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编辑:江南风)
二姐走得很快很从容,那安详庄重卧在翠柏丛中的二姐就像在甜甜的睡觉,甜甜的微笑给亲人们留下很大的恨天的痛。在追悼会上,我上台前默默地要求自己一定要坚强,但还是泣不成声且多次不得不停下来,用手纸抹一把泪和一把鼻涕,平息自己的哽噎,当时不知道是怎样坚持着念完我的《二姐》的。在那冷雨霏霏的雨中,冷冷的午后,抽泣声淹没了雨声,诵经师唱吟的和声。
不知何故,近些时日,故乡那口老井时常闯入我的梦中,唤醒我对她的刻骨记忆—— 故乡那口老井,历史悠远,据说有了村庄就有了那口井;因无村史记载,其年纪便无从考究。 故乡那口老井,曾供给和保证了全村人祖祖辈辈多年的吃水渊源,理当是哺育全村人的甘甜乳汁。 故乡那口老井,记忆中,就扎根在我家老宅屋后的那个空场中,地势较高,树木环绕;用薄的青砖围砌而成,井呈椭圆形,井口铺就一圈青石;井幽而深,水清而甘;水源充足,源源不断。井旁的几棵大树上,常年拴着几根指头般粗细的长绳,用来系桶打水;还有那根用来辅助打水的带钩长竹竿。 故乡那口老井,见证着全村的从古到今,由小到大。她见证了往昔的穷困贫瘠,也见证了当今的富有丰裕,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悄悄无奈退伍隐迹。当时,由父亲和几位邻居忍痛割爱,抬一扇褐色的石磨盘盖于其上,完成了她的使命,封存了她的乳汁,只因有了后来的手压井和自来水。 故乡那口老井,映照着全村人的淳朴生活。白天,井边是热闹的,男女老少,唠叨家常,谈天说地;男人打水,女人梳洗,洗菜浇地;一派淳朴悠然的农村生活场面。当然,垂桶下井并打水的高难度活,一般是男人们的差事,女人们往往掌握不好。当年父亲的打水技术当属一流:用绳系桶慢慢至水面,然后猛地一抖系绳,那桶就听话地倾倒、灌水,借着其马步姿势就能迅速、轻松地提上一桶水来。要么直接用挑水的扁担打水,用一头的挂钩挂住水桶把手,也能轻松娴熟地打上水来,而桶不会掉入井中。他那熟练的技术,应当是因我家离水井较近,他常乐于帮助那些技术不熟练的男女老少们打水而练就的吧! 当然,对井中打水来说,不是大老爷们的难事,但对天性所限的女人们来说,可就不那么轻松了。大多数,站在井口就双腿发抖,或打一空桶,或桶掉井中,或眼看水桶已到井口,因体力不支,放不稳水桶而桶倒水洒,前功尽弃。所以,水井前当男人不在时,女人们就有些底气不足,有时急的捶胸顿足。 故乡那口老井,对儿时的我们来说,即是心系之地,又是嬉戏禁地。家人们时时严加看管,不敢让越雷池一步。大人们更讲些井中有仙、井中闹鬼等可怕故事,吓得我们只有望而却步,近而生畏。 故乡那口老井,一到晚上,便静怡、神秘了。退去了白天的喧嚣,深邃的她也该歇息了;但她的歇息借着夜色的暗黑而神秘,有时又隐藏着恐惧和可怕,不光对小孩,似乎也对大人们。这可能也是全村人都对它亲切依赖而又敬畏无比的原因所在。 故乡那口老井,曾在村人们的记忆中,是家园,是生命。虽不抵唐朝诗人张籍在《楚妃怨》中描述的那口井“梧桐叶下黄金井,横架辘轳牵素绠”那样高雅;也不抵他在《山中赠日南僧》诗中“独向双峰老,松门闭两崖。翻经上蕉叶,挂衲落藤花。甃石新开井,穿林自种茶。时逢海南客,蛮语问谁家。”的那样归朴悠然;但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她也是春有槐花飘香,彩蝶飞舞;夏有浓荫匝照,蛙鸣虫叫;秋有落叶铺地,蛐蛐欢跳;冬有白雪覆盖,麻雀欢跃那样富有诗意和情趣。 故乡那口老井,见证着全村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当年,每家迎娶新娘后,都要到井边举行敬拜仪式,祈求幸福源远流长;喜得贵子后,更要端一盆井水为小孩沐浴,祈求平安聪慧。上世纪60年代,当厉老爷成为村中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时,他曾深情地到井边跪拜,感恩滋养哺育。更有每遇久旱,村中老者带领全村人淘井祈雨的虔诚和灵验。当然,也有张、李两家因家庭恩怨,一时冲动的张家青年小子,将李家不满周岁小孩从其姥姥怀中夺出,丢到此井后,刚好井边有人,井水水面较高,抢救及时而挽救了小孩生命那惊心动魄的经历,引起了全村人的激愤和众怒。而我更多想到的,应该是故乡那口井的恩赐和冥冥之中的暗中托救。 故乡那口老井,在她退役近三十年后,已少有人看望和问津,更有年轻人已不知她的存在,她的功绩。她一直在忍耐和沉默着。 前些时日,我又重回故乡村庄,好似魂牵梦绕,不为别的,就为再看看她的容颜,听听她的心声。在几位村中留守老人的帮助下,费尽力气,在老家原址的残垣断壁后,扒去残砖瓦砾覆盖下的灰土及腐朽枝叶,才又看到那块覆盖她的红磨盘,我不禁泪眼模糊…… 故乡那口老井,除此之外,在我心中,她更是诗,更是画;是用枫叶写就的诗,是用心血绘出的画,也是终生抹不去的勒石般记忆。
一天的忙碌劳累也无法治愈痛苦的失眠,只有辗转反侧地聆听心底的声音,在脑海里展映过往的画面。虽是子夜时分,凉爽的晚风穿行于黑夜的枝叶间,也掠过律动的凡心,白天的燥热已经在渐起的北风中渐渐消褪,即使这样的凉爽,也无法安抚困倦的眼睛;即使夜籁无声,也无法抚慰疲乏的躯体;即使岁月静好,也无法安慰我忧伤的灵魂。
老父亲身体一直比较康健,在同龄人中间颇得热议。谁料天不假年,瑶池西招,在公元2011年6月15日上午意外辞别自己认真工作了一辈子的尘世,未留一语。
母亲走了,母亲的身影从此消失。东边朗目山腰又添新坟,高高的石碑,圆圆的土堆,青山作陪,松涛相伴,山神护卫,地爷相随,任凭风吹、日晒、雨淋,母亲一路走好!
居住在南京的我,也渐渐受到这种气质的浸染,读一些略带忧伤的文字,见月伤心,见花落泪,长吁短叹,暗自神伤,深陷在文学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
夜空洞的让人害怕,害怕醉酒后的寂寞,害怕醉酒后那满怀的思绪要用眼泪代替。习惯夜的冷清,反而却害怕夜的冷清,总是说着自己有多么地爱寂寥的夜,殊不知自己却在这漆黑空寂的夜做着无谓的挣扎。酒瓶空了,酒杯也所剩无几,我自己醉了吗?我轻声地问自己,一个清脆的声音附在耳边“你没醉,而是醒了!我低头不语,又抬头望着夜空,须臾,我的眼泪噙满了眼眶。
那天下班之后,我跟姐说了梦里的事。她说她也梦见过父亲,但从来没有说冷。这样的话,是不是因为冬天陪父亲在医院的时候,父亲常说冷,而我这段时间也常常想起父亲病危时陪父亲度过的往事。或许只是忆起父亲病痛的时常常说冷,才会在梦里梦见父亲的吧。
人生不是刻意避开车马喧嚣,与世隔绝,而是心中有座桃花园,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云水间。带着那一丝的遗憾和忧伤,甩一甩衣袖,两袖清风,看月缺月圆,岁岁年年谱写着一首经年离歌,在每个风起的瞬间随着忧伤的旋律,轻唱曼舞。
几次,我都有进屋的冲动。可我怕,怕自己的好心,劝解不成反添痛,碎心仍自火里焚。那颗伤痛的心啊,怎禁得起数次的热水淋,刀锋噬的折磨?
“嘉靖中,吴贡生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也。(中国散文网);(中国散文网);考《西游记》旧称为证道书,谓其合于金丹大旨;元虞道园有序,称此书系其国初邱长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谓出先生手,天启时去先生未远,其言必有所本。意长春初有此记,至先生乃为之通俗演义,如《三国志》本陈寿,而演义则称罗贯中也。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山淮人手无疑。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
免责声明:文章《故乡父亲老井打水全村人无法井口人们忧伤覆盖记忆水桶》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