年后,薛蛟文就武成,力能举鼎,故将他的身世和薛家之冤告知,并修书一封,命他往寒山山寨面见他的三叔薛刚,叫他即刻兵发长安,实行兵谏,老夫便可乘机面圣,奏明薛家蒙冤原委,天子为解皇城之危,必将张台国贼定罪。薛蛟自去,时近一月,音信杳无。老夫忧思成疾,医药罔效。薛蛟哇薛蛟,儿在何方啊!” 通过“造片”,讲明了十七年前舍子救孤的《法场换子》;又介绍了十七年后薛蛟文就武成的《举狮观画》;也铺垫了寒山山寨兵围皇城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117491.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