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的观察角度是什么?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部社会学著作,他站在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农村社会格局及其特征进行了深刻阐述和解读。
费孝通先生将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比喻成一捆捆柴,将中国社会格局比喻成波纹和涟漪,让我们这样初步接触社会学的人也可以清楚地明白,中国社会格局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人伦关系上的,而西方社会的格局是建立在具体的制度上的。
当然不是说中国传统社会没有制度。有的制度像是《白鹿原》里的乡约(这里的“乡约”应该就是潘光旦先生所说的“仑”,表示条理、类别、秩序的意思)一样存在的,是世世代代约定俗成的,是在这个社会里的人应当自觉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这种约定俗成在封建社会是社会存在的基本保障。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一再强调,中国的社会格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波纹。这个扔出去的“石头”就是社会的中心,也就是社会中的“己”。而“波纹”和“己”之间既有从属关系,又有亲疏哞近。这种关系,稳定中又有很强的伸缩性。“一表三千里”,可见波纹推出去的范围之广。可是,当稳定的社会因素真的被打破后,这个范围就又变得很小。差序格局的存在,是因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还不需要一个经常的、广泛的团体,完全可以自食其力。
当今社会,如果一味地以“己”作为中心的话,是很难立足的。而且我觉得这种差序格局更适合封建社会。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一直在健全法制,以自然村或组为最小单位进行管理,我觉得这是向“团体格局”发展的趋势。
相比较“团体格局”而言,我们的差序格局阻碍时代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差序格局中的道德和法律,因为其总是根据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和我们建设的法制社会是相悖的。当前,法制社会的建设步伐在加大,可是在某些方面,还会收到某些“关系”的影响和制约。无论在哪里,有了熟人就是好办事,这似乎是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可正是这种平常的现象,在挑战着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公平和公正,使其变得隐晦了。
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现今社会,村子里的家族模式虽然还存在,但是却正在慢慢地瓦解。一是有了健全的法制,族规对族里的成员已经没有了约束力;二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向城市,空村现象严重,这种宗族社会必然面临着瓦解。现在,村里的很多同辈或者后辈,我们竟然都不认识,而他们(包括一些成年人)对叔叔伯伯、婶婶姑姑等这样的称呼都完全搞不清楚。农村社会里的这种家族观念和意识随着老一辈的去世必将越来越淡。
也许有人要说,这样的改变会毁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规律,也适合人类社会。
- 上一篇: 描写森林的名家散文-描写森林散文?
- 下一篇: 描写森林的名家散文精选-描写森林散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