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歌大全正文

泰山日出徐志摩散文赏析-泰山日出,徐志摩,赏析?

符韵散文网 诗歌大全 2020-12-01 06:08:05 340 0

徐志摩泰山日出第一段的妙处?

 【赏析】   有才华的作家一般作者相比,就是有点不一样,那怕是应命而作,那怕是匆促   成章,也总会显露出一些天才的麟爪来。

  《泰山日出》是篇应命之作自不待言,这在文章的小序中已有说明(第一段即小序)。  更重要的是,泰戈尔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   学奖的第一位世界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  为“泰戈尔专号”写颂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   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  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

泰山日出,徐志摩,赏析?

《泰山日出》是篇应命之作自不待言,这在文章的小序中已有说明(第一段即小序)。 更重要的是,泰戈尔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 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 为“泰戈尔专号”写颂词,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 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 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 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我的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 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 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 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 里了…… 这里的想象和构图都是不同凡响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通篇描写的只是泰山 看日出的情景和幻想,欢迎泰戈尔来华只在结尾提到。诗人的潇洒,诗人的才华都体现 在这里:徐志摩并不把为泰戈尔来华写颂词的大事,当作一项精神负担,照样游山玩水, 乐而忘返。他不想为文苦吟,而是兴之所至,全凭灵感。但他能把切身的经验感受调动 起来,融入一种更有意味和张力的艺术创造,即使偷懒取巧,也表现出偷懒取巧的才气, 不失基本的艺术魅力和奇思妙笔。正因为此,这篇《泰山日出》仍比一般平庸的颂词要 高明十倍。这不仅体现在作者笔笔紧扣泰山日出的奇伟景观,却又每笔都蕴含着欢迎泰 戈尔的情思与赞美方面;而且反映在独特的个人经验与普遍情感的融合方面。特别是前 面长风散发的祷祝巨人的描写,以及临结尾时写这巨人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叫人产生 许多想象和联想,最能体现徐志摩的才情和创造性。 然而,这究竟是匆促成篇之作,诗人的才气也未能遮掩艺术上的粗糙。首先是这篇 文章的文体感不强,前面一大段是散文的文笔,是细致的经验与感受的实写,而后面的 文字语气则明显是散文诗的,是抒情的、幻想的、暗示的。这两种文笔虽然各自都很美, 但放在一起则很不和谐。本来,传统的、经验的文体感不强也不要紧,伟大的作家往往 是新文体的创造家,只要自成一体,具有自身气脉、神韵的贯通和完整性。艺术创格是 好事。但问题在于这篇《泰山日出》恰恰气韵上前后不够贯通,没有浑融境界,不能自 成一格。艺术创造毕竟不是一种可以矜才使气的工作,它需要的不仅是才华,还有全神 贯注的精神投入和艰苦的艺术经营。完美的作品,总是才华与自觉艺术经营的平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117738.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