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散文集散文精选正文

工作父亲甘南甘肃女人舟曲新闻记者知道没有

符韵散文网 散文精选 2020-09-26 19:26:21 2664 0

  静静徘徊在山楂树下,不时的回望,小小的我们曾经在这里演绎着悲欢离合,两小无猜的彼此,用那稚嫩的唇说着一世的承诺,跨过回忆之门,不禁潸然泪下。

时光如流,岁月不居。今夜,月华如水,风轻夜静,心潮澎湃,情思飞扬。无端无缘的,梳理心路历程,探寻感情寄托……我成长在一个非常贫寒的农民家庭,老家在沓中遗址——舟曲县大峪乡大坪行政村后坪自然村,俗称大峪坪,地处千里岷山主峰洋布梁北麓的一片开阔而肥沃的土地。据记载和传说,三国蜀汉大将姜维曾在此屯兵种粮,兵败沓中,上万名将士共筑一冢,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时被推倒铲平,铜箭镞、古钱币等收藏在舟曲县文化馆。历尽岁月沧桑、风雨侵蚀的“堡子门”黄土城墙巍然屹立,千年不倒,已被舟曲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堡,即是驻扎军队的明证。此地据成都遥远,岷山山系横隔甘川,无法运送军粮。因此,诸葛亮的弟子姜维只好采用屯兵制,军队既打仗,又种庄稼,兼具军人、农民的双重身份和特点,否则是无法立足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姜维金印在迭部益哇沟现世,鉴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保护。加之依据此狭窄的山川地理形势来分析,就充分印证了舟曲武坪--大峪坪—迭部洛大一线为三国沓中,否则便没有广阔的土地空间来生产军粮和草料,驻扎十万大军。老家还有 “刘伯温斩龙” 的传说,村头龙桥湾遗址便是明证,但志书上没有记载。据上过初小的二舅张昌生讲:记得小时候龙桥是通过“龙脖子”的一座木桥,上部飞阁凌空,酷似明朝轿子,十分险峻,但庄重美观。明朝开国军师刘伯温预测并望见西北方向有紫气氤氲,疑有龙脉。为了确保大明江山永固,便派出士兵专门破坏这里的风水。斩断龙脖之日,曾发过洪水,老人们都说那是龙的眼泪。龙桥湾附近塔咀咀上有一处石砌塔基,塔不知何时倒塌了,解放前后曾见正六边形石砌塔基。村子正中的大场边上,还有一座嘛呢寺院,供奉的是千手观音菩萨。原来的居民都是藏族,解放前搬迁到迭部多儿(洋布梁南麓)去了,此后十年间多儿人骑马翻山,到此收取地租(粮食)。我的父亲只上了小学二年级,耳背心明,憨厚朴实,寡言少语。他很会统筹谋划,凡事精打细算,深思熟虑,所以乡亲们都叫他“杨划算”。是的,“不愁吃穿愁划算,划算不到一世穷。”没有读书是他最大的心病,也为此吃尽了苦头,因此他常说:“儿啊,现在社会好了,你一定要加油念书,将来当干部,把兰州当娘家坐!”青年时代,父亲曾自筹药费,到兰州某大医院检查过耳朵,知道黄河是东流的,让同伴很吃惊。兰州是省会城市,肯定大、美、好,我当时这样想。现在回想起来,挺有意思的,父亲给我制定的目标很高,也很现实、很美好。因为贫穷,我从小勤奋好学,半耕半读,上小学和初中时正赶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除帮父亲做家务、打猪草、喂猪外,每周六、星期天还从事农业生产,夏季进山采药,冬天则砍伐木头,以此作为上学的费用。那年九月,我被甘肃省林业学校录取,终于“跳农门”了。收到通知书,父亲连夜借了两匹骡马,驮上最好的小麦赶到立节粮店交粮,粮店和派出所当天为我办好了“农转非”户籍。那天傍晚,雨雪交加,我只身一人带着仅有的路费和不多的行李,在父亲的深情地注视下,独自踏上了求学之路。“自古英雄出少年,从来纨绔少伟男”,这是上中专时小舅张海生信中的励志之言,多次寄来粮票和现金,帮我度过了最艰难的求学岁月,至今记忆犹新。天水四年,一晃而过。艰苦生活的风雨砥砺、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塑造了我坚韧的性格和拼搏的作风。从某种意义上讲,真的得感谢出身贫寒。我深知,事实上机会是不均等的,命运是不公平的,社会是不光明的,前路是不平坦的,富家子弟可选择的机会较多,而像我这样的穷小子想要改变命运,自然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牺牲。除此别无选择,唯有顽强拼搏。中专毕业前一个月,父亲因病去世,实习点西和县香山林业站老站长连夜派车送我回家奔丧。十年后我才在乡亲的帮助下草草下葬聊父亲,坟头朝南,青山绵延起伏,清泉四季长流。年年又岁岁,我一直为工作、生计在奔波,在拼搏,就连上坟烧纸这样的小事都未能做到。每每想起这些,禁不住泪流满面,肝胆俱裂。今天,我有了妻子、儿子和房子,过上了幸福的日子。父亲啊,您在哪里?何日能戳破生死之门!相见之时,又会是何等凄惨的境况?毕业之时,要给学校交纳1000元定向费,当时我连路费都没有。校长甘棠禄得知实情,狂草批示“校教务处、学生处:杨旭明同学家境非常贫寒,月前父亲去世,现孤身一人,举目无亲。我决定免去该生1000元定向费,请发给和派遣证,从速办理离校手续。---甘棠禄  ” 他语重心长的叮嘱我:“孩子啊,莫伤心,要坚强,到单位上努力工作,常来信、回母校。”  二十多年过去了,尽管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但学问无成就、事业无建树、经济无积累,愧对恩师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中专毕业后,我被统配到白龙江林业管理局白水江林业局工作,在中路河林场阿路沟营林队育苗,除负责技术工作,同时也做后勤、文秘、生产管理等,记得当时的工资是222元。那里地处舟曲县博峪乡境内,属甘南州东南一隅。散文《我去了遥远的博峪营林队》,记叙了我在那里学习、工作的情景。两年后调到迭部林业局达拉林场、综合设计队、劳动人事科,舟曲森林公安分局、舟曲林业局团委工作,从事过育苗、安全生产、森林调查规划设计、文秘、共青团和宣传等工作。单位性质是企业,工资仅600多元,连养家户口都成了大问题,房子一直是租的,经济十分拮据。“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我相信这句话。2006年甘南州第一家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我以笔试第二名的成绩如愿以偿,被录用为甘南日报社采编人员,当上了尕记者,这是我最适合、最喜欢的工作。终于告别了白龙江,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好朋友何俊昌得知消息,表示祝贺,还特意从兰州给我买了一款日本佳能相机,鼓励我在新的岗位上做出新的成绩。过了两年,我才把2400元相机款如数奉还。而那台相机,在迭部的一次采访中不慎掉进了白龙江,在兰州修了两次,效果还是不理想,只好送给儿子当玩具,或许对他培养摄影兴趣有好处吧。从初中开始,我就喜欢阅读诗歌、散文和小说,偶尔也涂抹几百文字寄出,最终石沉大海。参加工作后,除了搞好业务,还自觉拟写单位的,党政工团的工作安排、年终总结样样承担。闲暇之余也写点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寄出,因为无人指导,所以质量欠佳,结果石沉大海。做记者后正值“十一五”期间,采写的任务就多了,但大多数是特写、消息、通讯等新闻作品,文艺作品相对较少,我在文学方面实在没有特长,也缺乏灵感。记者接触面广泛,上至自治州要员,下至寻常百姓,可以说各行各业都有朋友。我这个人比较“驴”,凡事都爱较真,工作中倡导并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多次深入基层一线进行采访,曾被同事调侃为“杨认真”,正是这股坚韧不拔和顽强不屈的钻研精神,促使我力求把新闻稿写实、写真、写深、写透。事实上,要做到精益求精、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坚持真理,的确不易。我坚持追求真理,只为社会服务,只为人民服务,反映社情民意,宣传党的政策,自谓问心无愧,曾有新闻作品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民族报》、《中国林业》、《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党的建设》、《甘肃工作》、《甘肃风采》刊发,3000多篇新闻报道被《新华网》、《人民网甘肃频道》、《甘肃新闻网》等国家、省级新闻网站采用,质量姑且不论,单就数量而言,在甘南算得上是“高产记者”。尤其是我紧扣节点创造机会,采访了州委书记陈建华,州长沙拜次力,州委副书记楚才元,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席必泽四位自治州要员,创下了甘南日报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高峰。“让甘南走出甘肃,让甘南走向世界”一直是我的定位、梦想和追求,因为外宣的价值要比内宣大得多,网络、广播宣传比其他媒体更具优势。甘南日报社连续三年授予我“年度外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得到报社认可,略感欣慰,信心倍增。采访中,我曾在碌曲、舟曲遇到过三次生命危险,好在被阎王爷拒之门外。我想,当记者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引领时代潮流,理应做到最好,曾悟到好记者就是“社会活动家”,但我眼高手低、志大才稀,实在缺乏外交和健谈的天赋,只能以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来弥补这个缺点。我做不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我为之努力过、奋斗过,这就足够了。从故乡到天水求学,从博峪到州府工作,从林业到新闻跨越,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曾有许多朋友问我:“经常见你乐呵呵的,有啥好事?”其实答案很简单;“好事没有,笑比哭好!”我是哭着来的,我的泪腺早已干涸了,炼就了顽强不屈、向往拼搏、乐于助人的品质,把“帮助别人,成就自己”、“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作为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所以我要一直笑着走下去。作为一名普通的记者、编辑,我致命的弱点就在于学而不精、广而不深、好为人师。外界或自己,自觉不自觉的把记者、编辑列入“文化人”,比之制定政策、设计制度、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之治世贤才,比之真正在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方面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新闻采编人员充其量就是三流、四流类的“文化人”,“无冕之王”实为阿谀和误导,记者就是记者,角色定位心中一定要明确,否则贻害无穷。当然,因工作需要,当采访某事、某人时,知识、思路、思想肯定要比别人略高一筹,如果起不到文以载道、教化借鉴的作用,那是毫无意义的。从低层次上说,新闻工作者告知外界某时、某地、某人发生了某事,经过和结果如何,乃实为记叙文的“六要素”,消息的导语实为文章的中心思想。经验说明,和高境界的人好打交道,孔子曰:“世间唯女子和小人最难养也!”从高层次上说,新闻媒体搭建了一座沟通人民群众和党委、政府之间的桥梁,乃党和政府的喉舌。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时常感到孤独无助、苍白无力,因为采编工作不过是文字的选择、裁剪和集结,如此而已。而我,力求以最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用最少的文字叙述最多的内容。由于才学疏浅,往往难之又难。因此,我给自己和同行这样画像:“事业无止境,新闻尤为难。吾心喋血花,百年有谁怜?”真正要把新闻工作做到极致,实在太苦、太累!特别是冬天,加班至深夜回到冰冷的房子,才开始生火、插上电热毯,一边阅读或写稿,待房子暖和之时,往往凌晨四点左右,赶紧睡上一觉。多年来,我都重复着同样的日子,比当年上小学、初中时还艰苦、艰难。牛也,马也,不如也!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我还组稿、编辑、校印了《绿色长征将生态文明推向世界》、《绿色长征为中国加油》、《铭记舟曲》、《浴火重生》、《凤凰涅槃》、《高扬的旗帜》、《基层组织建设年辅导读本》、《七一光荣册》、《继往开来谱新篇》等十余本书籍、画册,字数达600多万。编书差事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和精力,颇有成就,我心甚慰。但长期加班熬夜,也落下了一身病,酸甜苦辣咸只有自己知道。自古以来,“刀笔吏”能有什么好下场?答案是肯定的,油尽灯枯、自取灭亡而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多年来,我一直把《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生命》、《十里长街送总理》等通讯名篇作为范文,追求并尝试以散文的风格写通讯,不是用纸笔、用电脑,而是用心、用情、甚至用生命,力争写出综合文化、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兼备的那种厚重感,或者说写出有思想、有内涵、有特色、有深度、有导向的通讯,假若能给别人一点点启迪、思考和教育的话,此生足矣。因为我的观察、观点和思想,正在改变引导他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今夜无眠,想起了许多好人、好事,幸福和愧疚同时涌上心头,心情复杂得难以诉写。感谢多年来鼓励、教诲、支持我成长进步、屡度难关、学有所成的甘棠禄, 何录德、马旭、严秋生等老师、领导、同事、朋友和兄弟,对我学习、工作、生活以极大的鼓励、启迪和关怀。久违了,您们都是我最亲切、最敬爱的人,是我做人、干事、求学的楷模!教导我老老实实的做人、勤勤恳恳的学习、兢兢业业的工作。常怀感恩思勤勉,恰似春风驻心田,谢谢您们,也祝福您们,好人一生平安!“人生就是大海里的一滴水” 、“毕业后要讲普通话、遇个好领导、娶个好媳妇,这就是有福之人” 。今夜,中专班主任李惠峰的教诲再次响彻耳边。其实,人之与社会,真的就是 “一滴水”,不是被土地吸附,就是被太阳蒸发。细细想来,人的一生不见得要有多少拼搏、才华和能力,更多时候看谁的经济实力强、人脉资源广、社会背景好,看谁最先拥有有价值的信息,看谁能准确把握命运和机遇。正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普通人要想成功,确实难上加难。既然无法扭转乾坤,那就不用怨天尤人,面对现实努力奋斗吧。只有顽强拼搏,或许才有希望。若果不拼,连希望都没有。多年来,我就是靠着拼搏和希望一路走来的。因为苦,所以才要乐;因为哭,所以才要笑;因为愚,所以才要学;因为难,所以才要做。岁月如歌,剑气如虹。亲亲的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有我憩息心灵、修身养性的青山绿水,那里有我勤劳质朴、思念游子的父老乡亲。有人说,您像一条盘踞的蛟龙,也有人说,您像一只吸水的大象。但在我眼里,您是一只静卧的神龟,背上还背着一只小龟,是隐藏于岷山深处的一处人间绝境、一方世外桃源!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都爱赞美自己的故乡,或物华天宝,或人杰地灵。故乡之在我心里、情里、梦里,那是我永远的思念、精神的家园。故乡啊,您承载着岁月的沧桑、沉重的回忆、美丽的传说、醇厚的乡情和明天的希冀!何惧坎坷赴征程,风雨无阻谱新曲。今夜,风从故乡来,静若水,明若月,人无眠。今夜,风从故乡来,温柔而甜美,清凉润心田,亲切拥入怀。作家简介:杨旭明,汉族,青年学者、作家。祖籍甘肃舟曲,兰州大学本科生,甘肃省委党校研究生,现供职于甘南州文广新局。爱好文学创作,从事过林业、森林公安、文秘、记者、编辑、共青团、组织、宣传、纪委、党务等工作。多年来,其两千多篇新闻通讯、人物专访被国家级、省级、州级媒体采用。数十篇学术论文和散文、诗歌散见《新华网》、《甘肃日报》(百花)、《甘南调研与决策》、《甘南发展》、《中国甘南网》、《甘南日报》。负责编辑过《甘南日报》(国际时事版),创刊《舟林通讯》、《甘南组工》内部杂志。曾担纲业务主编了《铭记舟曲》、《舟曲之殇》、《凤凰涅槃》、《绿色长征将生态文明推向世界》等数十本书籍,字数超过500万。连续十年(次)服务于甘南州人代会,执笔的《关于支持夏河县拉卜楞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成为2015年3月甘南州唯一进入全国“两会”的建议。本人多次受到省部级、地(市)级、县级表彰。

  女人,自开天辟地起,就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传奇,那一曲曲赞歌,那一段段令人难忘的历史,那一条条柔弱的但坚毅的脊梁,那一颗颗刚毅的心,曾为中华儿女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女人并不是弱者,女人永远是天地间那一道最美的风景。女人如花花似梦,现实中的女人和梦中的女人一样的美,美得无法形容。女人的命运,多数是坎坷的,但就是在这么多的艰苦磨难中,才更激发了女人坚毅的性格,女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散文编辑:江南风)

  但向日葵却仍然高昂着金黄的脸与太阳争明。或许是想要汲取更多的光彩,绽放最美丽,最温暖的花瓣。

  人常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那么人与城的缘分呢?更是不可言说。其实,回首,城市还是那座城市,除了街道宽了,高楼多了,其余皆未改变;唯一改变的是人的心境,从初来乍到的惆怅迷茫,到如今的安之若素,其中的起起落落岂是言语可以道尽?是这座城,承载着那些深喜浅忧,那些一去不返的流年。

                         (散文编辑:可儿)

  明明知道天会下雨,就应该带上一把伞;明明知道不会有结果,就不应该去开始。明知道天会下雨,可我还是忘记带上雨伞;明知道最后受伤的会是我,可我依然爱你,像飞蛾扑火。

  我以为绵绵的雨一直会延续,但天有晴时,终不如人意;我以为温暖的你会留在这里,但却没有半点儿残痕旧迹。  

  梦总是在最美好的时刻戛然而止,留给我的总是长久的惆怅和寂寞,和挂在脸上的几滴泪痕。父亲辞世已经四年有余,不知道天堂里有没有蛤蟆湾这样的一弯清澈的江水?有没有在这样的一个落日余晖里,你驾着你的船,在波光粼粼中,向我走来?我想一定有,不然为何你总是夜夜入梦。多想牵着你的手,问一声:你在天堂还好吗?而今阴阳两隔,原来生和死的距离,近在咫尺,却是无法逾越,阳间路上,再也看不见父亲的身影,没了父亲的音讯,只能在梦里回到从前,依稀看见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多想一个人伫立父亲的坟头,摆下几杯冷酒,点上一把香烛,烧上一堆纸钱……。“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在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对着父亲的坟头洒下两行思念的泪。

  当我们站在刘金海的作品前.品读着他一幅幅的心血之作,发现用这些语言来做描述评价它们,也完全恰如其分。

  深沉的哲人啊,你是否还在用彩色的笔,勾画着梦幻的曙光?浪漫的诗人啊,你是否还那么洒脱从容,浪漫的游弋在唐诗宋词之间?远方的山啊,你负载着多少的绿叶和花,依然在缄默中等待?啼血的杜鹃啊,你仍在凄厉的哀鸣着,但,已经声嘶力竭......

免责声明:文章《工作父亲甘南甘肃女人舟曲新闻记者知道没有》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工作父亲甘南甘肃女人舟曲新闻记者知道没有 第1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3263.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