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鲁迅的《野草》里的《秋夜》,你有什么感悟?
回答“读了鲁迅的《野草里的《深秋》,你有什么感悟?”的问题,让我非常感谢问题的提出者,更感谢您邀请我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我是鲁迅先生的崇拜者,非常喜欢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对《野草里的《深秋》感悟多多。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解读这个问题。
首先,谈谈我对鲁迅先生的感悟和评价。前不久,我曾写过“送给鲁迅四个家”即: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这个小短文获得较高的点击率,这是人们对鲁迅先生的敬佩和赞赏。我在上学时读过毛主席曾对鲁迅的高度评价。1940年,毛主席在他著名的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其次,鲁迅的《秋夜》寓意深厚。鲁迅的这篇短文开头的前两句就很吸引读者:我的后院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看到这个开头,似乎感到这篇秋夜,是故弄玄虚之作。但是,其寓意和意义超出了枣树本身,文中将当时的“伟人”们,和“伟人的帮闲”们比作眨着眼的夜的天空和明月,而将自己比作干枯的枣树,而将青年们或者是女青年们,比作粉红色的花儿。
再是,鲁迅的《深秋》有其时代背景的现实意义。按照当时的时代背景,文中两棵树应当指在新文化运动中树立起的民主科学的两种观念,而鲁迅却用枣树来表现出的。他的立意主旨就是反对腐朽的封建思想与封建社会。两颗落光了叶子的枣树实际上指代了失败的革命运动所仅留存的精神。
我的回答完毕,不知道满意否,权当探讨。
如何理解鲁迅《秋夜》里诸如“枣树”、“天空”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和全诗的语言特色?
谢邀!都知道鲁迅的文章含蓄深沉,不太好懂,但若细细揣摩,再借助些历史资料,还是能够看出些门道。《秋夜》里的“枣树”和“天空”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枣树”是鲁迅在写自己的坚韧与顽强,大有以朽枝刺破蓝天之势;“小粉花”代表鲁迅这个阵营里抱有幻想的弱者;“小青虫”代表一些追求光明却有点莽撞的人;“夜游鸟叫声”也是正义的化身。“天空”则是“枣树”的对立面,里面的“星”、“月”、“霜”都代表黑恶势力的。鲁迅用象征物反映当时社会的现象和政治斗争的形势,将哲理、画面和笔致融合起来,有呐喊之声,有傍徨之感,总起来说意境完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