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练习题(四)
访客
近现代散文
2021-09-29 16:43:01
7205
0
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练习题(四) |
---|
文言虚词练习(四) | |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 |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 |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 |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 |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
(《项羽本纪》) | |
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
6、 | |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
(《赤壁之战》) | |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 |
8、 |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 |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 |
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 |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 |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 |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 |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
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 |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 |
文言虚词练习(四)答案 | |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 |
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 |
二.ADG(A才 | |
B是 | |
C竟然,却 | |
D才 | |
E就 | |
F这样 | |
G才 | |
H你的) | |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 |
答案: | |
1、 | |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 | |
2、 | |
代词,可译为你的 | |
3、 | |
副词,相当于是 | |
4、 | |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 | |
5、 | |
副词,可译为才 | |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 |
答案: | |
1、 | |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 | |
2、 | |
代词,可译为你的 | |
3、 | |
副词,相当于是 | |
4、 | |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 | |
5、 | |
副词,可译为才 | |
资料.rar
资料1.rar
资料2.rar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