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铃声很快响了,21:30,在待一会吧,到十点就回。就这样,我自己呆坐到十点,这不是从前。
一首唱不尽的情诗,一烟的情灰吹不散,一厢的情愿永不亡,是天意的安排吗?让我们进行了错误中的恋爱。爱,真的让我们好辛酸,好无奈。我给你的爱,已被你掩埋。错,错,错,是缘份悄然地错织了彩蝶,是缘份错织了我们心中的七夕。为什么?我却一错再错,只要留住半生泪,用心魂去吻过半生桃花,一生的体会洒满了爱的滋味,飘然地入乡随谷。
从父母那回来的路上,拐下一段乡间土路,我们再去看你。这样的安排我们谁也不想提及,不到最后,谁也不愿轻易提到你,这使我们感到伤痛。&sh;&sh;题记
或许是,在我的心里想起些什么了吧。可是,我的脑子里分明是空空如也啊......
相反,我倒不以为那样的暴徒犯罪有错,即便错了,也终究是只是个同犯,诱惑犯罪也是罪,姑且不说别的,正如金钱,难道以金钱诱惑别人犯罪可以形成罪,以身体诱惑别人犯罪就不是犯罪了么?那些被XO的女孩,其实不过自作自受罢了
“老公,我告诉你我是在想着你才切到手指了的,你不要和我生气好不好?我是真的无时不刻地想着你啊,你知道吗?”
日期,2010年9月27日,天气,阴,星期一。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记着小的时候一进冬月门,心里就开始盼望过年;盼望那身新衣服;盼望那顿白面饺子;盼望杀猪淘米做豆腐。这就是我们农村孩子对“年”寄予的全部希望!
背起行囊,人生路途往前走;莫回首,西风黄叶正零落。无论归途或旅途,落叶飘飞惊回首,自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今秋,山城梧叶子似乎比往年黄得要早一些,晓风阵阵林梢过,落叶满山坡。西窗之外的秋雨,从黎明时分就开始在檐前滴答,像古人用以计时的滴漏,似乎每一滴都是时光飘流的印记,让心湿漉漉地无法安顺。有友人相邀去江畔酒肆小酌,大家都属于弃城而去者。只是去这么清凉的地方买醉,让原本寂寥的心头多了一些落寞。莫道他乡无知己,最是离人相聚时。离酒满斟高举杯,往昔如风飘然去。煮酒作别零落季,况逢秋风萧萧时;一壶浊酒,离绪就开始在心头燃烧。王维笔下的渭城,好歹还有清雨新酿酒,作别柳色春。而此刻山城秋风正劲,举杯酣饮挥挥手,人生远别再难聚首。时光无情,身边的朋友都如大雁般远飞,留下者因种种原因留下,离去者都因种种原因离去;人生就如一个万花筒在翻转,拼接什么图案并不在乎你是否愿意。立于潮头者,即使有许多留恋不舍,也要迈开脚步大踏步前行。那个秋天,我们远行的脚步就驻足于这座城市,栉风沐雨,租房买屋,天天迎着朝阳去,披着落霞归;日子就那么轻轻一晃就晃去了十多年。无数个听雨的窗口,淅淅沥沥里的怀想就会漫无边际。此刻窗外,嘉陵江水不疾不徐地向下游缓缓流淌,长江在其交叉口安心地等待,等待,带着百川之水归向大海。人生路归处,是否也如江水般有着宽广的期待。晨风细雨,薄雾轻寒。我踮起脚望望沉睡中的城市,是否还有驻足的理由。远行者的路途,青青黛色浥朝雨,如此清寒足应策马备鞍。街心公园长椅上,平素吹拉弹唱的人群已随风雨而散,城市的秋天,就如此刻心境,只剩下一条宽旷无人的林荫道和一片萧瑟的景。山城,一座热情而奔放的城市,一座曾经把我们的工作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城市,常常让我们忘了故乡是何方。他乡久了是故乡,突然选择离开的时候,心依然无法踏入归途。旅行者的心与目的地始终不能趋同于一个方向,自然就多了惜别。不管你是否愿意,青春之花都曾在这里绽放。不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但生活并没有给我们多少回旋的余地,或让你主动地选择去哪里,或留在哪里。许多时候,我们无法把握时光的流速,把握生命的长度;但我们能选择把生命的长度用在哪里、或让心留在哪里。凝眸这个早已熟悉的城市,最初虽然也觉得这座城市不那么招人喜欢;也不那么温馨可人;但时间是一位雕塑家,它粉饰了哪些印象中粗糙,磨平了人心中的坑坑洼洼。城市的发展让其美丽大方,让你想一步步走近它,并让城市在心中驻留。多年前,我们随着西部开发的脚步汇聚于此,见证了这座西部城市的发展与蜕变。领略过春天花放与夏天火红的麻辣;领略过城市秋美与冬的沉郁;也领略到这座城市带有西南文化的深邃与博大。她并不拒绝改变,始终如一地用西南特有的的文化底蕴来引导涌入者们接受自己沉郁的美。念旧,似乎可以看成人之通性;一个人,一座城市,或一群朋党,挥挥手就海角天涯,丝丝粘巾的离泪就是难舎的美。繁华的城市,并不在意谁会离去。司空见惯的分合,无须再演绎更多的悲喜。某些不舍,原本就只是生活的一段小插曲。“天岂无情,离骚点点送归客。”离骚之所以能成为“离骚”,源自于颠沛流离之感悟。正所谓离骚者,犹离忧也。匆匆十年,不为离骚,不为过客,不做多情伤别离。就如这座城市,虽非留不住过客,但也多有遗憾。离者心头之悟,只感慨流年似水,下一个十年,不论驻足何处,终究还有别离。人生没有别离,就不会有别时之感悟。悟之深切,就离之难奈。此刻坐在昏黄的灯下,已是久久的沉默。在一个地方长久地停留,会彻底的让自己的身心融进她山水的怀抱,融进城市的日常生活中。无眠的夜晚,走在熟悉的环境中,走过沉睡的街道,走过人家温馨的窗口,仿佛能听到人们甜美的梦呓,似乎就有了家之惬意。闲暇时光里,我们走近喧攘的人群,触摸到城市生活的节奏,心里就在想,这也许就是我新的家乡,不是说他乡久了是故乡么!生活的意识已融入城市的流彩,城市所散发出的韵味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不断地有朋友决定离去,就会派生出惋惜的落寞,可又不得不接受离去的事实。离去,也许至此或再无机缘重逢,诉说者欲言又止,顷听者顿觉错谔。选择离开,自然不需要解释原因,因为时代需要迁徙,社会需要迁徙。灯火闪烁的城市依然未曾入睡,马路上的车灯是流动韵,像一份离意随流向远方,不知远方的夜晚是否已安睡。想拨通一个电话,找一个人聊聊心中的郁闷,电话那么多,却不知道应该打给谁。一个人无聊地在电脑上翻弄着那些平常存储的城市照片,有风光照片,也有朋友留下的记忆。翻弄了许久,希望找到某些能唤起回味的流影。夜暮像一片海,希望看到远方的灯塔,不知灯塔的光芒会朝哪个方向延伸,绝对不能让黑夜迷航。日子像一艘船,航行了很长一段距离,却始终不未曾泊岸。先是朋友们一个个离开,后来再难寻熟悉的面孔。偶尔在街上也会碰一两个认识的人,仅仅因为认识,对方一边问好,一边说怎么还在这里,似乎我早就应该走开。于是就不自在,免得碰到了需要我解释为什么还没有离开的理由;于是就回避,似乎亏欠了别人什么。于是,生活就中就有了孤独,就有了不可言说的落寞。流如水滑的日子,去去来来的人越来越多,能够认识的人却越来越少,少到心里有话无处诉说。城市的秋天依旧大气美丽,城市的夜晚依旧熙熙攘攘,霓虹灯下,夜色正浓,离人的脚步已缺少了昔日的轻盈。明天是否启程,亦或江上买舟东去;漫漫旅途再回首,城市的夜空依旧星光璀璨。 赞
今天是母亲去世的七日,儿子到坟前给您送饭送水了。母亲娘啊亲爱的妈妈,儿子不孝给您叩头了……
你携着孤单,说去远方,不理会花的相思树的牵绊,走在那条由书砌成的小道上,你说你要找到出口,所以,你不曾回头。
物道君语:朴素为至美,清欢为至味。宋朝人,对饮食有种朴素美的追求。南宋人林洪写过一本《山家清供》。“山家清供”,这四字就是宋朝人饮食的审美观,意蕴是山舍清淡之味。宋人饮食不是皇家金碧辉煌的钟鸣鼎食,更像是你在山林农舍间,听着竹林风动,吃一顿农家菜,从日暮初起,到田间蛙鸣,有一种朴素恬淡的味道。宋朝推崇平淡,从生活诸般闲事,再到饮食上的食器、食色、食味,都是如此。一饭一蔬,朴素为至美,清欢为至味。中国人讲:“美食不如美器”。因为饮食中也有审美意识的觉醒,在享用美食时,食器若是雅器,饮食余,也能有悦目悦心的审美体验。宋人更重食器之美,皇家食器是金银,文人庶民用瓷器,追求朴素简约。司马光曾记过一次饭局:“食具务简素,食不过五味。”是说每次饭局餐具须简,每顿菜不超过五种,不用大张排场,器皿朴素简约,菜式简单清淡。在南宋都城临安,你若走入西湖边的丰乐楼,挑一间雅座,店小二会给你拿上吃饭必备的碗碟盘筷,多是青瓷和白瓷,青白相间的食器,很配这窗外美景,西湖倒映着白云,连绵的青峰,与一碧万顷的荷花呼应。这些食器都是宋窑出品,青瓷如玉,白瓷如雪,随便一件放到现在都是稀世珍宝。去不了丰乐楼,也可以沿街走去,你会看到许多小贩肩挑手提,兜售吃食的浮铺。他们个个把车盖胆儿装饰的精巧,把盘合器皿选用素雅干净的,跟高档酒楼的一样,擦拭干净,盛上食材再递给你。《东京梦华录》里写道:“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鲜净盘盒器皿,车檐动使奇巧,可爱食味和羹,不敢草略”。简约,干净,不草率,是宋人对食器的讲究。宋代市民阶层物质颇丰,可他们不会像皇家一般奢靡。一肴一馔配一盘一碗,用最简单的食器,表达对平凡食材的珍视。陆游写到:“瓦盎盛蚕蛹,沙鬲斗煮麦人。”他说,最普通的瓷碗,最平常的砂锅,配上最家常的饭菜,就是菜肴和食器之间最朴素的美。故而宋人饮食之美,是食器的简约质朴。宋人爱极简,常常赋以普通食材素雅之色。当食物有了颜色搭配,不仅让人视觉有了美感,连味觉、想象都会被调动起来。四季风物有四季之色,宋人偏爱青色和白色,瓷器如此,菜色也如此。春天一片绿,宋人立春吃春盘,那是许多种当季蔬菜的拼盘。诗人说“青菜青丝白玉盘”,说的就是这些蔬菜,最主要的颜色就是绿和白,当这些盘色斗鲜之时,春天就来到酒樽前。秋天鲈鱼鲜,宋人最爱秋天的莼菜鲈鱼烩,鲈鱼本可单煮,但加上莼菜,便是为了那绿白相会的“食色”。就像在春湖中泛舟,旷远的白云下,是浩渺水面千里不绝的莼菜,芽蕊含晨露,青翠欲滴。《山家清供》里有一道夏天的菜肴,名曰:石子羹,是把长满苔藓的石子,加上山泉煮食后。宋人爱的是那片苍绿,夏雨过后的山间,溪底的石子早已经溪水冲洗干净,苔藓绒毛随着溪水流动而漂浮,就等着你拾起,放入透彻的清泉中,那片素雅的苍绿,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副山水画。还有一道适合冬天的“雪霞羹”,是用芙蓉花,去心、蒂,然后与豆腐一起煮。红白交错,雪霞辉映,就像大雪初霁,天边露出一道霞红,意寓希望到来。当你放开味觉、视觉,在一道道素雅的菜色中,就能看到独有的意境。没有大红大紫,简单素雅,就是宋人饮食的“食色”之美。中国美学讲究辨“味”,真味、鲜味、厚味、淡味、清味。而宋人饮食之味,是清淡之味。现实原因是那时辣椒未传入中国,胡椒花椒亦是贵族之物,所以宋人市民的饮食,口味多清淡,以甜酸苦咸为主。当然,在美学态度上,宋代也推崇一种“淡”的饮食美学。早在先秦,便有“五味令人口爽”之说,五味是酸苦甘辛咸,而爽就是败。意思是人若贪图五味,会败坏味觉,产生味觉审美疲劳。所以宋人推崇饮食“淡无味”,清淡才是至味,素朴才是至美。“淡无味”不是否定五味,而是提倡恬淡为上的美。宋人说:“食淡百味足”,因为你可以在淡里品出百味,当食味加入了食者的回忆,情感和味觉之后,反而清淡才是韵味无穷。就如苏东坡,他在贬谪海南的时候,别说羊肉,就连普通的蔬菜都很难吃到。有次儿子给他煮了碗山芋粥,他尝了之后,竟尝出百种滋味,龙涎香,牛乳味......他取名:东坡玉糁羹,扬言即便是昂贵的非凡之物,龙涎、金齑鲙(非常贵的鱼)都比不了。可杨万里调侃说,这个“玉糁羹”就是穷相。是啊,一碗清淡无味的山芋粥能有多好吃?只不过是因为东坡人生跌宕起伏,尝遍各种辛酸苦辣后,最后会觉得“清淡”才是最好的滋味。所以苏东坡才有了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尝遍百味后,方知平淡贵。宋人饮食,不过是朴素为至美,至味是清欢。
免责声明:文章《城市食器饮食是否生活朴素离去人生味觉还有需要》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 上一篇: 城市陌生没有忘记回忆青春面对老太太老家
- 下一篇: 城楼古城日子相思人们坐在喜欢品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