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千里如是六?
《续座右铭》,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全唐文》。无以色求事,以自重其身。游与邪分歧,居与正为邻。於中有取舍,此外无疏亲。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养内不遗外,动率义与仁。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不敢规他人,聊自书诸绅。终身且自勖,身殁贻后昆。后昆苟反是,非我之子孙。古文翻译:关于崔子玉的《座右铭》,我私下相当仰慕,虽然未能全部照其履行,却把它书写在屋内墙壁上以自励。但觉得崔子玉《座右铭》仍有不够完备的地方,所以继续添写如下:不要羡慕尊贵与富有,不要忧虑微贱与贫穷。应该问自己道德和修养怎么样,身份的尊贵或贫贱是不值得说的。听到诋毁的话不必过分忧伤,听到赞誉的话不必过分高兴。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怎么样,别人对自己的诋毁或者赞誉不值得理会。不要一意孤行,傲气凌人,这才能远离他人的羞辱。不要用巧言令色的手段去谋事,以尊重自己的人格。交友时要远离奸邪的人,住所要与正人君子做邻居。在这些方面应该有正邪的取舍,除此之外没有亲疏的分别。修养外在的功夫以达于内在,静养内在使其祥和真诚。修养内在而不遗漏外在,一切按照义与仁去行动。要走千里的路途,也得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高大的山峰是由一粒粒微尘堆聚起来的,我们的道德和修养也是这样,所贵的是照此行之日日出新。我不敢(用以上的话)规劝别人,姑且把它写在自己的衣带上。终身以此自我勉励,死后赠送给我的后代。我的后代如果谁违反了这些,他就不是我的子孙。扩展资料江州司马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贬官江州(现九江)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白居易在被贬期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而江州司马一度也成为白居易的别称。
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什么是千古名篇?
白居易《琵琶行》一诗,历来脍炙人口。唐宣宗特示“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白诗不仅中原、西域一带不胫而走,而且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广泛流传,诚如元稹所说的“自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这广者”。《琵琶行》妙在哪里呢?妙就妙在它将同在天涯海角的两个不幸沦落人一体化,可谓主宾俱化,同声同气,“专一而又专一,感慨复加感慨”(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从知音之寻到幽怨之声,从漂泊之泪到命运之叹以至迁谪之意,无不充分说明这点。而在艺术上,则“顺适惬当,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真正达到“情致曲尽,入人肝脾”
白居易哪首讽喻诗最令人动容?
谢邀!
白居易的《长恨歌》令人动容。首先,《长恨歌》对统治者的荒淫进行了揭露。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正是诗人为这篇长歌所取的诗题,即“长恨”二字,恨,就是遗憾、遗恨,而且是“长恨绵绵无绝期”。作者描写李、杨爱情,意在讽刺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应以唐玄宗为戒,不要因“垂色”而荒淫误国,给自己造成“长恨”。作者把它编入“感伤诗”,而没有编入“讽谕诗”然而作者说过:“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按照这个定义,“感伤诗”也能有讽谕性内容.。但是从内容上看,李、杨的生离死别的确是个爱情悲剧,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也有人认为《长恨歌》前半批判“垂色”,后半歌颂爱情,即双重性。这也值得怀疑,像白居易这样的诗人,一篇诗的主题竟然前后矛盾,这是很难想象的。细读作品就可以看出前半是写致“恨”之因,后半是写“长恨”本身。而在诗人心目中,那“恨”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恨”,其“讽谕”不仅是作者的创作意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艺术体现。从作品的艺术构思来看,作者意在批判唐玄宗的“重色”而误国,劝谕统治者要以唐玄宗为戒,不要给自己造成“长恨”,但由于他把李杨的爱情写得那么纯洁坚贞、生死不渝,而又缠绵悱恻,就在客观上使读者产生了同情。至于作者为何要这样写,是故意还是失误,请君自思。
- 上一篇: 白居易散文代表作-白居易代表作?
- 下一篇: 白居易散文名篇欣赏-如何欣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