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至南北朝的散文特点是什么?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又是什么?
古代的散文是仅次于诗歌的一种主要文学体裁,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表现在文学形式上就是散文的兴起。
两汉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呈现出一片安定祥和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两汉散文在创作上更加丰富,产生了大量反映现实和抒发理想抱负的优秀散文,也诞生了一批杰出的散文大家,比如司马迁、班固等。
两汉散文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政论散文形成原因:
西汉初期,战乱结束,平定的社会急需确立新的统治秩序,统治者的精力集中在国家的治理上。文人学者的责任意识也首先落在了治政之上,为统治者提供国家治理的方案成为文人最重要的任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政论散文成为主要创作形式。
政论散文主要特点:
第二,由于当时社会处于封建王朝的上升期,作者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因此文章感情充沛,气势雄浑。
史传散文形成原因:
西汉王朝历经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到汉武帝时期形成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封建帝国,拥有广阔的疆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开始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以巩固和加强这繁荣昌盛的局面。
史传散文主要特点:
第三,在塑造人物形象、运用语言和布局等方面,语言通俗简洁,特别是对人物的个性化描写,有一定的艺术性。
魏晋南北朝散文特点及形成原因
这一时期的散文沿袭了汉代散文的传统,但是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突破,除了政论、史论、书信等形式,还兴起了山水地理游记散文。散文开始从哲学和史学中独立出来,但是又走向骈化,骈体文成为官方文的正体,散体文受到挤压。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从不自觉发展到自觉阶段,文学脱离了种种束缚和局限,逐渐独立出来。其特点,在语言上要求对仗,声律、用典和藻饰,新文风的出现派生出新的文体--骈体文。这种文体过于追求形式,文风浮华,很难取得很高成就。散文形式的骈体化成为时尚 ,并渗透到各类文章中,对魏晋时代的散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是骈体文飞速发展和发达的时期,文人在艺术中追求形式美,讲究对偶,平仄、多用典故和华丽词藻,这种文风渗透到各类内容的散文中,造成了散文的形式主义倾向。在这段时期的散文,内容多空洞乏味,流于形式。
求几篇魏晋散文名篇?
魏晋时期,辞赋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首先表现为由两汉时期以铺写京都、宫殿、苑囿、田猎为主的“体物”大赋,逐渐变为抒情小赋,并且朝骈化发展。其次作品内容也发生变化:题材进一步扩大,抒情、说理、叙事、登临、伤别等,无一不可入赋;加强了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强化了抒情色彩。代表作品有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潘岳的《西征赋》、陆机的《文赋》、郭璞的《江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闲情赋》、《感士不遇赋》等。
陶渊明是晋代重要的散文家,文章自然淡泊而内涵丰富,用山水田园、人情物态的描写,代替了魏晋间的玄学佛理的空谈。他的辞赋《归去来兮辞》最为著名。
- 上一篇: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诗有哪些?
- 下一篇: 魏晋散文代表作-求几篇魏晋散文名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