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歌大全正文

题西林壁议论散文600字-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议论写一篇议论文?

符韵散文网 诗歌大全 2020-12-02 00:30:36 427 0

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议论写一篇议论文?

应该说见人见智吧。


但起码文学史地位都是一个级别的。
文坛两个被称为“仙”的人。(东坡也被称为“坡仙”)私以为仙就是,潇洒自如,放荡不羁。有人说李白是仙人贬谪下凡,而东坡是肉体修成仙身。平生素爱足球,感觉两人地位和当今梅罗颇有类似。我觉得才华太白更高,但东坡凭努力达到了和太白一样的高度。但正如评价梅罗一样,这只是相对的说法,不能因此否定另一方的才华。苏轼的才华依旧是极高,但比之太白,还是稍逊一筹罢了。


苏轼对自己的能力也有着清楚的认识。苏轼傲才,但也承认自己天赋并不总是高人一等。听过一个故事。说苏轼小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客人,问起苏洵:“二位公子近来读的什么书?”苏洵答“他们正打算再读一遍《汉书》”我听到这的时候感觉老苏这么说是有些想炫耀的情感在里面的,谁知客人不买账:“怎么叫‘再看’?就一本《汉书》还用看两遍么?一遍就能记下来了。”(这客人也是当时名士,记忆力惊人,怎奈名字我忘了)后来送客人走了,老苏回书房和俩儿子说:“客人说了,那玩意儿不用看两遍,一遍够了”苏轼当时就来劲了,问他老爸:“两遍怎么了?你没告诉他我还要读第三遍么?”


妙哉!


这句话潜台词不就是说:你有天赋,是你的本事,但我的刻苦,也不是你能比的。
我想起了洛克李的名言:我是努力的天才。
我高中的时候总有一股不“爱”学习的风气,感觉努力学习是可耻的,只有不学习也考得不错才是“聪明人”,现在想来着实幼稚至极,聪明如苏轼尚且如此勤奋,并毫不掩饰自己的刻苦;凡人如吾辈,却恬不知耻想轻而易举地获得成绩。

又是一个可笑的曾经。


想线性对比?看太白和东坡的直接交锋?

还真有。


写庐山。


写庐山那谁能写得过李白啊?喝醉了能把三千尺瀑布看成银河。疑是银河落九天,小学生都会背,传世经典啊。按理说经典在前,后来者难以逾越,聪明人都知道写来也只有被碾压的份。


但东坡还是提笔了。


不写瀑布,也不写香炉,甚至连写景都是模棱两可一笔带过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就是先说说我为什么不写景,翻译过来就是说,这有什么可写的啊?怎么看都不一样,没什么写头啊(其实东坡自己也知道写景肯定要被秒成渣)。然后后面就厉害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笔锋一转改写哲学了!是啊,你诗仙厉害啊,但我不和你比文采,不和你比想象力,你又能拿我怎么样?你修辞用得好,文采飞扬,我不如你,但我立意高远,主题内涵,这监考老师不也得给我打高分啊?

《题西林壁》照样名垂青史。

回归正题,还是那句话,两人同为文史高峰,孰优孰劣难辨,况且文章本就无硬性标准谁更好。我就一直觉得作文打分是个很傻逼的事情,40分和50分容易评判,但51分和50分是怎么评出来的?照我说作文就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完全绰绰有余了。又跑题了……总之,两人伯仲之间,只能说看官更喜欢谁,若硬是区分只怕是又要引起两边粉丝一场恶战罢了。

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议论写一篇议论文?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苏东坡,号东坡居士,这个大家都知道,这居士就是在家修行佛法的人才叫做居士。所以看这首题西林壁就很有禅意。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同样的山不同的角度看都不一样。外国人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人也说,一千个游人眼中有一千个庐山。为什么呢?显然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这个道理似乎很简单,一句话就说完了,其实不然。且听我慢慢道来。从哲学上讲,你是一个人,是能够观察客观事物的意识体,像个摄像头一样,录取环境中的信息,然后大脑加工,再把信息反馈到环境中去。比方说你喝了一杯蜂蜜水,你喝到嘴里感觉甜甜的,你就对别人说,这水是甜的,甜,是你对这个蜂蜜水的感受。然后你把这杯蜂蜜水给另外一个人,比方说他是外国人,他喝了以后说,sosweet!(太甜了)。那么问题来了,你所谓的这个甜,和老外所说的sweet,是不是一个味道呢?你心想,肯定啦!都说是甜啦。那么再说宽泛一点,就像苏轼在庐山里看庐山,他的佛友佛印法师在旁边,也在看向同一个方向。那么他们俩眼里所看到的东西,是不是就肯定一样呢?那就不一定了!回到上个例子,比如你是上海人,上海人习惯甜食,不觉得这蜂蜜水甜,再加点也不觉得甜。而老外就觉得就特别的甜,从来没吃过这么甜的东西,甜的“令人发指”。这个程度上不一样了。苏轼看庐山,也许他关注的是山,而佛印也许关注的是另外一些东西,是雾,山中的植物。你有没有听说过海市蜃楼,一群人在沙滩上游玩,有一部分看到了海市蜃楼,大海里面突然升起了高楼大厦!而另一部分人朝那个方向一看,什么也看不见,还是白茫茫一片大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异的情况?科学家没法解释,难道这么多人同时出现了幻觉?那就不提了,放入世界未解之谜里面去吧!这就是逃避问题。不是没法解释,关键你要从本质来看。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只是说,横着看和竖着看不一样,而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什么是此山?你就是!你在你自我的框架里,我在我的自我框架里,改卷老师也在他的自我里,永远无法客观的看世界。“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如果你拿这个句子做作文题目,那你的老师一定会觉得你碉堡了,哲学天才。)这是一个典故,讲的是六祖慧能大师的故事。一阵风吹过,幡布摇晃不定。众人于是议论起来,有人说是风在动,有人说是幡在动。元芳,你怎么看?你是不是认为这两个人太蠢了,明明是风吹动幡,幡在动,两者都在动。这时候慧能大师站出来: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你心动了。你的心动了。什么是你的心?你现在这颗能阅读,能识字,能了知时间空间种种变化的意识,这个就是你的心。不知道你识了庐山真面目没有?识了么?没有,你还在大山里呢!快先从山里出来吧。什么是山?自我,成见,偏好,别忘了山外面还有雾呢?什么是雾?说不清道不明,远看有,近看无,看得见,摸不着。真的色即是空啊。空却看得见,有却摸不着。非空非有,似有似无,这是什么东西?!你啊你,糊涂了吧!仁者心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119924.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