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歌大全正文

白落梅散文陈迹清欢-能不能帮忙推荐一下,跟王开岭《古典之殇》,白落梅《陈迹清欢》类似风格的作品啊?

符韵散文网 诗歌大全 2020-10-30 15:01:03 177 0

能不能帮忙推荐一下,跟王开岭《古典之殇》,白落梅《陈迹清欢》类似风格的作品啊?

古典之殇,说古典就这样消失了,凋零了。

? 今天的夜里,没有城的市,又一次未眠。曾经,星星点点的灯笼以及萤火虫,眨眼于万里星空之下,而薄云成了浓淡相宜的纱,那是十五月的围襟。千年之后,星点仍在,在电子的银河里和霓虹的彩云中。人们制造了河汉,却不知天地之间只能容下一片星空。而那些萤火虫呢?它们离开了吧。

? 王先生痛这些银河吗?我想是的,他说古典已经殇了。是“古”还是“典”呢?殇的是什么?这足以使人深陷进去。

? 古,古迹,古制;典,典雅,率典。古迹和古制总会消逝的,最终成为书卷中的一个个方块字,而典不同。广雅云“典者,常也”,而率典也是常法,即“典”是一种状态,一种方式。之前曾讨论过中国人自然观的存在,所以也不难发觉自然观和古典之间,千丝万缕般的联系。天人合一的儒教,织了一条自然和人神秘的纽带,这是汉人的典;寄情竹林的贤者,让自己的志趣和自然水乳交融,这是晋人的典;云深不知处,哲学家们在山水中体悟禅意,这是唐宋人的典。中国人把自己的率典,自己最天真美好的那一面,留给了山水,他们与自然交换,换得了内心的永恒。

? 古意何须山水,山水入我园林。“老莲子植于小器中,灌以河水,晒以朝阳,花发大如酒杯,缩缩如碗口,亭亭可爱。”浮生六记里充满雅趣的一段,长久地把一方自然珍藏在了碗中。轻清柔和的阳光下,碗中莲,一样亭亭玉立,更加惹人怜爱。这些描写引发了多少人的遐想,遥想某个古意的下午,想到文震亨轻洒米汤于石上期待着绿意,想到宋徽宗提笔草木,“天下一人”。中国人的古意和山水自然如此契合,也正是因此,中国人才能静心而为,与山水相融,体味宇宙的真意。这里,自然早已不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整合体,也不仅是鸟的巢兽的窝,而是人精神的寄托,是审美,哲理,禅静,这些所有的升华了。想必,这些也是“典”的大致意义了吧。

? 然而这些渐渐地,都消亡了。人们愉快地说,这是现代,是先进。古的那一套不再适合了。马车和帆船的确不再适合于航运,弓箭和戈戟的确不再适合于战争,但是,千年后的山就会不适于寻真,千年后的水就会不适于旷怀吗?可能,连饮酒也只是为了应酬吧。人们经历了时代的推进,难道就一定会忘记那些美好的典雅,那些审美和禅意?有人说,这一切都是文化断层的后果。我不信。如果只是断层,那为何提起这美好的人至今仍寥寥无几,只剩王先生这样的呐喊者,用嘶哑和痛苦,来做着几乎徒劳的事情呢?

好在还有这样的人,在我们身旁,点醒着我们。我想,只有当万象失去色彩的那一刻,我们才会真正珍惜寸缕的光吧。

许多人认为王先生为批判而批判,认为王先生有些矫情了。我并不想在这些方面多加思考和立论。古典之殇,本就是殇之伤,典之奠,需要的是呻吟。

我们应该想的,是我们走过的路,是我们不该失去的和我们不得不失去的,是我们不该传承的,我们必须反思的。以及审美上的山水,这些就够了。

古已逝,典犹殇。古拙多旧迹,典率难思量。不思量,自难忘?回首望星汉,仍作两茫茫。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34306.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