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散文集近现代散文正文

乡土散文-急需!表达乡土情的名家散文?

符韵散文网 近现代散文 2020-12-02 15:45:03 252 0

当代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有谁?

乡土小说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上世纪20年代的一批寓居大城市的作家,以其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用带有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在"五四"新文学中,乡土文学在鲁迅、周作人、茅盾、沈从文的笔下得到了大发展。到了当代,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城乡互动加剧,由此带来文化上的变迁,出现一批新世纪的乡土文学作家。

莫言

莫言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小说大半以乡土为主,如《红高粱》、《蛙》、《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和《天堂蒜薹之歌》等。

莫言善于在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剧中发掘人类生存的悲剧意义,如《大风》记述了童年时的痛苦记忆,《弃婴》写出当代农民的浮躁与苦闷,《天堂蒜薹之歌》把农村的危机揭露无疑。在乡土的大背景下,结合天马行空的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出来的景色比亲眼看到的景色更加波诡云谲"。"我把一般的生活上升到神话世界,让人的生活、人的命运在神话氛围里展开",因而他的乡土小说中带有了一种似真似幻的神奇感,被称为是"魔幻现实主义"。

陈忠实

陈忠实,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等。

对农村问题、农民问题的探讨是陈忠实中篇小说的重要主题。曹润生与刘晓兰的爱情失败,在他带领农民致富的过程中,不愿与刘晓兰有任何联系;景藩老人年轻时主动放弃了去县城工作的机会,回到农村,但现在他又希望自己的儿子走出农村;四妹子是个地道的农村姑娘,到了平原艰难谋生,却引来种种嫉妒与猜测。当代农民的事业应该如何发展?当代农村的出路在何方?引发我们无限的思考。陈忠实的《白鹿原》被称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画卷",把家族的明争暗斗与民族的生死存亡绞在一起,既有人性恶的一面,又充斥着对美与幸福的追求。

张炜

张炜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的作家。他的文字深沉、细腻,立足于理想中的乡土与传统的道德立场,充满着人文关怀与哲思。代表作品有《家族》、《古船》、《秋天的愤怒》和《一潭清水》等。

在他的作品中,对芦清河和葡萄园有大量描写,长河清澈,绿园枝蔓,这些与作者的幼时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曾经是,现在依然是,如此痴迷于这条河。它牵动了我的全部思绪,是我的向往,我的动力,我倾诉的源头……""我在那儿找到了极大的欢乐。"张炜善于将自然风光与人物命运结合在一起,时而又带有沉重的历史厚重感。

贾平凹

贾平凹是一位具有叛逆性、创造精神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秦腔》、《废都》、《高老庄》等。

他的创作始终围绕着他所熟悉所热爱的山地与山民。"欲以商州这块地方,来体验、研究、分析、解剖中国农村的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生活变化,以一个角度来反映这个大千世界和人对这个大千世界的心声。"以此创作了"商州小说"系列,以商州的风土人情与自然地理为背景,写出山民的质朴与山地的滞后,同时文明的气息也在渐渐渗透,愚昧与进步发生冲突,变革与传统充分揭示。

路遥

路遥是在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作家,切实的生活体验在他的小说中得到呈现,代表作有《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和《平凡的世界》等,《平凡的世界》更是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对农村知识青年的关注颇多,写他们的理想与奋斗,如《风雪腊梅》中的冯玉琴与康庄、《人生》中的高加林、《月夜静悄悄》中的兰香等,既写出农村知识青年善良正直、有奋斗精神的一面,又揭示出他们的爱慕虚荣与贪图享乐。

刘震云

刘震云是一位追求哲理深度的作家,代表作有《我不是潘金莲》、《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和《故乡天下黄花》等。

他主要致力于"官场系列"和"故乡系列"的创作,"官场系列"包括《单位》、《官场》、《官人》等,"故乡系列"有《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温故一九四二》和《头人》等。在他的"故乡系列"中,不仅是单纯的环境描写、事件刻画,同时还有对故乡的深思,进而将这种深思放大到全人类。《温故一九四二》以河南大灾为背景,写出了人吃人的可怖景象,他的乡土感更多的是一种沉重,带有批判性。"故乡在我脑子里的整体印象,是黑压压的一片繁重与杂乱。从目前来讲,我对故乡的情感是拒绝多与接受。"

苏童

苏童的小说"散发着纤细的忧伤和一种近乎颓唐的美",他的代表作有《妻妾成群》、《妇女乐园》、《米》和《城北地带》等。

他受"寻根文学"和莫言的影响极大,有回忆童年的"香椿树街系列"(如《像天使一样美丽》、《南方的堕落》和《舒农》等),还有追忆父辈的"枫杨树系列"(如《故事:外乡人父子》、《米》等)。个人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叠合在书中,充满着虚无感和漂泊感,正如《1934年的逃亡》中写道:

我的枫杨树老家沉默多年

我们逃亡到此

便是流浪的黑鱼

回归的路途永远迷失

不同于其他传统小说流派,乡土小说并未随着城市文明而销声匿迹,它仍展示着其独有性,或奇异,或朴素,或丑恶,或真淳,或迷惘,或忧伤。

"作为一个生命,我宁可是一颗树;可是一颗没有根的树到底能活多久?"(张炜)这或许为我们民族之后的文学发展敲了一记警钟。(一往文学作者:李一帆)

急需!表达乡土情的名家散文?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细致地观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阳。“山朗润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温暖,抓住了春阳的特征,更表现了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写初春的山、水和太阳,是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一个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钻”字用得何等传神;“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又是何等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

  春天里的花更美。那花儿开得多么热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那花儿的色彩多么美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儿的味道多么怡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还有野花呢,“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当春天的阳光照临大地,杨柳吐出了新绿,微风轻拂,吹到人们的脸上,是那样温暖柔和,已经感觉不到一丝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起对春风的描写,接着撷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然后,作者又以极细腻的笔触,写春风的味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最后是写春风中的乐音――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作者写春雨,先写春雨的特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然后写雨中的景致,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

  春景如此,春天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呢?春天来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写出“蛰伏”了一冬的人们迎来风和日暖的喜悦。人们充满了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后,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至于语言的秀雅清新、朴实隽永,则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121726.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