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散文集近现代散文正文

故乡老宅没有写给姑母眼睛老井信封

符韵散文网 近现代散文 2020-09-26 19:59:12 2122 0

  昨天,惊闻姑母已过世三天了,心中悲痛不已。眼前又俘现出了姑母那亲切、熟悉的身影,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家乡,儿时的一幕幕又呈现在眼前。因我家境特殊,自幼零丁孤苦,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在缺少爱的环境里悄然成长,关心我的人、帮助我的人寥寥无几。想起了儿时去姑母家喝地瓜粥、胡萝卜粥的情景,想起了在炎热的夏季姑母为我擀面条的一幕幕。姑母的家境并不富裕,确切地说应该是贫穷。招待人最好的食物(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应是面食了,所以每次去姑母家,都要为我擀制面条,每逢逢年过节,都会把家中最好的食物给我留着,或叫我过去吃。我与姑母同住一个村子,有时家中无饭可吃时,无人可依时,就跑到姑母家,围坐在灶火里喝瓜粥,香香甜甜的感觉至今仿佛还在眼前缭绕。

  我记起一位作家朋友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热爱故乡的理念和情怀,是人文环境的熏染和民族风情的感染而逐步确立起来的。这种故乡情结,不仅仅只是对父老乡亲的一种眷念,更重要的是,在历史变革和传承中所维系的一种平民寻根意识的复苏和强化,在宗族观念和血脉认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自我身份的回归和确认。

  从南窗看去是整个学校,校园里的景色尽收眼底,青砖红瓦的教室,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五彩缤纷的鲜花,还有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窗台上经常有麻雀飞来歇息嬉戏,多么可爱的小家伙们,我也不想打扰他们。有时候我会有意把吃剩下的饭粒倒在窗台上,等麻雀们来啄食。它们的脑袋东摇西晃,灵活地转动着,眼睛中充满警戒。渐渐地它们便放松下来,开始啄食窗台上的饭粒,跳来跳去,叽叽喳喳,呼唤他们的同伴。有时候,它们的小爪子会抓住窗户上的铁丝,嘴巴不停地敲击着玻璃,发出笃笃的声响,好像在向我示威。等我走近窗户,轻轻拍手,它们便一哄而散。过不了多久,它们又会飞回来。

   我会放一首永远不会结束的曲子。 

  上了高中,他终于随着母亲有了一个稳定的家,那时,他已经是一个熟黯世事的小伙子,年轻人的豪情与义气并没有因他生命的奔波而消失,但长期的流浪生活,给他自以为潇洒的形象中注入几分流里流气,“他是个英俊的小痞子”,曾有人这样给他下了“定义”,正当求学时期,四处奔波,成绩一塌糊涂也是可想而知的。生命是喧嚣的,可他的内心是宁静、善良而又痛苦的。日子一天天滑过,男女间朦胧如诗的感觉也在他的心头与日俱增。

作者简介:杨万宁,笔名宛凝,网名阿肯, 1990年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发表诗歌、歌词、散文若干,散见《人民日报》《诗刊》《星星》《绿风》《诗潮》等报刊,亦入选多种选本,整理有诗集《流浪诗人》《还乡书》、随笔集《与诗歌有关的日子》。故乡叙事(散文精选)作者:杨万宁◎老井记  这口老井被称为神井,相传是立村时七圣女开凿。  青石板的井台上,被井绳磨出的深深勒痕,无言述说着老井的古老。  清冽的井水取之不尽,喂养着世代的百姓、牲畜和庄稼,从来没有干涸过,即便是颗粒无收的大旱之年。  老井在村子的西南角,紧邻着通往外面的官道,儿女们外出谋生,抑或远走他乡,父母都是送到这里止步。挥手告别,依依不舍,看着儿女的背影渐行渐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要喝过这老井里的水,家乡的土语一辈子都改不掉。在异乡,遇到家乡人,再标准的普通话  也能透露出家乡方言的味道。  背转身,离去,这就叫背井离乡。  年轻时,义无反顾;年老时,魂牵梦绕。  只有老井眨动着深陷的眼睛,碧水粼粼,含情脉脉,期盼着每一个游子归来……  ◎养蚕记  春天的阳光照进蚕房,春天的桑叶又鲜又嫩,蚕在床上织梦,躺在时光的最上层。  养蚕就是养育时间和童年,蚕一点一点咬噬着桑叶,轻声唱着春雨沙沙。雨声里,我和邻家女孩跳房子、捉迷藏、过家家……  一片一片桑叶进入体内,蚕宝宝养得白白胖胖,吐出银白雪亮的丝,编织成一间圆圆的小房子,却把自己关在里面。  一次次作茧自缚,变成蛹;一次次破壳羽化,化为蛾。蚕在生死往复间获得新生。  养蚕是春天里的一次救赎,以一枚茧约定婚姻,娶回一只锦缎加身的蝴蝶,然后,把春天扶上马背,沿着丝绸之路走天涯……  ◎五月槐花香  槐花,在五月的枝头绽放,一瓣一心香,一树一娑婆,它的香,氤氲迷离,没有岸的阻挡。  槐花是村里最美的大姐姐,槐花是一朵没有化雨的云,朴素的美,让所有的花朵都不敢开放。  两条齐腰的大辫子愰晕了多少男人的眼睛,淡淡的雪花膏的气味,让14岁的乡村少年春心荡漾……  五月槐花香,“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长大的槐花要远嫁他乡,当兵的新郎是骑着自行车来的,娶走了村里的大辫子姑娘。  满树的香雪纷纷坠落,露水里醒来的火焰,燃烧成一树凄美的忧伤。  小小少年已经长大了,曾经暗恋的大姐姐却成为别人的新娘……  ◎割草女  田野里唯一一株开花的草,混杂在一片不开花的草丛里格外扎眼,只那么一星点儿花朵,就点燃了所有男孩子的眼睛。  你割着比自己身高还要高的草,用镰刀梳理着杂草丛生的生活,割割停停,不时直起腰望望蓝天,胳膊被草齿咬出殷红的血色。  花格子衬衫在天空下飘动,身子娴熟的像一枚花蝴蝶,手中的镰刀从草棵上轻轻拂过,茂盛的庄稼变得更加郁郁葱葱。  树木沿着河岸款款而行,花香跟着道路一溜小跑。你割走了一茬又一茬的青草,岁月的田埂上布满你细小的脚印……  又是一年草绿时,割草的女孩却已远嫁他乡,锈迹斑斑的镰刀藏进记忆里,是否还记得往年那个花格子女孩?  草在一片一片的绿,不见割草女,一场春雨浇灌草儿成开花的诗,茂盛的庄稼、纤瘦的草都沉默不语,期待昨日的女孩会草一样归来……  ◎老宅,一部凝固的家族史  我把老宅说成我的家。  这里有曾祖父盖起的土坯房,这里有祖父种下的石榴树和枣树,这里有父亲母亲的年轻时光,这里有我出生时的那条土炕。  老宅里有我辽阔的往事,玉米杆味的炊烟熏染着老屋,老枣树上挂满由绿变红的童年,躺在房顶上数星星,看流星划破夜空的绚烂。  农大毕业的父亲回乡务农,他的书柜里有很多我不喜欢的书:干枯的农业科技,看不见的无线电……  煤油灯照亮诗意的夜晚,一夜就能看完一本长篇小说,  红雨、夺印、渔岛怒潮、三探红鱼洞……漫长的夜变得宁静而浪漫。  我的诗从这里出发,翻山越岭飞向四面八方。  19岁的时候,我离开老宅沿着清清水渠走进城里。老屋空了,祖母去了,村里的那口百年老井,如祖母深邃的眼睛。  盼望每一个背井离乡的游子归来,村庄和家是我的诗永恒的主题。  多少年后,我已人到中年,老宅迫不得已地消失了,老屋里的那些梦散落一地,我竟没来得及跟它合个影。我突然害怕起来,怕飞走的灵魂无处安放,怕我童年发出的信件找不到家的门牌。  老宅,一部凝固的家族史,我永远的精神家园。  我把泪水换成一张返程车票,沿着老宅的呼唤抵达诗的深处,然后,收拾起残破的心情,把渐行渐远的故乡穿在身上……  ◎过去,那些写给未来的信件  我怀念在乡村用钢笔写信的少年时代,把写信叫做鸿雁传书,缓慢,安详,然后是期待。  怀春的少年唇下长出胡须,维特的烦恼像平原上的玉米林一样茂密。我把满腹的心事交于一支笔、一张纸来倾诉,写不尽的情话像春蚕吐丝,撑得弱小的信封鼓鼓囊囊,常常超重的思念,令八分钱的邮票难以承载……  等待来信的日子漫长又焦虑,在田间劳动,总是错把禾苗当做杂草锄掉。伸长了耳朵,等待邮递员的摩托声响起。  收到来信的日子,就是我的节日,即便阴天也会感到阳光明媚。迫不及待地撕开信封,躲到麦秸垛后,细细品尝甜蜜或者苦涩。  闭塞的村庄里,我从方格纸上眺望外面的世界,把乡村少年的思绪写给未知的未来。跨越千山万水,归来的鸿雁为我展开一幅别样的精彩……  终于有一天,我背起行囊远走他乡,故乡成为我信封上的地址。  如今,再没人再用钢笔写信了,电脑和手机发出的短信、微信少了可触摸的体温和色彩。我总是担心,过去,那些写给未来的信件,能否找到故乡的门牌?  今天,我什么都不想,只想用钢笔写一封信,写给故乡的亲人、朋友,写给一起捉迷藏的发小和同学,写给我曾经暗恋过而如今早已做了祖母的大姐姐,甚至是写给村口的那条水渠,写给胡同口那棵百年老槐树……

  从那葱熔的季节走过,本以为梦可以像梦中的鸟一样翔宇,不知道是否走得太匆匆,花儿未眠,人儿未羞,雨季的懵懂载的笑颜,带着愁绪,在枝丫经脉中磅礴。

  直到有一天,老天爷让我知道这一切都只是你营造的假像,你可真会开玩笑,原来你不喜欢恬静、与世无争的女子,平庸而又无味。我才知道在这满院的春色中,我只不过是个月季,不是高贵醉人的牡丹,也不是娇艳欲滴的玫瑰,我只是我,静静地安于庭院一角,殊不知你错把月季当成玫瑰,还是我自己犯错枉写了高贵?只是我们彼此谁又混淆了谁?

  我记起一位作家朋友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热爱故乡的理念和情怀,是人文环境的熏染和民族风情的感染而逐步确立起来的。这种故乡情结,不仅仅只是对父老乡亲的一种眷念,更重要的是,在历史变革和传承中所维系的一种平民寻根意识的复苏和强化,在宗族观念和血脉认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自我身份的回归和确认。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除夕夜,我给Y发了个信息。“有时间咱去喝一杯,来个不醉不归。”她说“我是听见酒就头晕”,其实,我是多希望她说好。我是孤单的不成样子了,想找个人喝酒都没有人陪。记不得有多久没有喝过酒了,种种原因我不能随意的放纵自己,可是,谁都不知道,我是有多想找个人陪我唠唠,开心的,酸楚的,甚至是做好了酩酊大醉的准备。只是,呵呵。

  我沉默的逝去,如花落的瞬间,行程越来越远,消失在尘埃寻不见。生命谢了一地,有谁还能记起我花开时的娇艳!人生如是空空,谁的心里还留有春的残红!

免责声明:文章《故乡老宅没有写给姑母眼睛老井信封》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故乡老宅没有写给姑母眼睛老井信封 第1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3981.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