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鲁迅学修改文章的技巧
 
作者:邵建新 朱永芳
 
文章不厌百回改,千磨万砺始成金。鲁迅先生说:&ldquo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rdquo(《答北斗杂志社问》)又说:&ldquo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rdquo(《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写出好文章尤其是修改文章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大家最为熟悉的鲁迅名篇为例,通过对手稿(原稿)和发表稿(定稿)的比较对照,来直观地&ldquo看看&rdquo鲁迅是如何精益求精地修改文章的。
 
 
一、删繁就简,力求简洁精炼
 
(1)原句:在我一生之中认为我师的之中&hellip&hellip(《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hellip&hellip(同上)
 
(2)原句: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学上的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hellip&hellip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同上)
 
(3)原句:人人愿意知道现钱和新夹袄的阿Q的中兴史,看去是天然的事,所以在酒店里,茶馆里,庙檐下,便渐渐的问出来了。(《阿Q正传》,见《晨报副镌》1921年12月4日―1922年2月12日)
 
改句:人人都愿意知道现钱和新夹袄的阿Q的中兴史,所以在酒店里,茶馆里,庙檐下,便渐渐的探听出来了。(见《呐喊》)
 
例(1)&ldquo在&hellip&hellip之中&rdquo句,一个并不长的句子里就出现了两个&ldquo之中&rdquo,显得重复、累赘,读起来感觉拗口再说&ldquo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rdquo自然就包含着自己&ldquo一生之中&rdquo的意思。此外,&ldquo一生之中&rdquo似有总结生平的意味,用在这里也不得体。所以鲁迅就&ldquo毫不可惜&rdquo地将其删除。
例(2)&ldquo解剖学上的图&rdquo比&ldquo解剖图&rdquo的范围要宽泛得多,而根据上下文可知:这个图是指作者笔记上画的&ldquo下臂的血管&rdquo图。删去&ldquo学上的&rdquo三个字,切合语境,表义较原先准确,简洁明了,避免了歧义,念起来也感觉顺畅。
 
例(3)原句说未庄的人们愿意知道阿Q的中兴史,在修改时又加了一个&ldquo都&rdquo字加以强调,这时再说这件事&ldquo看去是天然的事&rdquo实在没有必要,是冗余言语。故作者毫不犹豫地删除了该句,并用具体形象的&ldquo探听&rdquo一词替代了&ldquo问&rdquo字,活画出未庄人探究阿Q&ldquo中兴史&rdquo兴趣的浓厚和询问的细致。
 
&ldquo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rdquo(《文心雕龙?练字》)从以上三例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删繁就简毫不手软,的确做到了&ldquo无情地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rdquo(车尔尼雪夫斯基语)。这些&ldquo示例&rdquo对那些舍不得&ldquo忍痛割爱&rdquo者尤其具有示范功效。
 
 
 
二、悉心斟酌,务求准确严密
 
(4)原句: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ldquo张飞鸟&rdquo,性子很躁,总是养不过夜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ldquo张飞鸟&rdquo,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同上)
 
(5)原句: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同上)
 
(6)原句:在我一生之中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奖励的一个。(《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同上)
 
例(4)从手稿的影印件来看,原先是没有&ldquo总是&rdquo二字的,是鲁迅后来添加上去的。最终定稿时,觉得不妥,还是把它删掉了。推想起来,对自然科学也很喜爱的鲁迅大约觉得&ldquo总是&rdquo两字强调无一例外,说得太&ldquo过&rdquo,并不符合科学精神。删掉这两个字,表现出作者为文之严谨,体现了作者用语之准确。类似这样追求用词准确、表达严谨的范例还有《祝福》的开头部分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中有关&ldquo眼睛&rdquo一词的替换。&ldquo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rdquo,最初在杂志上发表时用的是&ldquo眼睛&rdquo,后来收入集子时改为&ldquo眼珠&rdquo。我们平常所说的眼睛除了眼珠,还包括眼皮、睫毛等。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ldquo眼珠间或一轮&rdquo比&ldquo眼睛间或一轮&rdquo要准确、严密得多。
 
例(5)中的&ldquo新&rdquo是多义词,用它作修饰语含义比较宽泛,表意指向不甚明确。像原句中的&ldquo新的先生&rdquo,既可指没见过的先生,也可指新来的先生。作者初到仙台,人生地不熟,&ldquo看见&rdquo的自然是&ldquo陌生的先生&rdquo。改&ldquo新&rdquo为&ldquo陌生&rdquo,指向就明确了,表意也较原来清楚。将&ldquo新的讲义&rdquo改为&ldquo新鲜的讲义&rdquo(这里的&ldquo讲义&rdquo是鲁迅借用的日语词汇,是指上课内容),则在原来没有学过的课堂知识这层意思的基础上,又多了一层上课内容新颖、让人感觉新鲜的意味,表达较原先准确、贴切。总之,修改后的用词,避免了&ldquo新&rdquo字的重复,不仅使句意表达较原句准确严密、贴切自然,也使改句音韵和谐,读来感觉朗朗上口。
 
例(6)中的把&ldquo一生之中&rdquo&ldquo毫不可惜&rdquo删除,这在例(1)的分析中已作说明。除了这一被改处之外,作者还把&ldquo奖励&rdquo改成了&ldquo鼓励&rdquo。从手稿影印件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先写的是&ldquo鼓励&rdquo,后来改成了&ldquo奖励&rdquo,最后还是改回到&ldquo鼓励&rdquo。这样否定之否定的修改,说明这是作者在精心地&ldquo炼字&rdquo,值得我们品味。叶圣陶说:&ldquo用词要用得正确、贴切,需要比较一些词的细微的区别。&rdquo(《认真学习语文》)&ldquo奖励&rdquo和&ldquo鼓励&rdquo的用法还是有些差别的。&ldquo奖励&rdquo是&ldquo给予荣誉或财物来鼓励&rdquo&ldquo鼓励&rdquo是&ldquo激发、劝勉&rdquo的意思。藤野先生给留学时期的青年鲁迅以人格上的尊重、精神上的鼓励,并没有给予什么荣誉或财物,所以鲁迅用&ldquo鼓励&rdquo一词最恰当、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恩师的赞美、感激之情。这里虽然只改动了一个字,但却有点石成金之妙。
 
 
三、讲究声律,追求顺畅和谐
 
(7)原句:&hellip&hellip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下时,将绳一拉,便罩住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hellip&hellip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侯,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同上)
 
(8)原句:阿Q本来也是正人,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经蒙什么明师指授过,但他对于&ldquo男女之大防&rdquo却历来非常严。(《阿Q正传》,(见《晨报副镌》1921年12月4日―1922年2月12日)
 
改句:&hellip&hellip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蒙什么明师指授过&hellip&hellip(见《呐喊》)
 
(9)原句: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流氓的变迁》,1930年1月1日《萌芽月刊》第一卷第一期)
 
改句: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见《三闲集》)
 
鲁迅在修改例(7)时,直接在手稿上通过连续添加的形式,把&ldquo筛下时&rdquo改成了――&ldquo竹筛底下的时候&rdquo。正式发表时,又把&ldquo绳&rdquo改为&ldquo绳子&rdquo。&ldquo竹筛底下&rdquo比&ldquo筛下&rdquo要明确得多、具体得多,准确地写出了鸟雀进入捕具的部位。不过,鲁迅如此添加的意图主要还是从语言的音乐美的角度来考虑的。将单音节词改成了双音节词,使得句子音节自然和谐,节奏舒缓有度。极其口语化的叙述,让人觉得如叙家常一样亲切自然。
 
&ldquo言辞当求美也。&rdquo(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如果说例(7)是为了追求语言的声韵美将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词的范例的话,那么例(8)则是作者为了追求语句的节奏美,将双音节词改为了单音节词。改句把双音节的&ldquo曾经&rdquo改换成单音节的&ldquo曾&rdquo字,就是为了和后面单音节的&ldquo蒙&rdquo字搭配合更协调,念起来更顺畅。这样看来,是用单音节词还是双音节词,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语境和题旨的需要而定。这正如修辞学家陈望道所说的:&ldquo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用得切当不切当:用得切当便是美,用得不切当便是丑。&rdquo(《修辞学发凡》)
 
例(9)改句中添加了&ldquo不是将相&rdquo之后,便与前面的&ldquo不是天子&rdquo相对,把&ldquo侠之流&rdquo终于是奴才&rdquo的本性揭示得更清楚。这一添加虽与原句的意思没有什么根本不同,但在声律上却是大不一样了:改句较之原句整齐匀称,音节分明流畅,节奏感明显增强了。它虽在表意上并没有增加什么新信息,却弥补了原句声律上的小瑕疵,使得改句具有形式上的对称美、音律上的节奏美、语意上的对比美,这样看起来顺眼,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真可谓声情并茂、美不胜收。
 
 
 
四、增添词句,力求生动形象
 
(10)原句: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采腊梅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同上)
 
(11)原句:(藤野先生)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向学生介绍自己道:&ldquo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hellip&hellip&rdquo(《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藤野先生)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ldquo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hellip&hellip。&rdquo(同上)
 
(12)原句:他跪着俯伏下去时,果然背上有一个圆的小包袱,青色布,上面有些暗红色的花纹。(《眉间尺》,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他恭敬地跪着俯伏下去时,果然看见背上有一个圆圆的小包袱,青色布,上面还画上一些暗红色的花纹。(同上)
 
例(10)中手稿的影印件非常清晰地显示:鲁迅把&ldquo采&rdquo涂掉了,而改成了&ldquo爬上花坛去折&rdquo。仅用一个&ldquo采&rdquo字,的确太平常了,不够具体,显得很一般。加上了&ldquo爬上花坛去折&rdquo这样一个描述&ldquo采&rdquo腊梅全过程的&ldquo连动式&rdquo修饰语,比原先单用一个&ldquo采&rdquo字具体、形象多了。特别是一个&ldquo爬&rdquo字,尤为传神,活画出小孩子天真、顽皮的性格特点,充满了童趣。
 
例(11)加了&ldquo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rdquo,非常真实地&ldquo复原&rdquo了藤野先生当时作自我介绍时的情景。描述这样很有个性、很特别的&ldquo声调&rdquo,先声夺人,写出了独特的&ldquo这一个&rdquo。不仅如此,还为文章结尾&ldquo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rdquo作了必要的铺垫,是一个巧妙的伏笔。总之,这一&ldquo添&rdquo成了描写藤野严九郎&ldquo亮相&rdquo时的精彩一笔。它在起到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彰显出文章照应之自然、作者行文之严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
 
例(12)是写复仇者&ldquo黑色人&rdquo被召进王宫时的情形。从手稿的影印件可以清楚地看到:鲁迅在&ldquo跪着&rdquo的前面用插入符号加上修饰语&ldquo恭敬地&rdquo三个字。这样,在凸现黑色人&ldquo恭敬&rdquo神态的同时,也表现出复仇者的冷静、机智。至于对&ldquo小包袱&rdquo的描述,改句加了一个&ldquo圆&rdquo字,与前一个&ldquo圆&rdquo字连在一起,构成了叠音词,不仅念起来更为顺畅,而且使&ldquo小包袱&rdquo具有立体感。&ldquo还画上一些暗红色的花纹&rdquo的描述较之于&ldquo有些&hellip&hellip花纹&rdquo的交代,显然要具体、详实得多,同时也能避免和前句中的&ldquo有&rdquo字重复。总之,改句通过加上恰当的修饰语,改变了原句的粗疏、笼统,使得&ldquo小包袱&rdquo――这一复仇的重要&ldquo道具&rdquo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般醒目、突出,更具视觉冲击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突破常规,营造独特效果
 
(13)原句:只有着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吃喝。(《孔乙己》,见《新青年》1919年4月第六卷第四号)
 
改句: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见《呐喊》)
 
(14)原句: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他的一只小鞋。(《祝福》,见1924年3月25日《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六号)
 
改句: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见《彷徨》)
 
例(13)中,作者把&ldquo着长衫的&rdquo改为&ldquo穿长衫的&rdquo是出于表达口语化、通俗化的需要,并没有什么超常之处。倒是将&ldquo吃喝&rdquo改为&ldquo坐喝&rdquo有些不同寻常。文句是写&ldquo穿长衫的&rdquo在咸亨酒店&ldquo阔绰&rdquo用餐时的情景,用常用词&ldquo吃喝&rdquo来描写无疑是正确的,似无改动的必要。大约作者觉得这个词太一般了,不仅毫无新鲜感可言,而且也无法准确、传神地表现出&ldquo穿长衫的&rdquo下馆子吃喝的个性化特征,于是就自造新词&ldquo坐喝&rdquo来形容。这个超常搭配、临时&ldquo生造&rdquo的词语,非常形象、传神地&ldquo描摹&rdquo出&ldquo穿长衫的&rdquo坐着喝酒的情景,也和上文所写&ldquo短衣帮&rdquo站着喝酒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所有这些对小说主人公活动场景的生动描述,为酒店里&ldquo唯一的&rdquo&ldquo站着喝酒而穿长衫&rdquo的&ldquo另类&rdquo――孔乙己的出场作了十分精彩的铺垫,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所以能取得这些艺术效果,与作者突破常规、创造性地运用新词&ldquo坐喝&rdquo,凸显&ldquo畸人&rdquo的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例(14)是祥林嫂机械地叙述&ldquo阿毛的故事&rdquo中的一段话。原句中&ldquo小鞋&rdquo的两个定语――&ldquo他的&rdquo&ldquo一只&rdquo是按常规顺序排列的(表领属的词+数量词),非常正确,也符合我们的语言表达习惯。如在《无常》的手稿上,鲁迅就把&ldquo鬼王拿的是小小的一块虎头牌&rdquo的语序改为合乎常规的&ldquo&hellip&hellip一块小小的虎头牌&rdquo。而《祝福》中的改句作者却打破常规,将之改成了并不符合语言表达习惯的&ldquo一只他的&rdquo(数量词+表领属的词)。看来,作家这样改是有意而为之的,是有深意的。这种不符合一般语言表达习惯的语序,出自经受过两次丧夫之痛接着又遭受失子打击的祥林嫂之口,应该说是正常的。这和她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当女仆后,一开口就是&ldquo我真傻,真的&hellip&hellip&rdquo一样,同样是她&ldquo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rdquo情形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她神情有些恍惚、精神有些紊乱的生动描述。看似不合常规、实则合乎事理的语序是她&ldquo非常态诉说&rdquo中的&ldquo准确叙述&rdquo,是&ldquo不正常&rdquo里的&ldquo正常&rdquo。颠倒的词序所表达的语义宛如不断推进的电影镜头一般鲜明,由远而近,非常清晰、有序地&ldquo再现&rdquo了祥林嫂央人搜寻儿子,看到&ldquo一只&rdquo鞋子,发现是&ldquo他的小鞋&rdquo(根据样式、质地等来迅速判断、确认)的全过程。&ldquo阿毛的故事&rdquo是祥林嫂&ldquo日夜不忘的故事&rdquo,是她的&ldquo受伤记忆&rdquo,对这些细节记得越清晰、深刻,就说明她所遭受的打击之沉重、承受的痛苦之巨大,也就越能震撼读者的心。一种摄魂夺魄的悲剧美的力量由此而生。而原句的常规语序只是一般的平常叙述,无法蕴含如此丰富的内涵。这个非常规语序获得了常规语序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是鲁迅极具深意的表现技巧,是他出奇制胜的艺术创造。
 
以上两例一个是看似无需改动的词语,一个是好像调换错了的语序,它们看似变异、反常,实则是语言的变革、创新。&ldquo反常合道&rdquo,鲁迅通过富有创造性的&ldquo生造&rdquo、有意颠倒的语序,带给人一种新奇、别样的审美感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是鲁迅式的语言技巧,值得我们咀嚼、借鉴。
 
叶圣陶认为:&ldquo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rdquo(《文艺作品的鉴赏》)此言所说极是,鲁迅就是这样&ldquo审慎的作家&rdquo。从以上对摘取的原稿与发表稿的比较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鲁迅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也可以从中学习他那精湛的修改技艺。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品评这些生花改笔,对提高我们锤炼字句的水平、提升修改文章的能力不无裨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