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工作报告正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符韵散文网 工作报告 2022-04-03 18:04:58 466 0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第1张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8则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一):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2、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好处。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幅这联写的是谁?(李白)

  这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ldquo诗仙&rdquo,与人称&ldquo诗圣&rdquo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mdash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ldquo诗仙&rdquo。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ldquo开元盛世&rdquo,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ldquo济苍生&rdquo&ldquo安社稷&rdquo的政治思想,期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情绪十分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证明自己情绪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向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ldquo天子呼来不上船&rdquo他作文&ldquo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rdquo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ldquo梦长庚星而诞&rdquo,又说他的死是&ldquo乘酒捉月,遂沉水中&rdquo。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ldquo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rdquo

  韩愈:&ldquo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rdquo

  三、解题

  &ldquo吟&rdquo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ldquo留别&rdquo,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ldquo别&rdquo证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ldquo古体&rdquo和&ldquo近体&rdquo,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之后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ldquo梦游天姥&rdquo,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述)。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ldquo信难求&rdquo让人怯步,而天姥的&ldquo或可睹&rdquo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比较、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ldquo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rdquo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ldquo一万八千丈&rdquo,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2、小结:

  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六、赏析第二节(结合多媒体)

  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情绪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mdash&mdash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明白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应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那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那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完美,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七、赏析第三节

  1、&ldquo世间行乐亦如此&rdquo中的&ldquo此&rdquo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证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ldquo世间&rdquo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ldquo古来万事东流水&rdquo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证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ldquo且放&rdquo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ldquo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o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ldquo诗眼&rdquo,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八、鉴赏要点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ldquo云青青兮欲雨&hellip&hellip仙之人兮列如麻&rdquo)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述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ldquo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o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那里能够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述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ldquo送我于剡溪&rdquo,这跟&ldquo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rdquo(《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完美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ldquo飘然思不群&rdquo,于此可见一斑。

  概括主题:透过描述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

  无限哀痛、留恋

  延伸

  以李白的&ldquo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rdquo作为资料,以&ldquo尊严&rdquo为话题,谈谈人生。

  布置作业

  把仙境改写成一个想象成一个场面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二):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潜力: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透过诵读、讨论,鉴赏诗歌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白生平、作品、风格、成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生前最喜&ldquo三李&rdquo的诗,这&ldquo三李&rdquo中的第一位就是李白。毛泽东称李白的诗&ldquo文采奇异,气势磅礡,有脱俗气。&rdquo下面我们一齐读一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诗是否合于毛主席的评价。&hellip&hellip

  二.检查预习

  学生介绍李白生平、李白的相关作品及写作风格、李白的成就等。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初步感受学生自评朗读感受

  2.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学生比较评价,教师点评

  3.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问题

  (1)题目中是&ldquo梦游天姥&rdquo,那诗中&ldquo梦游&rdquo是从哪里开始的,又是到哪里结束的呢?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由&ldquo我欲因之梦吴越&rdquo这句,我们可知&ldquo梦游&rdquo开始由&ldquo忽魂悸以魄动,&hellip&hellip失向来之烟霞&rdquo,可知&ldquo梦游&rdquo结束。

  (2).据此,我们能够把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如何划分?

  ①由&ldquo我欲因之梦吴越&rdquo,可知前面部分是&ldquo梦游&rdquo的原因,我们能够概括为:如梦缘由。

  ②诗歌的主体部分:梦游天姥。

  ③诗歌的结尾部分:梦中醒来。

  这样,我们就对全诗有了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了。

  五.问题探究,具体赏析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读)&ldquo海客谈瀛洲&hellip&hellip云霞明灭或可睹&rdquo,&ldquo瀛洲&rdquo是什么地方?

  明确:海外仙山之一,传说海外有三座仙山&mdash蓬莱、方丈、瀛洲。

  2.诗歌写&ldquo梦游天姥&rdquo,但一开头却写&ldquo瀛洲&rdquo而不是写&ldquo天姥&rdquo,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ldquo瀛洲&rdquo用了&ldquo信&rdquo字,写天姥山用&ldquo或&rdquo字,&ldquo信&rdquo是什么意思?是&ldquo确实&rdquo之意。&ldquo或&rdquo是&ldquo或许&rdquo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能够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3.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貌呢?我们一齐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述。从描述中,我们能够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ldquo天姥连天向天横&rdquo,直接描述,其余几句透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4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那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5.学生齐声诵读第一部分。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开始&ldquo梦游&rdquo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ldquo入山&rdquo(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情绪?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ldquo飞&rdquo字表现作者急切的情绪。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那里的谢公指的是谁?为什么会提到他呢?

  明确:谢灵运,性喜游山玩水,所到之处,必是风景秀丽之所。此处谢公到过,正说明天姥山是上佳之地。另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我们后面再说。

  4.&ldquo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rdquo,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齐来读一下)诗人在那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mdash&mdash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5.齐读这部分资料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完美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target="_blank" title="这是由<关键字链接>插件自动添加的链接">关键字词)让我们一齐来读一下最后的句子

  明确:①&ldquo长嗟&rdquo&ldquo惟&rdquo&ldquo失&rdquo,能够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ldquo亦如此&rdquo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能够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rdquo的意象就是取&ldquo逝去&rdquo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期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①&ldquo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rdquo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能够照应?②&ldquo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o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ldquo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rdquo,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ldquo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o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能够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能够,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mdash&mdash尘世艰难),最后发现,自己就应追求的理想(仙境&mdash&mdash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ldquo放白鹿&rdquo&ldquo访名山&rdquo,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4.学生齐读整首诗。

  六、总结全诗:

  诗人透过自己梦游的经历,把自己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充分的表现了出来。诗人此时已过&ldquo不惑&rdquo之年,人世光阴花上露,而宏图未展,其焦虑之情和只争朝夕的紧迫之感都寓其中。尽管前方冰封大河、雪满太行,尽管心里矛盾重重,难割难舍。但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当奴才的李白最终还是舍下了官位、舍下了玄宗、舍下了自己的理想,&ldquo直挂云帆济沧海&rdquo去了。让我们再次朗读,来结束这一次梦游吧!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写作训练:李白的这个梦到底是个美梦还是一个恶梦?以自己的理解写成一篇小论文。

  八、板书设计

  入梦缘由

  梦游历程

  梦游天姥吟留别留别语

  仙境出现

  梦醒

  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比较长,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就应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透过&ldquo整体感知&rdquo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透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环环相扣,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抓住意象,配合关键词,解读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就应说,整堂课是比较连贯流畅的,但在教学设计的上,还是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方法的模式,虽然有课堂互动,却没有很好的体现当下让学生&ldquo自主学习&rdquo的理念,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就应个性注意这一点。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三):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2、背诵全诗

  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有许多优秀的诗人,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却对李白情有独钟,在他的《怀李白》这首诗中这样写到&ldquo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rdquo余先生的这几句诗充分彰显了李白诗歌的浪漫气质,这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一首浪漫主义风格的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背景资料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期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第二年,他在东鲁将南游吴越,写了这首诗歌留给东鲁的朋友。

  三、朗诵诗歌

  四、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五、赏析全诗

  一诵读并赏析①段

  1、思考:既然题为&ldquo梦游天姥&rdquo,为何开篇要先&ldquo谈瀛洲&rdquo

  明确:&ldquo烟涛微茫&rdquo的瀛洲与&ldquo云霞明灭&rdquo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ldquo信难求&rdquo让人怯步,而天姥的&ldquo或可睹&rdquo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

  作者用夸张和幻想来写天姥山的。现实的天姥山当然不如五岳,而李白却说&ldquo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rdquo比五岳更高大,连著名的天台山也好象要拜倒在天姥山的山脚下。李白写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这样写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奇特。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ldquo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rdquo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在诗人陛下,天门打开前后的景象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声响,后者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2、请同学们用抒情散文语言描述一下仙境以及仙人盛会的情境。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ldquo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rdquo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应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请同学们朗诵第三段,看看作者都感叹了些什么?

  作者感叹,世界万事但是是一场游仙的幻梦,还是骑着白鹿去寻仙访道的好,他的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贵的鄙弃和不妥协,是他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格的体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ldquo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o

  这首诗歌的诗眼是&ldquo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o那李白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述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证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ldquo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o

  六、写法鉴赏

  1、想象奇特,夸张大胆

  《梦游天姥吟留别》尽显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描述了气象万千的美妙世界,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楼阁,霓衣风马。。。。用完美的神仙世界反衬现实世界的丑陋。诗人还大胆的用夸张手法来写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描绘,使天姥山显得十分雄奇,高大。

  2、构思新巧,叙议结合

  以描述梦游为主,而梦醒后的慨叹议论为辅,写梦境便于驰骋想象,抒感慨,对表现主题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3、句式灵活,语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

  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兼用楚辞句法。灵活多样的句式便于表达诗人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朴实自然,例如&ldquo天姥连天向天横&rdquo&ldquo对此欲倒东南倾&rdquo&ldquo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o这些地方跟散文一样流畅,也只用了一些极其平常的字眼,却有很强的表现力。&ldquo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rdquo是对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七、布置作业

  1、用楷书抄写一遍诗歌

  2、背诵诗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四):

  教学目标

  1、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意与境的有关知识。

  2、品读诗中描述的梦境理解诗人在诗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3、体味本诗奇特的构思和夸张多变的语言特点,学习浪漫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

  说明:

  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因此.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必须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听说的,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

  &ldquo以意为主&rdquo,这是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里多次强调的中心论点。《姜斋诗话&middot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云:&ldquo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口巾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rdquo将意(作品的思想资料、意旨)放在首位,就象军队的统帅一样。并认为&ldquo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rdquo等各种题材,&ldquo寓意则灵&rdquo。

  &ldquo心不孤起,仗境方生&rdquo,这是清人吴乔在讨论&ldquo唐人命意&rdquo时所阐述的一个观点。《围炉诗话》卷一:&ldquo心不孤起,仗境方生。熟读《新旧唐节》、通鉴》、稗史、杂记,乃能于作者知其时事,知其境遇,而后知其诗命意之所在。&rdquo那里注意到了作诗时诗人环境和遭遇对诗歌立意的影响。吴氏认为作诗不是凭空立意的,而是由诗人的具体环境和遭遇决定的。熟读各种史书,才能了解唐代诗人作诗的命意所在。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但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倘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到达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述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李白这首古体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诗,但这首诗又不完全记梦、游仙,而是透过记梦、游仙的形式抒发自己不满黑暗现实、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诗中的完美境界,寄托着诗人的生活理想,曲折地反映出他对上层社会中污浊、丑恶现象的鄙弃和厌恶,展示出诗人高尚的人格和铮铮傲骨。

  全诗共分三段,首段从开头至&ldquo对此欲倒东南倾&rdquo,借&ldquo越人语天姥&rdquo,极力夸写天姥山的雄奇俊伟和自己热烈向往的情绪。中段,起句承前启后,度人梦境,不露痕迹,写梦游天姥山的种种惊心动魄的奇观幻景。末段,以&ldquo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rdquo勾连,写由梦游回到现实,慨叹述志,揭示&ldquo不事权贵&rdquo的主旨。

  李白是一位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高度夸张的象征的艺术手法,徜徉于梦幻与现实之间,虚虚实实,将一腔郁愤之情,凝聚成为生动的艺术形象,结构出一幅非幻非真的梦游图。

  因此,从本诗奇特的构思入手,品读诗中描述的梦境,是引领学生鉴赏本诗的关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深入文本,在对具体梦游过程和语句的体味品读中,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2、教学难点:《梦游天姥吟留别》意与境的关系。

  说明:

  语文学习需要沉浸,教学过程是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理解认识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各种语文学力的过程。所以,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潜力。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盛唐昂扬奋发、自信进取的时代精神的产物。他的诗抒写了&ldquo济苍生&rdquo、&ldquo安黎元&rdquo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对封建制度下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抒发了向往光明和自由的愿望,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歌颂祖国河山的神奇壮丽。他的诗感情激越奔放,想象丰富、奇丽,夸张大胆惊人而又真实生动,形式自由多变而又运用自如,语言清新自然而又瑰丽多彩,构成了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成为后人追慕而又难以企及的典范,极大地开拓了诗歌艺术的新境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品的意境,又与作者的阅历、情趣、心境以至创作风格等密切相关。有的作者擅长表现磅礴的气象,抒写激越奋发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宏伟壮丽的意境有的作者擅长描述雅静的景物,抒写缠绵细腻的情思,因而构成一种柔婉幽深的意境。

  &ldquo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rdquo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mdash&mdash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ldquo此行不为鲈鲐,自爱名山入剡中&rdquo。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那里的山水不但十分热爱,也是十分热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mdash&mdash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但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ldquo势拔五岳掩赤城&rdquo,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就应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之后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以前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以前攀登过的石径&mdash&mdash青云梯。只见:&ldquo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傈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rdquo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薯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构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述天姥山,既高且奇那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来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ldquo丘峦崩摧&rdquo,一个神仙世界&ldquo訇然中开&rdquo,&ldquo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

  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rdquo洞天福地,于此出现。&ldquo云之君&rdquo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ldquo仙之人兮列如麻&rdquo1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那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透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齐,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ldquo世间行乐亦如此&rdquo。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最后在惊悸中回到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ldquo古来万事东流水&rdquo,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ldquo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rdquo。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ldquo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rdquo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但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ldquo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o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l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ldquo臣妾气态间&rdquo的屈辱地位。&ldquo折腰&rdquo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ldquo归去来&rdquo.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但是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能够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ldquo天子&rdquo,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那里听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

  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平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资料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ldquo古来万事东流水&rdquo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但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诗仙李白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能够一言以蔽之,那便是一个&ldquo奇&rdquo字。钱起说&ldquo才大语终奇&rdquo,元稹说&ldquo以奇文取称&rdquo,白居易说&ldquo才矣奇矣&rdquo。至于李白的诗歌,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个性称赞:&ldquo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rdquo杜甫虽然没有言&ldquo奇&rdquo,但&ldquo奇&rdquo已自在其中。

  2、【提问】针对李白的&ldquo奇&rdquo,能明白几首诗?能朗诵多少佳句?

  1、能答出一些篇名,但不能准确说出原因。

  2、能朗诵一些诗句,但不知&ldquo奇&rdquo在哪里。

  【提示】篇名:⑴《蜀道难》⑵《将进酒》⑶《行路难(其一)》⑷《行路难(其二)》⑸《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6)《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句:(1)&ldquo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rdquo、⑵&ldquo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rdquo、⑶&ldquo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dquo、⑷&ldquo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rdquo、⑸&ldquo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rdquo、⑹&ldquo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rdquo、⑺&ldquo俱怀逸兴壮思飞,可上九天揽明月&rdquo、⑻&ldquo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rdquo&hellip&hellip

  1、交流积累,检查素养,激发温故知新的兴趣与热情。

  2、问题较开放,也难回答。只要能够说出或背颂一二句即可,目的是以点带面,吸引全体同学注意力,创设全员参与的氛围。

  3、为下面讲析文本张本。

  二、

  从&ldquo奇&rdquo字入手,

  理清思路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ldquo梦游&rdquo,把握对梦境的描述,理清思路。

  2、透过朗读,了解诗作流畅自然而又夸张多变的语言特点。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范读指导。

  1、查看注释和练习题等信息点,组合整理。

  2、朗读全诗,体验品味。

  3、小组讨论,分清层次。

  【结构层次提示】

  全诗分为三部分。前两部分写&ldquo梦游天姥&rdquo,后一部分点明&ldquo留别&rdquo之意。

  第一部分自&ldquo海客谈瀛洲&rdquo至&ldquo对此欲倒东南倾&rdquo,写天姥山的高大,这是诗人人梦的缘由。

  作者开头一二句不谈天姥,却从&ldquo海客谈瀛洲&rdquo人手,用&ldquo瀛洲&rdquo作为天姥的衬托。瀛洲难求,天姥可睹,两者并提,使天姥山也带上一层神秘色彩,为后面梦境的描述作了铺垫。是为人梦之缘由。

  第二部分自&ldquo我欲因之梦吴越&rdquo至&ldquo失向来之烟霞&rdquo,写梦游天姥山的全过程。

  这部分有四层意思:

  第一层自&ldquo我欲因之梦吴越&rdquo至&ldquo绿水荡漾清猿啼&rdquo止。此为人梦。写梦中经行的路线及登山的起点。

  第二层自&ldquo脚著谢公屐&rdquo至&ldquo丘峦崩摧&rdquo止。这一层写游山见闻

  第三层从&ldquo洞天石扉&rdquo至&ldquo仙之人分列如麻&rdquo止。由游山转入游仙,依然是梦中之境。

  第四层从&ldquo忽魂悸以魄动&rdquo至&ldquo失向来之烟霞&rdquo。此写出梦。正当诗人兴奋、陶醉于神仙世界的瑰丽辉煌时,忽然魂悸魄动,豁然梦醒,于是倏忽之间,一切复归于平凡。

  第三部分自&ldquo世间行乐亦如此&rdquo至&ldquo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o,写梦醒后的感慨。

  这部分,作者向朋友们证明了为什么要南下吴越游天姥的原因。那里的感慨,集中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思想,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现了三方面的资料:1.对世事的看法:如梦幻,如流水2.自己今后的打算:骑白鹿访名山,远离浊世3.傲岸坚强,不向统治阶级屈服。

  1、从诗歌形式入手,探求奇特的构思品味语言。

  【语言提示】

  语言流畅自然,毫无拘束,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首诗以七言为基础,随着感情的起落,句式有长有短、参差多变。使诗歌的节奏起伏跌宕。如描述雷电交加、山峦崩摧时,一连用了四个四言短句,急切的声势,把这种令人惊怖的气氛推向了顶峰。

  三、

  深入文本

  体悟诗中描述的梦境理解诗人在诗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1、介绍适当的背景,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讲解有关意境知识。

  3、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1、李白为何要让&ldquo高力士脱靴&rdquo、&ldquo杨国忠研墨&rdquo、&ldquo杨贵妃斟酒&rdquo?

  2、本诗中的梦境与&ldquo脱靴&rdquo、&ldquo研墨&rdquo、&ldquo斟酒&rdquo有何关系?

  【问题答案要析】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但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倘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到达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述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李白这首古体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诗,但这首诗又不完全记梦、游仙,而是透过记梦、游仙的形式抒发自己不满黑暗现实、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诗中的完美境界,寄托着诗人的生活理想,曲折地反映出他对上层社会中污浊、丑恶现象的鄙弃和厌恶,展示出诗人高尚的人格和铮铮傲骨。

  教师的提问要有必须的思维量,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要让他们在阅读、圈划、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诗人在诗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并且能让他们进入李白的情感世界中,分享诗仙的浪漫飘逸,熏陶心灵,提升素养。

  四、

  深入文本,

  分析体味关键句,鉴赏总结。

  组织学生讨论关键句,将关键句以电子稿形式演示。

  1、&ldquo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rdquo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mdash&mdash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2、&ldquo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傈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rdquo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构成统一的氛围。

  3、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ldquo丘峦崩摧&rdquo,一个神仙世界&ldquo訇然中开&rdquo,&ldquo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rdquo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那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透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齐,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4、&ldquo古来万事东流水&rdquo,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ldquo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rdquo。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但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ldquo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o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

  学习抓住关键的语句来进行探究,可能会构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但务必从文中找到支撑观点的依据。最后,归结到:

  1、这首诗虽然将梦境写得扑朔迷离,却很清楚地表现了当时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诗人借&ldquo留别&rdquo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叛逆精神,突破了一般留别诗&ldquo有别必怨&rdquo的老调,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点。

  2、诗作将丰富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结合起来,夸张为想象服务,透过梦境描绘,刻画出想象中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象,隐喻了作者追求光明、摆脱困境的愿望。这愿望充分反映在对自由率真、无拘无束的神仙世界的描摹之中。也正因为夸张了天姥山的高度,使之后云霞明灭、众仙往来的境界的出现,显得真实合理、统一和谐。

  3、语言流畅自然,毫无拘束,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首诗以七言为基础,随着感情的起落,句式有长有短、参差多变。使诗歌的节奏起伏跌宕。如描述雷电交加、山峦崩摧时,一连用了四个四言短句,急切的声势,把这种令人惊怖的气氛推向了顶峰。这确实是继承屈原风格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

  这首诗的形式十分自由,全诗十二次换韵,平仄错落有致。作者意到笔随,不受任何体律的拘束,表现了艺术上的独创性,生动完美地体现了诗人的创作意图。

  对&ldquo诗的结尾,认为世事无常,对现实采取回避退让态度,是消极的&rdquo的看法会存在分歧,然而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持续独立的人格,拒绝与之合作,客观上对统治者也是一种反抗,有用心好处。只要学生能从文字中感受到各种情感,并渗透到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去,就能锻炼和提高语文潜力,更能获得感知和决定生活的潜力。

  五、

  布置作业

  1、命题作文:

  《我心中的李白》

  (800字以上)

  完成作业。

  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文潜力。

  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思路点拨

  还能够比较阅读的方式展开教学,要点如下:

  一、试从以下两个角度,比较《饮酒》、《梦游天姥吟留别》二首诗的意境。

  1.作品的意境,跟作者的阅历、情趣、心境以至创作风格等密切相关。有的作者擅长表现磅礴的气象,抒写激越奋发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宏伟壮丽的意境:有的作者擅长描述雅静的景物,抒写缠绵细腻的情思,因而构成一种柔婉幽深的意境。请学生从这个角度说说二首诗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2。从&ldquo意&rdquo与&ldquo境&rdquo的关系这个角度,说说三首诗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二、联系《饮酒》诗的意境,体会下列诗句的含义,并讨论问题。

  1.&ldquo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rdquo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其中的&ldquo见&rdquo能否改为&ldquo看&rdquo或&ldquo望&rdquo为什么

  2.&ldquo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rdquo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画面与前两句诗所表现的志趣是怎样和谐地统一齐来的

  三,研读《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段可分为几千层次每层的大意是什么

  2.这一段所写的梦幻之境,跟诗的结尾所说&ldquo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o有什么关系

  四、辨析下列诗句,比较两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1.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且放白鹿青崖问,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①两组诗句所表现的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是否一致&ldquo心远地自偏中是否包含着&ldquo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o的意思为什么

  ②从&ldquo结庐在入境&rdquo与&ldquo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rdquo来看,两位诗人应对现实所采取的生活态度有什么异同

  练习举隅

  1、本文语言流畅自然,毫无拘束,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请从文中摘抄自己最欣赏的句子,作简单评析。

  2、理解全诗,思考:(1)作者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盛唐气质?(2)你认为哪些方面最动人,为什么?

  3、李白一贯主张&ldquo用心用世&rdquo,坚信&ldquo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dquo。本诗中却有这样的句子:&ldquo古来万事东流水&rdquo、&ldquo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rdquo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试谈谈你的看法。(300个字左右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五):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目标:把握诗的资料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资料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方法: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以丰富翔实的课外资料填充诗歌的空白。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方法:人手一份关于李白生平的资料和一组最能体现其创作个性的诗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屏幕投影讲述。

  一、导入

  &ldquo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rdquo,时隔10个世纪,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待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而至。他是谁呢?先别急着翻课本,让我吟出他的诗句,我们来猜:

  &ldquo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rdquo

  这天我们一齐要走近的就是写这首诗的作者&mdash&mdash李白,诗文&ldquo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rdquo。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新课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问: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能够了解多少?

  听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意见。

  总结:

  1:资料:梦游天姥

  2:形式:吟(回答出&ldquo吟&rdquo这一形式,学生会有难度,老师作适当的提示)

  3:资料:留别

  提示:在那里,我们又接触了一种古诗体,&ldquo吟&rdquo,那么&ldquo吟&rdquo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我们已学了不少古诗体,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我们称这样的诗歌形式为&ldquo歌行体&rdquo,&ldquo大小长短,错综阖辟,素无定体&rdquo。那么&ldquo吟&rdquo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学完之后,我们能够一齐用自己的词汇去理解这种古诗体。此刻就让我们把问题搁一边。

  (二)熟悉诗篇

  此刻我们一齐读诗,仔细品味诗人是否用了酣畅的笔墨来写&ldquo梦游天姥&rdquo呢?是否在与人&ldquo留别&rdquo呢?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

  纠正字音,并给疑难字词作适当解释。(注:疑难字词已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利用身边的工具书,结合课文的注释。)

  叫一位学生在小黑板上注音:

  天姥:m瀛洲:yíng

  云霓:ní副虹,雨后天空中与虹同时出现的彩色圆弧。

  剡溪:shàn在嵊县境内,溪水名。

  渌水:lù清澈。

  脚著谢公屐:zhuó穿。jī鞋子。

  暝:míng日落,天黑。

  殷岩泉:yn雷声。如:殷殷其雷

  栗深林:lì通&ldquo傈&rdquo

  水澹澹:dàn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

  訇然:hōng大声。

  青冥:míng深远。

  鸾回车:luán古代传说中的一神鸟。

  魂悸:jì因害怕而心跳。

  恍惊起而长嗟:jiē叹息。

  教师纠正。

  2、此刻让我们一齐找出相应的资料。

  ①从哪到哪儿诗篇是在记&ldquo梦游天姥&rdquo?

  学生回答:&ldquo海客淡瀛洲&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失向来之烟霞&rdquo(让学生看着书先自读一会儿,找出这部分资料)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ldquo留别&rdquo?

  (给学生时间仔细去找,因为答案在结尾处)

  答案:&ldquo别君去兮何时还&rdquo(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

  3、着重阅读&ldquo梦游天姥&rdquo这一部分。

  学生齐读,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

  这是&ldquo梦游&rdquo(引导学生全体作答)请一位学生找出点题的诗句(&ldquo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rdquo请一位学生作答)解释:&ldquo我欲因之梦吴越&rdquo

  请一位学生作答: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①我们一齐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

  朗读:&ldquo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rdquo

  解释:&ldquo信难求&rdquo&mdash&mdash实在

  &ldquo或可睹&rdquo&mdash&mdash有时

  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云霓明灭连天横1五岳:

  与别山作比2赤城:浙江省天台县北,山名

  3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与&ldquo天姥&rdquo相对

  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ldquo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rdquo,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

  那么诗篇起笔却没立刻写天姥山,诗人先写&ldquo海客淡瀛洲&rdquo,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ldquo瀛洲&rdquo指什么?

  给学生时间思考。

  从&ldquo瀛洲&rdquo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ldquo东海蓬莱&rdquo会有所耳闻,这&ldquo蓬莱&rdquo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ldquo瀛洲&rdquo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ldquo方丈&rdquo。

  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

  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期望自己踏上此行。

  齐读这一部分,这是诗人入梦之缘。

  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齐进入他的梦游世界。

  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答案:&ldquo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rdquo

  镜湖,即绍兴鉴湖

  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ldquo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rdquo

  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ldquo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rdquo

  相传晋朝以前,那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

  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飘,深入了天姥山。

  &ldquo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rdquo

  (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

  ③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让学生寻找)

  答案:&ldquo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rdquo

  &ldquo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rdquo

  &ldquo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rdquo(看到)

  &ldquo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rdquo(听到)

  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

  正在此时,忽然&ldquo列缺霹雳,丘岳崩摧&rdquo,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诗人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诗文中寻找

  答案:&ldquo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rdquo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忽然&ldquo魂悸以魂动&rdquo,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mdash&mdash梦已醒

  &ldquo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rdquo

  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

  小结:

  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

  此刻就让我们一齐来朗诵这一部分诗文。

  4、&ldquo梦游天姥&rdquo,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

  现实之中的诗人是如何状态呢?让我们一齐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ldquo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o

  学生讨论,能够结合已学诗词、已知的关于李白的知识,并教师带给的关于李白的诗赋及生平资料(见附稿二),鼓励学生回答。

  把学生分为四组,分组讨论:

  带给资料:

  ①李白诗赋

  《大鹏遇希有鸟赋》仗剑远游至江陵遇道士司马祯时作

  《行路难》(三首)天宝三年(744年)离开长安时作

  《将进酒》天宝十一载(752年),时诗人已五十二岁,自长安放还历九载时作

  ②李白生平资料

  出生&mdash&mdash辞亲远游,仗剑出蜀&mdash&mdash第一次南北漫游&mdash&mdash长安&mdash&mdash第二次南北漫游

  讨论结束,教师提问:

  (1)根据带给的资料我们来推测此诗大约创作于李白的哪一段时期?

  参考答案:赐金还乡,东游梁宋、齐鲁,即将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之际。

  为什么?参考答案:&ldquo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眼&rdquo,从这一诗文中读出。

  &ldquo摧眉折腰&rdquo,当指在长安生活这一时期得出的的体会(引导学生回答)

  (2)你们是如何理解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叠合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四组学生畅淡)

  参考:长安曾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那里,诗人寄意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那里李白因一曲《乌栖曲》得到了&ldquo四明狂客&rdquo贺知章的赏识,为其解金龟换酒,极尽荣华,肆意放诞,然而熙熙攘攘,闹闹哄哄的帝都亦但是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

  诗人宁愿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选取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自由与率气。

  &ldquo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rdquo,让我们想到了东晋时候&ldquo不为五斗米而折腰&rdquo的彭泽小令陶渊明,他终辞小令一职,最后躬耕南亩。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充,对自由充满向往。

  (三)收拢对整首诗的理解,回答课开始时对诗题解析时留下的一个问题,&ldquo吟&rdquo是怎样的一种古诗体?

  提示学生:主要从形式上去思考这个问题,罗列出学生能从这首诗中获得的信息:

  ①字数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随诗人情感起伏而变化。

  四言处:&ldquo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无石,訇然中开&rdquo,

  字字铿锵,词激意急。

  七言处:&ldquo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rdquo,简单畅快

  杂言处:&ldquo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o,余韵袅袅。

  ②压韵自由,能够换韵

  这首诗时而两句一韵,如&ldquo城&rdquo和&ldquo倾&rdquo,时而四句一韵,如&ldquo溪&rdquo&ldquo啼&rdquo&ldquo梯&rdquo&ldquo鸡&rdquo等。

  请学生再找出几处压韵的地方:

  如&ldquo巅&rdquo、&ldquo烟&rdquo、&ldquo山&rdquo和&ldquo颜&rdquo&ldquo摧&rdquo、&ldquo开&rdquo和&ldquo台&rdquo&ldquo下&rdquo和&ldquo麻&rdquo&ldquo嗟&rdquo和&ldquo霞&rdquo

  转韵达十二处之多。

  ③对仗无严格要求,此诗中出现的对仗处为&ldquo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rdquo

  这样的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

  教师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ldquo吟&rdquo这一文体再作适当补充:

  原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资料多有悲愁慨叹之意。李白采用这一形式,自出新意。与&ldquo歌行体&rdquo相似,适宜歌唱而着意追求声音和谐,形式自由。

  三:布置作业

  (一)抄写小黑板上的生字、生词,背诵这一首诗。

  (二)阅读余光中的诗歌《寻李白》,完成思考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六):

  学习目标: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2、反复诵读,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比较、夸张等修辞手法

  3、理解本诗的意境及其所展示的诗人独特人生态度和傲岸性格。

  教学重难点:体味李白用心浪漫主义风格。

  授课用时:两课时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环节: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梦游,梦中游览。说明资料的虚实。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资料。&ldquo吟&rdquo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资料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ldquo留别&rdquo,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但是本诗主要资料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证明自己的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态度和意向是真。

  了解&ldquo诗仙&rdquo&mdash&mdash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ldquo诗仙&rdquo之称,现存诗歌__900__余首,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李白长于乐府与绝句,其诗风格豪放而飘逸,语言热烈奔放而清新自然,对后世影响较大,杜甫称赞他&ldquo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rdquo。与杜甫并称&ldquo李杜&rdquo,有《李太白全集》。

  3、作品背景: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ldquo安世济民&rdquo、&ldquo功成身退&rdquo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ldquo济苍生&rdquo、&ldquo安社稷&rdquo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ldquo粪土王侯&rdquo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ldquo赐金还乡&rdquo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情绪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4、资料补充: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和行径。他一方面理解儒学&ldquo兼济天下&rdquo的思想另一方面又理解道家尤其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万物他还理解游侠思想影响,所以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但在黑暗现实面前,李白的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在追求。矛盾、冲突及遭打击后的愤懑、狂放就产生了。李白的一生基本与盛唐时代相始终,盛唐那种繁华、大气、兼容并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风气,对李白的思想、气质都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当然也直接影响了李白的创作。以致后人评李白有&ldquo盛唐之象&rdquo。

  。

  3、基础要点扫描

  (一)字音识记

  天姥(mǔ)瀛(yíng)洲剡(shàn)溪渌(lù)水谢公屐(jī)暝(míng)澹(dàn)殷(yǐn)岩泉訇(hōng)然石扉(fēi)鸾(lúan)霓(ní)魂悸(jì)嗟(jiē)怳(huǎng)

  二、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在唐朝到达了顶峰。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在唐诗的百花园中有一朵色泽不同的奇葩,他郁郁不得志时,会悲愤地呼喊:&ldquo大道如青天,我

  独不得出。&rdquo当能实现伟大抱负时,他&ldquo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rdquo,他一生酷爱饮酒:&ldquo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rdquo他豪迈而自信:&ldquo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dquo他热爱祖国,纵情山水:&ldquo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rdquo他,李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他的《怀李白》中这样写到:&ldquo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rdquo

  三、学习过程:整体感知,梳理全诗结构

  (一)、初读全诗,并用诗中原句填空:

  1、诗人入梦追寻天姥山的原因是:&ldquo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rdquo

  2、诗人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ldquo我欲因之梦吴越&rdquo

  3、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ldquo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rdquo

  4、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ldquo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o

  5、初读全诗,以&ldquo梦游&rdquo为分界点,试概括全诗脉络,并用四字短语归纳层意:

  梦游之由(起)&mdash&mdash梦游之景(见)&mdash&mdash梦游之吟(叹)

  【教师分析参考】一、梦游之由(起):&ldquo海客谈瀛洲&rdquo到&ldquo对此欲倒东南倾。&rdquo二、梦游之景(见):&ldquo我欲因之梦吴越&rdquo到&ldquo失向来之烟霞。&rdquo三、梦游之叹:&ldquo世间行乐亦如此&rdquo到结尾。

  鉴赏第一层:

  吟诵指引

  轻读,语

  气稍带夸鉴赏第一层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实在)(寻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谈论有时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遮断横断)超过遮掩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既然题为&ldquo梦游天姥&rdquo,为何开篇要&ldquo谈瀛洲&rdquo&ldquo瀛洲&rdquo是什么地方有何好处

  答:瀛洲是传说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之一

  好处: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

  且产生强烈的诱惑,勾起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本层写天姥山的山势的时候运用了四重对照,找找看:

  比较的对象对照的结果天姥山与天比&rarr&rarr横

  天姥山与五岳比&rarr&rarr拔

  天姥山与赤城比&rarr&rarr掩

  天姥山与天台比&rarr&rarr倒、倾写作手法:以虚引实、比较、衬托修辞手法:夸张相关练习拔:A.拔出来B.提拔C.超越、高出D.攻取、占领①势拔五岳掩赤城C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③今者项庄拔剑舞A④其后秦伐赵,拔石城D【教师分析参考】本层先说&ldquo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rdquo,使诗一开头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ldquo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rdquo,扣住题目,转入正题。在那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如何如何高,而是采用比较和夸张的手法极写天姥之高:先把它与天相比横在半天云上,与天相连再与其他山比,其高峻超出五岳,盖过赤诚最后与天台山相比,连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在它的面前,也矮小得象要倾倒下去一样。这样,就把天姥山的高耸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将跟着诗人一步步飞向那梦幻的境界。

  吟诵

  指引

  轻读

  鉴赏第二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依据代词,代越人谈论天姥山的话清猿声凄清迷恋黄昏(使&hellip&hellip战栗)使&hellip&hellip震惊第二层能够分为四小层1:飞度镜湖特点:幽&mdash&mdash幽静雅致&darr2:登山览胜特点:奇&mdash&mdash雄奇迷离&darr

  3:洞天仙境

  &darr

  4:梦醒若失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神仙住地大声高空神仙住处,金台银阁)特点:盛&mdash&mdash盛大壮丽云彩(演奏)(形容神仙之多)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猛然)指觉醒以前

  一、思考并回答:

  1、&ldquo一夜飞渡镜湖月&rdquo的&ldquo飞&rdquo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迫切的情绪。&ldquo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rdquo的&ldquo送&rdquo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亮亲切,表达诗人喜悦的情绪。

  2、为什么诗人在登高耸入云神奇雄峻的天姥山时,用了&ldquo身登&rdquo一词为何不用&ldquo攀登&rdquo

  答:&ldquo攀登&rdquo给人一种艰难、费劲的感觉,&ldquo身登&rdquo更能表现诗人登山的轻快、情绪的喜悦和游兴的浓厚。

  3、哪一句诗句最能表现诗人眷恋山水、乐而忘返的情景

  答:【教师分析参考】:前面描述诗人白天游山的情景,&ldquo忽&rdquo字一转,既带过时间推移,又表现诗人深被山中奇花异石吸引,观赏不够,留连忘返的情景,体现了诗人迷峦山色,玩之不足的情绪。那里描述的不是一幅静止的画,而是随人移动而变化的长轴画卷,真是景象万千。

  4、李白用他的惊人的想象力,驰骋无羁的笔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神仙出场图,把读我们带入令人目眩的神仙世界,梦境到达高潮。请放飞你想象力,用散文化的语言对&ldquo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rdquo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云彩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5、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ldquo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rdquo富丽堂皇的&ldquo仙境&rdquo突然地消失了,诗人醒来了,诗人的情绪是苦闷无奈的,他没有进入仙府。但诗人醒得好,诗人没有入仙,没有逃避现实。诗人以现实的冷清与梦中的热闹构成鲜明比较,体现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之情。

  吟诵指引

  鉴赏第三层

  ★导学案★姓名:班级

  坚定、豪迈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低头(弯腰)翻译整句: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

  1、本来全诗由入梦到梦醒,已经是很完整的结构,为什么后面还有几句诗呢其实,这是诗人的议论,他的感叹。梦是虚,梦醒后才是实,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譬如这句:&ldquo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rdquo也有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对当时的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决心,例如这句:&ldquo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rdquo而&ldquo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o这句是全诗的&ldquo诗眼&rdquo,它&ldquo卒章显志&rdquo,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

  第二课时

  一、导入:作者花了超多的笔墨来描述梦境,是有他独特的用意的: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证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写幻想是为&ldquo不事权贵&rdquo的立场服务。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ldquo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o

  二、延伸讨论

  1、关于李白梦醒后的感叹,有下列的看法:

  观点一:有人认为,这是李白消极的世界观&mdash&mdash虚无主义人生态度集中反映。李白的一生主要的思想就是纵情山水、恣意游乐、放浪形骸、消极避世。他写梦游天姥梦境的虚幻,是为了告诉东鲁的朋友,人世间的一切是虚幻的,如过眼烟云,美则美矣,但转瞬即逝,最快意、最能抚慰人心灵的是&ldquo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rdquo,怎能摧眉折腰事奉权贵,让我们不能开心开颜两感叹之间的关系是前因后果。

  观点二:有人认为,这是李白用心的世界观&mdash&mdash蔑视权贵人生态度的集中反映。李白的一生主要的思想就是蔑视权贵、心系苍生、向往自由。三年的宫廷生涯,使他看到了朝廷的腐败,感到了官场的可怕,所以作者写梦游天姥,不是写梦境虚幻,而是写梦境可怕。以游天姥山的可怕,喻官场的可怕。为了持续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灵,宁可骑鹿游山,也决不低眉折腰去讨好权贵。两感叹之间的关系是前果后因。

  你的看法是:诗人的感叹是复杂的,有消极避世思想,也有用心的反抗精神,但它的主要方面是用心的。(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均可,不必要求统一的答案)

  【教师分析参考】这一段诗歌有进步性和局限性。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ldquo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进步性: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用心的,富有反抗精神的,&ldquo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o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它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证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ldquo不事权贵&rdquo的立场服务。而我们更多的,就应看到诗人用心的一面。

  三、全诗主题:

  本诗透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完美,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而用心思想为主。

  四、艺术特色:

  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构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想象丰富。作者不是直接描述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超多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

  比喻(如&ldquo身登青云梯&rdquo)、夸张(如&ldquo天台一万八千丈&rdquo)、比较(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齐,运用瑰丽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ldquo七言&rdquo的束缚。

  五、课后小练:

  1、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D

  A.主体部分描绘的是梦幻中游天姥的情景

  B.诗人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绘梦幻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

  C.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理想的寄托,是与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

  D.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生活经历的曲折反映,是现实世界的缩影

  2、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思想感情的理解中,恰当的一项是D

  A.表现了&ldquo人生无常&rdquo的感伤情绪

  B.表现了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C.表现了与东鲁诸公分别时的离愁别恨

  D.既有&ldquo人生无常&rdquo的感伤,又有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

  3、词类活用归纳

  ①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ldquo鼓&rdquo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ldquo事&rdquo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ldquo雨&rdquo用作动词,下雨)

  ②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ldquo东南&rdquo用作&ldquo倾&rdquo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ldquo中&rdquo用作&ldquo开&rdquo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ldquo东&rdquo用作&ldquo流&rdquo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③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震惊)

  5、李白诗中的名言名句填空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②_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_直挂云帆济沧海。④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⑤_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⑦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_。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_。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⑩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六、作业:收集李白更多的诗歌,感受诗人伟大的灵魂背诵全诗预习李白的其他三首诗歌。

  七、教学小结: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七):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2、背诵全诗

  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ldquo话别诗&rdquo,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这天我们来学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资料: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资料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资料: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mdash&mdash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mdash&mdash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mdash&mdash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好处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雄浑有力)

  思考:①诗人描述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②连---横拔---掩倒----倾③神往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3、群众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语调适合)

  思考:①&ldquo日有所思、夜有所梦&rdquo,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ldquo之&rdquo字代哪些资料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②大胆想象,试述&ldquo梦&rdquo的过程。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①代第一段资料。②梦前----梦中-----梦后③飞丰富的想象大胆夸张。理想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mdash&mdash理想。梦后---失落。)

  4、群众朗读第三段

  点拨:&ldquo梦游天姥&rdquo,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齐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那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但是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选取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ldquo安社稷、济苍生&rdquo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ldquo留别&rdquo?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想像丰富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梦境的虚现实的实

  五、作业1背诵课文2思考练习四

  板书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梦前:谈语睹神往

  梦中:梦由之

  梦游:登山

  游山(景)(虚)兴奋

  遇仙

  梦后:(实)失落

  感慨感叹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情)

  艺术手法:

  诗风浪漫

  借景抒情

  虚实相生第二课时

  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ldquo梦游天姥&rdquo(在&ldquo梦游天姥&rdquo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ldquo谈瀛洲&rdquo

  明确:&ldquo烟涛微茫&rdquo的瀛洲与&ldquo云霞明灭&rdquo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ldquo信难求&rdquo让人怯步,而天姥的&ldquo或可睹&rdquo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板书:第一段入梦之由&mdash&mdash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ldquo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rdquo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mdash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下清丽之景&mdash&mdash1至3句(飞:夸张,形容情绪急切。送:拟人)梦游天姥日升明快之景&mdash&mdash4、5句(引人入胜之景)

  第二段山中奇幻之景&mdash&mdash6至10句(殷:作动词用。栗、惊:使动用法)天空盛大之景&mdash&mdash11至13句烟霞如仙人

  梦醒&mdash&mdash14、15句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

  明确:&ldquo飞&rdquo&ldquo送&rdquo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情绪。&ldquo殷&rdquo&ldquo栗&rdquo&ldquo惊&rdquo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4.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ldquo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rdquo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应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意讲解:第三段惊梦长叹&mdash&mdash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1.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确:&ldquo别君&rdquo二字照应题目&ldquo留别&rdquo(在&ldquo留别&rdquo二字下标示双横线)。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述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证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ldquo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o

  3.联系全诗小结: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ldquo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rdquo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完美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完美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明白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构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本课重点字词

  ◆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失向来之烟霞: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ldquo鼓&rdquo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ldquo事&rdquo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ldquo雨&rdquo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ldquo东南&rdquo用作&ldquo倾&rdquo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ldquo中&rdquo用作&ldquo开&rdquo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ldquo东&rdquo用作&ldquo流&rdquo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第三课时

  赏析全诗

  1、学生齐读全诗

  2、播放朗读录音

  3、提问:文中写梦游是从哪里开始,又至何处结束?此前写了什么?后面又写了什么?

  明确:写梦游是从&ldquo我欲因之梦吴越&rdquo一向到&ldquo仙之人兮列如麻&rdquo。前写入梦缘由,后写梦醒后的感慨。

  4、分析&ldquo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rdquo

  (1)思考:既然题目是&ldquo梦游天姥&rdquo,为何开篇从&ldquo瀛洲&rdquo谈起?

  明确:&ldquo瀛洲&rdquo是东海三神山之一,把天姥山与神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了天姥山的神奇色彩,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因为&ldquo云霞明灭&rdquo的天姥山与&ldquo烟涛微茫&rdquo的瀛洲同样神秘美妙,然而瀛洲的&ldquo信难求&rdquo让人怯步,而天姥山的&ldquo或可睹&rdquo就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2)提问:天姥山除带有神秘色彩外,还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高大、巍峨。先用天相比,又用以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

  (3)提问:这一部分使用什么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明确:比较、衬托的写作手法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5、分析&ldquo我欲因之梦吴越送我至剡溪&rdquo

  (1)提问:&ldquo一夜飞度&rdquo表现了什么?

  明确:急切兴奋之情。

  (2)提问:&ldquo照&rdquo、&ldquo送&rdquo写出什么?

  明确: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6、分析&ldquo谢公宿处今尚在身登青云梯。&rdquo

  (1)思考:诗人为何提到&ldquo谢公&rdquo?

  明确: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之后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2)提问:这几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空间转移,时间推移,景象发生变化,有声有色地进入梦境。

  7、分析&ldquo半壁见海日水澹澹兮生烟&rdquo

  (1)提问:&ldquo见海日&rdquo、&ldquo闻天鸡&rdquo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高峻。

  (2)提问:&ldquo千岩万转&rdquo、&ldquo迷花倚石&rdquo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8、分析&ldquo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rdquo

  (1)提问:四个短句的形式与资料有何联系?

  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2)提问: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明确: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证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9、分析&ldquo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o

  (1)提问: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ldquo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rdquo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写了什么?

  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2)提问: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构成了起伏的波澜。

  (3)提问:应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ldquo世间&rdquo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提问:&ldquo且放&rdquo两句,诗人证明了自己什么志向?

  明确:绝不与恶势力妥协,持续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也显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的思想。

  (5)提问:&ldquo安能&rdquo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确: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师:虽然诗人也流露了必须的消极感伤的情绪,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

  10、讨论: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象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八):

  教学目的:

  理解运用比较、夸张等修辞方法,透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

  理解虚设梦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联想丰富、构思奇特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出示幻灯一:课题)这天我们要一齐来学习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几乎人人从小时候起就一向在背诗,对李白必须耳熟能详了,他的诗也必须能背出很多来,下面我们就来给听课的的老师展示一下我们的积累。这样吧,咱们以一竖排为一组,看哪一组同学的积累最丰厚。背一首能够,背不下来一整首背名句也行。此刻开始。

  大家背得太好了,有一些我都忘了,我回去也得好好复习一下了,要不然都要落伍了。同学们也是一样,别人会背而你不会的,回去也积累一下好吗

  背了这么多李白的诗,那么,喜欢李白吗请说出理由。(两三个人即可)

  四、作者简介:

  1、(出示幻灯二: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ldquo诗仙&rdquo,与人称&ldquo诗圣&rdquo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这是文学史中对他的概括)

  2、较通俗的说法是:李白长得比较帅,且武艺高强,有傲骨,从不屈从,很有男人味!(这是李白的超级粉丝我给他的评价)。

  3、关于他的诗风的评价:请大家打开书32页找到相关链接,找名同学读杜甫的评价。

  4、(出示幻灯三:其他有关李白的评价)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句诗被一个考生引用在高考作文中,成就了一篇满分作文。

  总结:李白是个奇男子,他的生花妙笔,留下无数奇文。这天,我们就要透过李白的这篇奇文,进入李白的奇梦。

  五、解题:(出示幻灯四)

  板书:梦游天姥吟留别

  引言:大家必须会发现我的这个题目和书上给的不一样,其实我是想透过它告诉大家这个题目就应这样断句。为什么呢因为本诗也题做&ldquo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rdquo,意思是透过记叙&ldquo梦游天姥&rdquo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么说来,这个&ldquo吟&rdquo这就没有实际好处了。那么,这个&ldquo吟&rdquo字有什么作用呢它是个标志,与&ldquo琵琶行&rdquo中的&ldquo行&rdquo,&ldquo长恨歌&rdquo中的&ldquo歌&rdquo一样,

  标明本诗为古诗的一种体裁。因此,为了正确理解和诵读,标题应写为这样。

  吟:古诗中的一种体裁,资料上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不拘一格。

  简介文体知识。(出示幻灯五)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ldquo七古&rdquo。&ldquo古诗&rdquo又称&ldquo古体诗&rdquo,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ldquo近体诗&rdquo而言。&ldquo七言&rdquo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

  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ldquo歌行体&rdquo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这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

  出示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出示幻灯六)

  六、写作背景:

  引言:题为&ldquo梦游&rdquo,就说明这篇文章记的是一个梦。梦到底是什么呢(这但是诺贝尔奖研究的课题。)梦往往是稀奇古怪的,但它却是现实世界的曲折反映。很多时候,我们对现实不满,但在梦中却往往得到了满足。那么,现实中有哪些事让李白不满,值得他如此强烈的反抗呢

  (出示幻灯七&mdash&mdash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期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怀着&ldquo济苍生&rdquo&ldquo安社稷&rdquo(这是他一向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期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当他得知自己被玄宗召幸时,曾写诗道:&ldquo仰天大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rdquo同时,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期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ldquo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rdquo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七、诵读:

  引言:我明白你们已经背完了这首诗了,我先来背一遍这首诗的第一段,请大家品评。(平淡地快速背一遍)

  总结:作为赏析的第一步,诵读决不是背这么简单。诵读要注意什么呢语速,语调,断句。好了,明确了诵读要注意的方面,下面谁来为大家诵读一下。

  八、划分结构,概括资料,体味作者感情变化。

  九、合作探究:分组设题,鉴赏品读

  引言:这本选修的书名为&ldquo古代诗歌散文欣赏&rdquo,高考题中有一道6--8分的古代诗歌鉴赏,联系起来看,我想咱们高中选这个文本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大家的古典诗文修养,另一方面也就应是想借助它来提高大家的诗歌鉴赏水平吧。那么我在设计这堂课时就想借助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大家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形象的方法。

  以前做诗歌鉴赏题都是别人出题我们答,而此刻我想请大家以这篇课文为蓝本,自己出题自己答。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完成全篇,那样任务太重。我们要分工合作,分组设题,每个组完成课文的一部分。我们就按座位分,四个人为一组,每组研究两句诗。

  (一)那么,怎样做呢请大家回忆我们平时做的诗歌鉴赏题的一般都从什么角度设题。那么,我们能够从下面这些角度设题:

  1、形象: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2、语言:某个词的语音、语义、活用,表现力,在句中的作用,用词特点,句式,语言风格等

  3、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情与景,动与静,实与虚,远与近,扬与抑,抒情方式,色彩变化,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象征、衬托、比兴、联想与想象,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典故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226760.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