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石钟山记字词赏析 石钟山记文言文知识整理 |
---|
《石钟山记》是一篇关于景色描写的文言文,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学习一下这篇课文的相关知识内容和句子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了解此篇课文。 | |
苏轼石钟山记字词赏析 | |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 |
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 | |
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放在;即使) | |
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 | |
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传播) | |
5、是:所在皆是也(这样) | |
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往) | |
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任,就职) | |
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因而) | |
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其中的;同"然",形容词词尾;本来) | |
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形容词词尾) | |
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因为) | |
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于是;知道) | |
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究) | |
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原因) | |
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敲) | |
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因此;大概) | |
二、通假字 | |
至莫夜月明(暮) | |
三、一词多义 | |
1、鼓: | |
①微风鼓浪(振动) | |
②噌吰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 | |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 | |
2、殆: | |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 |
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大概,可能) | |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 |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 | |
3、莫: | |
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 | |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 | |
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 | |
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 | |
4、发: | |
①而大声发于水上(发生,发出) | |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 | |
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 | |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启用,被任用) | |
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 | |
5、何: | |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什么) |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 | |
③水何澹澹(多么) | |
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为什么) | |
⑤豫州今欲何至(哪里) | |
四、词类活用 | |
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状,在下面) | |
2、鼓: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 | |
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鸣) | |
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 | |
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状,坐船) | |
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 | |
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状,在夜里) | |
五、古今异义的词 | |
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 |
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 |
2、空中:①古义:中间是空的。 | |
②今义:天空之中。 | |
六、句式 | |
1、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 |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 | |
3、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判断句) | |
4、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 |
5、得双石于潭上(介宾结构后置) | |
七、难句翻译 | |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 |
译: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 |
2、古之人不余欺也。 | |
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 |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
译:事情没有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就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有没有,可以吗? | |
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
译: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大概慨叹郦元的简单,和笑李渤的简陋。 | |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
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但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 |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这篇文言文的所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哦! | |
资料.rar
资料1.rar
资料2.rar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