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歌大全正文

魏晋南北朝散文发展过程-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期?

符韵散文网 诗歌大全 2020-12-02 00:41:02 564 0

汉至南北朝的散文特点是什么?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又是什么?

古代的散文是仅次于诗歌的一种主要文学体裁,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表现在文学形式上就是散文的兴起。


两汉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呈现出一片安定祥和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两汉散文在创作上更加丰富,产生了大量反映现实和抒发理想抱负的优秀散文,也诞生了一批杰出的散文大家,比如司马迁、班固等。


两汉散文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两汉散文在形式上有两种,即政论散文和史传散文。

政论散文形成原因:

西汉初期,战乱结束,平定的社会急需确立新的统治秩序,统治者的精力集中在国家的治理上。文人学者的责任意识也首先落在了治政之上,为统治者提供国家治理的方案成为文人最重要的任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政论散文成为主要创作形式。

政论散文主要特点:

第一,西汉初期儒道合一的文章观念。在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治理国家教化百姓密切相关。当大一统的国家出现时,学者们第一反应就是从儒家经典中寻找治国的依据。但是在西汉前期,统治者崇奉黄老之术,这一状况对文人影响很大。他们一方面感受到儒家经典是维护统治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尊奉黄老的思想环境又使他们在文章中掺入大量道家的理论。
因此造成政论散文儒道合一的文章观念。


第二,由于当时社会处于封建王朝的上升期,作者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因此文章感情充沛,气势雄浑。


第三,受春秋时代诸子散文的影响,在文风创作上,讲究文采和修辞。.

史传散文形成原因:

西汉王朝历经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到汉武帝时期形成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封建帝国,拥有广阔的疆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开始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以巩固和加强这繁荣昌盛的局面。


司马迁根据时代的需要,吸取前人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及诗歌创作等丰富经验,创作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创了我国的史传文学。

史传散文主要特点:

第一,客观地记录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主要依据于前辈历史作品。所以,大部分史书记载的历史事件是真实的。
第二,文风严谨,材料详实,组织严密。

第三,在塑造人物形象、运用语言和布局等方面,语言通俗简洁,特别是对人物的个性化描写,有一定的艺术性。

魏晋南北朝散文特点及形成原因

这一时期的散文沿袭了汉代散文的传统,但是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突破,除了政论、史论、书信等形式,还兴起了山水地理游记散文。散文开始从哲学和史学中独立出来,但是又走向骈化,骈体文成为官方文的正体,散体文受到挤压。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从不自觉发展到自觉阶段,文学脱离了种种束缚和局限,逐渐独立出来。其特点,在语言上要求对仗,声律、用典和藻饰,新文风的出现派生出新的文体--骈体文。这种文体过于追求形式,文风浮华,很难取得很高成就。散文形式的骈体化成为时尚 ,并渗透到各类文章中,对魏晋时代的散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是骈体文飞速发展和发达的时期,文人在艺术中追求形式美,讲究对偶,平仄、多用典故和华丽词藻,这种文风渗透到各类内容的散文中,造成了散文的形式主义倾向。在这段时期的散文,内容多空洞乏味,流于形式。


这一时期的骈体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期?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神奇的时代,我国的古典文化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书法、文学等等领域都于此时过渡到了自觉期。

如果深层次探求原因,大概是因为这一阶段里,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这一阶段,文人群体中滋生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意识:

第一、文学除了社会的功用之外,还应该有个人的色彩

在魏晋之前,不论是《诗经》、“楚辞”的时代,还是以赋体散文和乐府诗歌为代表的两汉时期,文学的个人色彩是被弱化的。

这一阶段的文学强调的是“诗以言志”,是“文以载道”,作品要为社会、为理想而创作。

《诗经》和汉乐府多是具有“以下讽上”的功用;赋体散文中,铺陈的汉大赋注重对社会现状的渲染以及夸张地描绘,比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而抒情的东汉小赋名义上是抒发个人情感,但这些情感依然是和社会、政治、理想有关,只不过形式上出现了变动,比如张衡的《归田赋》。

这个时期的文人更多的是社会形象,他们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群体的相貌。

但这种情况在汉末魏晋时期被打破了,文人开始关注自身与其他人的区别,这是文人的自觉。

所以,提到这个时代,比如曹操、嵇康、阮籍等等人物,人们了解这些人物的事迹多过他们的作品。

也是这个时期,曹丕在《典论・论文》明确地将文学分成了两种功用:

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是说,这个时候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文学可以是安邦定国良策,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也可以是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应用文体和文学文体有了更为明显的划分。

所以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新兴的文学流派。

比如玄言诗、游仙诗、山水诗、田园诗这些明显带有非常浓厚个人思辨、情绪等倾向的作品相继问世,孙绰、许询、阮籍、郭璞、谢灵运、陶渊明等等作家开始被人所关注。

虽然他们这些情感的由来多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尤其是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的背后是短暂的和平和短暂的战争的交替,文人流离非常严重。

当外在的社会环境不能给予生活的安定,文人群体开始了对精神园地的探索,主动创作反映精神状态的文学作品,也就此形成了分化。

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都开始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诗言志”逐渐向“诗缘情”靠拢,虽然结果都和理想、情志有关,但表现出来的侧重点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忧国忧民之中又带有了个人的苦闷,这就是文学作品的自觉。

第二、文学的形式和内涵都是可以研究的

除了诗歌功用的偏移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还开始了对诗歌创作的探讨和总结,并且发生了两件对后世文学有着非常重大影响的事件。

第一件事是沈约等人对汉语音韵的探究。

古汉语官话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被称作“四声”。

在南北朝之前,人们处于懵懂状态,并没有发现这一规律,直到沈约等人的一次聚会,大家探讨如何写作更好听的诗歌。

他们发现了汉语声调的秘密,周锸作了《四声切韵》,沈约写了《四声谱》,开始对这一规律进行研究。

后来发现,之前时代里,如曹植等人创作的诗歌为何如此优质,恰恰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暗合了汉语这一规律。

于是,沈约等人提出了具体的诗歌写作手法,避免“八病”:

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这样一来,按照他们的要求创作出来的诗歌,出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形式上工整美观,音韵上铿锵优雅,这种诗歌被称作“永明体”。

自此之后,写诗不再是天赋问题,而是有了一个明确的写作标准。并且逐渐蔓延至骈文领域,音韵配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这一标准的制定,直接促成了格律诗、律赋等文体的产生。为后世文学,不论是为诗歌还是文章等体裁的创作,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件事是钟嵘、刘勰等人开始了对文学审美的总结。

在此之前,人们注重文学的社会功用,注重作品的形式音韵,知道什么样的文学是美的,是优质的。但为什么是美的?为什么是优质的?还处于懵懂之中。

钟嵘、刘勰等人对于审美心理的研究,填补了文学领域中的这一空白。

人们开始了对文学审美功能的研究。

钟嵘在《诗品》中开始给诗人和作品进行等级的划分,并根据他的感受来进行点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开始讲述他文学审美的感受,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审美分析。

这二人的文学理论是之前的时代所没有出现过的,他们开始跳出了作品的形式、情志、内涵、音韵等等特征,甚至离开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从更深的层次来探究这些作品给读者的感受,这就是审美的自觉。

在之后的时代里,中国在文学理论方面与西方国家走上了迥然不同的道路,相比于长篇大论的理论研讨,我们更重视短小精悍的评析,更注重文学渊源的脉络。后世的“诗话”类作品大抵不出两者范畴。

综合来讲,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集中体现在:

作者自觉:对具体的“人”的发现,文人不再是一个群像吗,而是一个个鲜明的个体;

作品自觉:文学作品也不再表达着单一的内涵,而是出现了个人情感的诉求;

审美自觉:文学的形式和文学的审美心理,都逐渐定形,从此之后有了新的具体的方向。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119945.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