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歌大全正文

陶渊明热爱生活散文-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符韵散文网 诗歌大全 2020-12-01 23:02:04 230 0

陶渊明《饮酒》描写了什么样的生活画面?

洒脱豁达的人生?风雨飘摇的无尽苦难,命如猪羊的百姓!

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官至彭泽县令。

陶渊明的一组二十首《饮酒》诗,至今令无数人心灵震颤!

诗中的五柳靖节,是何等的洒脱豁达,他看破红尘,淡泊功名,甘于田园之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是何等的高风亮节!

一千五百年过去了,一般人都羡慕陶公的“读书、饮酒、写文章”;羡慕他优悠洒脱,淡泊功名的田园生活,当然,还敬佩他冰清玉洁、高风亮节!

错了!这些都是表面的层次!

陶公的文章,包括《饮酒》诗组,陶公的为人处事,都是反衬了民族无尽的灾难!

“八王之乱”击破了“太康之治”的泡沫。

国家民族从此风雨飘摇!统治者的腐朽与内乱,紧接着的,是引来外侮――“五胡乱华”!

中华民族命悬一线,人口由二千四百万骤减至不足四百万!若不是冉闵将军一纸《杀胡令》,汉人就要灭种!

陶公是多么的忧虑悲愤,却无能为力!

文章中的陶公洒脱吗?

晋朝制度,陶公这种身份(曾官至县令),是终生免去一切税役,并享受田园土地四十亩的!

但陶公在贫穷潦倒的凄凉中去世的,享年五十多岁!

一般平民百姓可想而知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陷入内乱,则百姓命如猪狗!

论述:陶渊明在诗中如何表现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很多人以为,陶渊明辞官归隐以后,就成了贫下中农,生活质量一天不如一天,有时揭不开锅还要去讨饭。梁启超甚至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但事实上,陶渊明并非穷得“叮当响”的赤贫农民。陶渊明归田后,适逢乱世,连年天灾人祸,整个社会经济停滞,物质匮乏,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但陶渊明的祖辈已仕宦三世,是浔阳的名门望族,他出生后,虽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为有家产田业的官宦门庭。归隐后,诗人的居地可考的就有上京闲居、园田居和南村等处,田庄别业则有西畴、南亩等处,西畴是陶渊明原有旧业,南亩是他癸卯年春开荒的新田,远不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这首《乞食》诗被很多人看成是陶渊明晚年生活艰难的真实写照和沦为乞丐的重要证据。但清人陶必铨指出这是借韩信乞食的故事以起兴,故题曰《乞食》,不一定真有此事。而且《乞食》是诗人晚年遭灾时所作,并非反映其平时生活状况。诗人写此诗的意旨,主要是让子孙后代了解他在贫困的情况下如何励志苦不论是诗人自己留下的诗作和有关史料记载,陶渊明归田之初在上京的生活算是小康的,有酒有肉,有诗有情,一切是那么的惬意。那些日子,诗人在家饮酒赋诗,琴书自娱,生活清闲。这时的他,过的是舒适的文人闲居生活。50岁以后,由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再加战祸绵延,特别是义熙四年的一场大火使陶渊明晚年的生活确实受到一些影响,境遇确已非昔比。然而,他仍能“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常著文章以自娱”,劳逸结合,依旧悠然地生活,也不是一位赤贫的农民。陶渊明的友人中为官的为数不少,陶渊明与他们相交甚厚。陶渊明的晚年,与有“五斗米”俸禄的时期相比,生活状况是有变化,但他除农业收入之外,另有教授生徒的酬资,还有显贵的馈赠。至于故人延请,新知相邀,饭局一直不少,给诗人的资助也是司空见惯的了。如担任江州刺史刘柳的后军功曹颜延之与陶渊明是莫逆之交,过从甚密。叶喃所著《陶渊明传》说:“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说明陶渊明是欣然接受朋友馈赠的金钱的。所以,鲁迅先生就断言:“纵使陶公不事生产,但有人送酒,亦尚未孤寂人也。”还要看到,尽管在陶渊明留下的诗作中,确实有叙说自己的清贫景况,并写有很多叹“贫”苦“寒”之句。但这时他的“穷”,只是比起祖辈来要“穷”,晚年比起前半生要“穷”,比起门阀士族的巨富来是“穷”。但是,他绝非一贫如洗,与真正的贫农相比,则要小康得多。陶渊明受到后人尊崇,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他的人品。他的隐士之路,是洗尽铅华的本心选择,他从来不标榜自己有清淳素雅的高尚人格,亦不曾向往如阮籍般的“超世而绝群,遗俗而独往”,但他绝不趋炎附势,不为五斗米折腰。当江州刺史檀道济劝说陶渊明出仕,并试图周济陶渊明时,他毫不犹豫拒绝了。这就是陶渊明的品格,他乐意接受农夫抑或好友的馈赠,只因为那一份纯净的情谊,但却不能忍受任何带有特殊用意的给予。不肯屈身于庙堂,即使贫寒度日,逍遥江湖,陶渊明无疑是自然之子,他热爱自然,歌颂自然,最终归于自然。他是不凡的凡夫俗子,眷恋于亲情,执着于友情。他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是淡泊的一生,是无憾的一生。

陶渊明在诗中如何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119749.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