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歌大全正文

哈尼哈尼族蘑菇梯田哈尼人人家地瓜白鹇河流森林

符韵散文网 诗歌大全 2020-09-25 12:18:49 2415 0

  她拖地做饭,上班,接儿子放学。他觉得生活真是忙得了无意义。

  可是,第二年我们就听说房子的新主人把院子里的树都砍了,妻子听了之后好一阵心痛。特别是那棵大枣树,它见证了我们十八年的风风雨雨,在我们的心里对它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

  忘记了,忘记一段刻骨铭心的,不再拥有过去,第一次这样对自己狠心。

  冷漠在时间中的目光,代替了心中所有的歌唱,让一切逝去的语言,来悼念我们曾经的张扬,待祭祀过来忧伤之后,又是谁,放弃了春天关于美好的构想。

  我知道女儿,在东北的时候她就最喜欢吃地瓜了。可是,我不能让她就这样把人家的地瓜扒出来,不能就这样白白地偷人家一个地瓜。于是我就蹲下去说:好孩子,爸爸知道你想吃地瓜。等爸爸回家去你姑奶奶家给你要几个好吗?这个是人家的,人家主人没有在这儿,我们如果把这个地瓜给人家扒出来,就是偷人家的地瓜。我们不做那种小偷的,做那种小偷很丢人的……最后,女儿终于站了起来,并且重新把那个地瓜给人家埋好,恋恋不舍地和我回家了。

  很惶惑没接你的视频。抱歉,卿。并不是我有意对你有所怠慢,而是那时我根本不敢接、也不能接。因为那时我已哽咽,我已悲不能语。我怕我颤抖的语音传导给你,我已不堪,我不愿看到或听到你比我更不堪。无语倚西窗,幽幽;举头望冷月,寒凉。

  五月,元阳是火的季节,处处热浪翻滚,“美丽家园”的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走进了具有“世界奇观”、“人间仙境”之称的红河尼梯田核心区,旅游特色村哈尼古村寨——箐口。  走在忽上忽下、时直时弯青石铺成的街巷上,仿佛走进神话故事里的一个远古部落。森林荗密、草木旺盛、溪流清清、天空蓝蓝,漆木大门蘑菇房,靛染黑布竹竿晾。  门前劈柴的哈尼汉子,屋内绣花的哈尼姑娘,阳台纺线的老妇,街边玩耍的孩童,呈现出一幅安静祥和的远古乡村画卷。要不是谁家音响突然唱起著名歌星谭晶深情优美的《长街宴》,真以为穿越了呢!  踏上哈尼梯田  一级一级登天  拖来彩虹当桌  彩虹当桌摆成长街宴  载剪蓝色天幕  长席铺上桌布  撒下彩云朵朵  长街成花河  乐作作一作……  在这个地方听这首歌,感觉是如此亲切,因为箐口就是这首歌的娘家。  哈尼人千百年生活的家园之所以被歌唱,不只是因为它有着“中华风度,世界奇迹”的哈尼梯田,更是因为当地政府正确的领导和不懈的努力。  漫漫13年的申遗路,终于为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哈尼梯田,打开一条通向世界的路径。从此哈尼梯田走向世界,世界走进哈尼梯田。而政府依然为有着“大地雕塑”“世界奇观”的哈尼梯田做着不断的治理、保护工作。  随着2013年“美丽家园”行动计划在全州启动,元阳县委政府着力把箐口村打造成哈尼梯田旅游特色村。加大力度对有着“哈尼梯田的名片”之称、州级示范村的箐口投入大批资金,按照“建筑风格统一,建筑外观统一,建筑模式统一”的原则,聘请旅游、园林、规划、设计等各方专家对箐口进行二次规划。同时也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修建入村公路、村内道路、排水沟;搭建观景台、突出民族特色的水井、公厕、垃圾房。更是对村内的文化广场进行了提升改造,特别是巨星姜文在此拍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时留下的场址,也着力进行了修缮,供游客更好地拍照留念。  截至目前,共投入建设资金796,77万元,完成哈尼民居房恢复改造206间,村内道路2822.6平方米(铺设本地毛片石),排水沟一条506.1米,入村公路一条800米,建成观景台(廊)3座,哈尼族水井5座(用本地毛片石建成,突出当地民族特色),公厕3座,木制垃圾房2座,建盖猪厩81间,牛厩35间……  这是我在镇政府有关箐口的工作总结报告上看到的一串串数字,而当我走在箐口的巷道,或者站在文化陈列馆广场上时,那一串串数字仿佛变成一节节跳动的音符,在箐口的街头巷尾弹奏着欢快的乐章!  历代靠锄头在梯田里刨食生活的哈尼族,在这欢快的音符中找到另一种生存方式。梯田里的稻谷、山坡上的黄豆、玉米、花生,以及水里的鱼虾,森林的野草、野果、野花都跑上箐口的街头唱起了主角,成了游客的最爱。  勤劳智慧的哈尼人用灵巧的双手将这些原生态的谷物、鱼、虫、花花草草,做成哈尼族独特的美味,供来自山外的游客们品评,换取自己的劳动价值。  曾为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靠弱小的身躯背过坚硬的钢筋水泥、砖瓦石块的哈尼妇女,如今在自家美丽家园里过着祖先做梦也没有梦到的美好生活。  街巷两边漂亮整齐的土黄色墙壁、原木色大门、圆圆的茅草屋顶的房屋,看上去就像一朵朵大蘑菇。房子随山势而建,街巷也是忽上忽下,房屋也是上一簇下一簇。一簇房屋看上去就像一团蘑菇群,整个村寨就像一片蘑菇林。这种哈尼族独特的民居建设方式据传是:哈尼族祖先西斗梅烟创建的。祖先西斗梅烟看着站在狂风暴雨中用树叶遮身瑟瑟发抖的哈尼子孙,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白天夜晚都在想着怎样才能让哈尼族有个温暖的家。有一天他在森林里避雨,看见一朵朵大蘑菇撑开伞盖,而蘑菇下面的泥土却是干燥的,一群蚂蚁躲在下面避雨。一朵朵小小的蘑菇就能遮风挡雨,一朵朵立在风雨中的蘑菇美丽极了,从而受到了启发。他叫拢十个挤在树洞里的兄弟,叫齐十个缩在草窝里发抖的姐妹,一起商量决定建蘑菇一样的房屋。西斗梅烟教哈尼男人立起来的屋架,像树一样标直,他教哈尼男人和泥筑起的土墙,像石墙一样牢固;教哈尼妇女用竹竿和茅草编扎的蘑菇房顶草排,扎得像大雁的翅膀一样漂亮。住在九山九岭的哈尼人,看见一间间像蘑菇样的房子,不禁发出“萨啊萨!萨啊萨!(好啊!)”的喝彩声,从此就学着西斗梅烟的方法建蘑菇房。  遮风挡雨、东暖夏凉的蘑菇房就这样被哈尼人一代代传承下来,虽然历经世世代代的演变,依然保存着状如蘑菇的独特风格。而今天的箐口哈尼族蘑菇房,已不再只是人畜遮风挡雨的场所,它是元阳县委政府为哈尼族投资、设计,人畜分开,水电、数字线、宽带、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整洁干净,更科学的“美丽家园”。  而进入箐口哈尼族文化陈列馆,那一张张映入眼帘的照片,仿佛哈尼族农耕、生活、节日、祭祀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向我走来。  哈尼族是个崇拜神灵的民族,把山石树木都视作神的化身。所以树神、寨神都成为他们祭祀的无与伦比的神灵,而每个祭神的日子也成了哈尼人最为期盼的节日。  其中最隆重的要数农历二月份的“昂玛突”,也就是歌唱家谭晶歌中所唱的《长街宴》了。“昂玛突”是祭祀寨神的活动,是哈尼族一年农耕生产全面开始的标志性节日,一般在农历二月第一个属龙日举行。节日这天村里的每家每户都做好一桌丰盛的饭菜摆在街上,篾制的饭桌一桌接一桌、一桌连一桌在村里弯弯的街道上延绵成一条长长的龙,故名长龙宴。长龙宴源于出生婴儿的人家和尚未生育的已婚夫妇,备下丰盛的宴席酬谢寨神和求子的一种活动。长席摆上街,邻村近寨的亲朋好友以及四方宾客都可以入席。宴席开始时,祭主“咪谷”向村民和来宾致祝词,众人开怀畅饮。在毕摩的《四季歌》中大家载歌载舞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中。  寨神是哈尼族人心中的“力量之神”,创造并庇护着哈尼山寨的一切。把山石、树木、河流都当神来供奉的哈尼人,上千年、几十代人的爱护,也得到了这些神灵的馈赠,无论别处遇到怎样的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哈尼山寨依然风调雨顺,青山常绿、溪水常流。  哈尼人以神的力量崇拜保护着自然,让自然生态得到了合理均衡的发展,靠聪明智慧的头脑利用沟渠水的落差,发明创造了水碾、水磨、水碓等一系列加工大米等粮食的工具。在箐口文化陈列馆下方的水沟旁,依然完好地保存着哈尼先人的杰作,而且“哗哗”的流水依然带动着水碾、水磨的运转,远远地就能听到水碓“咚、咚”的舂米声。  站在这海拔1700多米的箐口往下望,尽收眼底的是层层叠叠数百级乃至上千级的梯田,仿佛一道道天梯从山顶垂挂下来直抵山脚。这天梯般神奇的梯田里,我看到一个背背篓的哈尼族妇女走在深深的谷底。于高耸入云的大山间她显得那么渺小,然而正是这千万个渺小的哈尼人,历经1300多年、倾注几十代人的心力,发挥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气垦殖的梯田,锄就的奇观,迎来了世人惊叹的目光。  这时,一头水牛慢悠悠从坡下爬上来,站在路旁等它的主人,我们忙走过去拍照。过了好一会放牛的老倌才上来,气喘吁吁坐在一块石头上歇息。在和他聊起哈尼梯田时,他说这个美丽的家园是白鹇鸟为哈尼人选择的地方,并向我们讲起了哈尼族的迁徙史:  据传,哈尼祖先来源于23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羌族,今四川省大渡河(哈尼语“诺玛阿美”)一带游牧,后因民族内乱与战争原因被迫逐渐南迁。在迁徙途中哈尼先民历经颠沛流离、九死一生的拼搏,住过平坝、跨过河流。在《哈尼阿培聪坡坡》中有这样的叙说:  从前,哈尼爱找平坝  平坝给哈尼带来悲伤  哈尼在不找平坝子了  要找厚厚的山林  和高高的山场  山高林密的凹塘  是哈尼亲亲的爹娘  尝尽迁徙路上万般苦难的哈尼先民,渴望一片山高林密、河流清澈的山坡休养、安居,给人们带来吉祥的白鹇鸟带他们找到了这个地方。从此哈尼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开始了用锄头雕刻大山的工程。  哈尼老倌讲到这里,举目望望满山坡绿如玉带的梯田和嵌在梯田里的蘑菇家园,脸上现出幸福的笑容。  告别哈尼放牛老人,顺着青石路来到了姜文房。一蓬蓬青翠的竹子掩映着一座蘑菇房,一个不大的广场向人们展示着,著名导演姜文昔日在此拍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热闹与辉煌。  荗密的森林,瑰丽的梯田,古老的蘑菇房走进了电影,让人们记住了红河南岸的哈尼族村寨——箐口。  森林、村庄、梯田、河流四素同构的哈尼村寨,原始森林的神奇,梯田的魅力,蘑菇房的独特,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  讲着哈尼族母语、穿着哈尼族衣裤的《诺玛的十七岁》走来了;《山间铃响马帮来》带着解放初期人民政府组织的马帮走来了;如白鹇鸟一样美丽的歌星谭晶,穿着漂亮的哈尼服装唱着哈尼歌谣、跳着哈尼舞蹈走来了;像金孔雀一样高贵华丽的舞蹈家杨丽萍,领着一大群孔雀、凤凰、白鹇鸟在箐口的街巷、稻田扯着白云、挽着山风,敲着锣鼓,将哈尼梯田渲染成了一个流光溢彩的大舞台!  元阳县有19万亩的梯田大舞台,等着你的到来。

  眼前那朋友,请问你是谁?我们曾相知相识。眼前那朋友,请问你是否还记得我?我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眼前那朋友,请问你是否在乎过我?我们一同欢笑过。眼前那个朋友,请问你是否想过我?我为你伤心、流泪过。眼前那朋友,你可否还记得我们以前是多么的快乐?笑容是多么灿烂?可那都是曾经了,现在的我们,不在一同欢笑,也不再是朋友了。现在的我们,只不过是陌生人罢了。

                         (散文编辑:月然)

  而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呀,不为别的,仅仅只是,为了与你,于途中遇见!

  荷花嫂是在大跃进那年嫁过来的,那年,她十八岁,模样长得漂亮,皮肤白嫩,手脚勤快,干活利索。集体的农活难不住她,割麦子、刨地瓜、翻地、间苗、抬土……样样是好手。两个或几个媳妇配搭干活,媳妇们乐意和她一组。她肯吃苦,能买力,生产队年底评奖,她总在其列,围巾、毛巾、肥皂……紧缺的生活用品,总有她的份。

  老耘先生沉埋于无声、或眷恋于无声,除体现了书画创作的特征外,其受命运之钳制,局外人则多所不知。因为与董尧先生的接触,我在二十年前即断断续续从他口中知道了老耘先生的坎坷人生、传奇人生和艺术人生。很贴近,又很遥远;很亲切,又很淡漠;时而勾画着造访这位老人的或然性情节,时而又将他定格为永恒的健康与忙碌,而将拜谒一推再推。还有更多的明天,更多的机会,打开柴门,扫却落叶,一杯烈酒,一盏清茗,谈到海阔天空……直到有一天,董先生告诉我:老耘先生走了!我才大惊大悔:不可能,这么快呀!因为在我坚定不移的先验印象中,他永远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长者。

免责声明:文章《哈尼哈尼族蘑菇梯田哈尼人人家地瓜白鹇河流森林》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哈尼哈尼族蘑菇梯田哈尼人人家地瓜白鹇河流森林 第1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1514.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