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散文集名家散文正文

鲁迅经典散文秋夜-鲁迅写秋夜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符韵散文网 名家散文 2020-12-01 09:08:03 516 0

鲁迅写秋夜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作者通过对秋夜所见所感的抒写,刻画了枣树敢于正视现实、敢于反抗恶势力的韧性战斗精神,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憎恶和蔑视、对弱小的被压迫者的同情,以及对追求光明的奋斗者的热诚赞颂。 《秋夜》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一首叙事兼抒情的散文诗。作者采用象征手法,赋予秋夜后园中不同景物以人的性格,代表不同类型的社会人物。 “奇怪而高”的天空象征着压迫和摧残进步力量的势力,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做着“春的到来”的梦的小红花象征着善良的弱者,耸立在后园的两株枣树,象征着与黑恶势力抗争的进步力量。

读了鲁迅的《野草》里的《秋夜》,你有什么感悟?

回答“读了鲁迅的《野草里的《深秋》,你有什么感悟?”的问题,让我非常感谢问题的提出者,更感谢您邀请我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我是鲁迅先生的崇拜者,非常喜欢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对《野草里的《深秋》感悟多多。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解读这个问题。

首先,谈谈我对鲁迅先生的感悟和评价。前不久,我曾写过“送给鲁迅四个家”即: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这个小短文获得较高的点击率,这是人们对鲁迅先生的敬佩和赞赏。我在上学时读过毛主席曾对鲁迅的高度评价。1940年,毛主席在他著名的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其次,鲁迅的《秋夜》寓意深厚。鲁迅的这篇短文开头的前两句就很吸引读者:我的后院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看到这个开头,似乎感到这篇秋夜,是故弄玄虚之作。但是,其寓意和意义超出了枣树本身,文中将当时的“伟人”们,和“伟人的帮闲”们比作眨着眼的夜的天空和明月,而将自己比作干枯的枣树,而将青年们或者是女青年们,比作粉红色的花儿。

再是,鲁迅的《深秋》有其时代背景的现实意义。按照当时的时代背景,文中两棵树应当指在新文化运动中树立起的民主科学的两种观念,而鲁迅却用枣树来表现出的。他的立意主旨就是反对腐朽的封建思想与封建社会。两颗落光了叶子的枣树实际上指代了失败的革命运动所仅留存的精神。

我的回答完毕,不知道满意否,权当探讨。

如何具体理解鲁迅《野草》里的那篇《秋夜》?

《野草》中的《秋夜》,是一篇美文。在我家的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这一句不是病句,而是匠心独运,它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寂寞与矛盾,是一句经典名句。“秋夜”指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对于社会现状感到压抑,极其不满,但又无处发泄,诉诸笔端,郁郁之气力透纸背,发人深思。全篇气氛肃杀,笔调深沉冷峻,又不失自然。文末的绿头苍蝇,象征着为了改变社会现状而奋斗着的仁人志士,作者顺带了这么一笔,说明对于未来,鲁迅还是抱有美好的憧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118098.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