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野草》集所表达思想是?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我读《野草》里《影的告别》的时候,几乎是哭着读完的。读《野草》的情感状态与起伏恐怕是这样的:第一遍,不知所云;第二遍,好像知其所云;第三遍,莫名哀伤,却不解其意;第四遍、第五遍、第六遍... ...读得越多,读者几乎就越能够触摸到鲁迅写下《野草》时的悲伤。那种感觉就好像触碰到悲伤的裙裾,但它永远也不会落下来。是的。《野草》永远在幽冥中游荡,永远也不会落下来。因为它的作者,赐予它生命的人,鲁迅。在写《野草》的时候:根本就是在与漫无边际的虚无作搏斗。他被架空在暗夜里的十字架上,被自我审判,陷入永恒的精神困境,那是数也数不清的抑郁。画成油画,就是西绪弗斯的模样。所以不懂的人,可能永远不懂《野草》细腻的哀伤,源自鲁迅生命最最最深处的哀伤。这就是鲁迅在生命意识延伸至极限的时候,在自己揭伤疤、自残、自损、再到自我愈合的过程。《野草》里所呈现的,当然是文学史所赋予的所谓狗屁艺术。但平民点来讲,《野草》的所有意象,就是鲁迅脑海深处的意象折射。我们在读《野草》的时候,不妨带着敬畏与崇敬。因为从现在来看,鲁迅是完全在解剖自己大脑的意象流变,从而建立了永恒。几句评点:夏济安教授评点《野草》,称其为“熔化的金属尚未找到一个模子”。鲁迅自己非常爱惜《野草》的句子。让一些青年不要看《野草》,声称“那只是他自己的东西”。“熔化的金属在找模子”,夏济安的评点一针见血。如果说创作《呐喊》的时候,说鲁迅是一个形态固化的战士,完全是因为他的思想是决绝的,是统一的。但是创作《野草》的时候... ...鲁迅是熔化的,是碎成渣的。呵呵,没有人会想象现代白话文学的教父,有一天竟也会自己陷入迷惘。永恒的艺术是相通的。鲁迅创作《野草》的时候,用油画表达是这样的。鲁迅真的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走。“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我不愿意!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读《影的告别》,你就可以感觉到,鲁迅已经成为一个“可怜的孩子”了。他不愿意,他想逃脱,他彷徨,他不去天堂,不去地狱,更不去众人眼里的黄金时代。你要知道“愿意”这种词汇,真的是多么多么多么的柔软。鲁迅是不会轻易用这么软绵绵的词的。这是一种人类终极的困境,是一种精神上的极限,其广度与深度堪称是整个宇宙。所以你可能明白夏济安为什么这样说,也自然能够理解一向坚强的鲁迅。为何只对看《野草》的你们说:“那只是我自己的东西。”就像小孩保护着自己的玩具,那才是最真实的鲁迅。谁说他不像一个孩子呢?----------------------------------------------------------------------------------其实很久没读《野草》了。但是当我回忆起《影的告别》的时候,我仍旧想伸出手去拉他一把,尽管我没有什么资格。你们见惯了投掷标枪的战士般的鲁迅但人家也是人。人家也有心,有肝,有感情。一个人在阁楼上写字也会寂寞;写作写到一半的时候咳出血了只好自己用手帕擦掉,独自去卫生间漱个口;写《故事新编》的时候,不知道将来这种实验性的东西会不会被中国的受众接受而独自追问... ...《野草》写的始终是他自己。不要被里面各篇目的不同场景转换所干扰,那都是他自己。他的意识带着他游历了自我的宇宙。正如《神曲》中但丁虚无缥缈的真的魂灵。------------------------------------------好了,我开始回答题目了:问题是:如何评价《野草》?从文体、叙述模式、艺术手法、横向比较研究、语言的创造与丰富性... ...都能讲出花一样绚烂的东西出来。讲的最好的要数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可参看。(其中的核心有三个关键词:召唤的、意象的、隐喻的)但在知乎上不应该再把众人周知的官方的东西搬上来。自己查阅点文献要比在知乎上索取靠谱得多。还是没正面回答问题,至于如何评价。 --------the end--------《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代诗,也是最伟大的现代散文。(野草的文体是散文诗)因为人眼向外,最难的是看到自己。最难的是将灵魂裸露在公众的视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