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的冷暖,世人的冷漠,就如盆中燃烧的炭火,从没停止过煎熬。
在朋友面前,我曾非常骄傲的说,就算全天下的老公背弃了妻子,我的老公一定不会丢下我,可是,梦惊碎了心,难守难求,我还是尝试到了现实的背叛!
今夜,芳菲渐渐,再一次为你执笔,把你揉进音里,浸入韵里,且盼下一个轮回有我有你。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也许,是欠你太多,也许,是你故意躲我,这难到还是一场红颜的醉梦?
我的身躯就这样被牢牢地固定在这个肩膀上,活生生地被扛回到了那个堆满积雪的四合院子里,那个瘸着双腿的小伙子听见我的嘶吼声,从屋子里走出来,跟随我扛着我的这个粗大的身影,
偶然的,还是会想起你的模样,模糊一片,看不清楚,你站在阳光里向我微笑,微微发福的肚子轻轻隆起,脸上依然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或许,现在的你,是幸福的,是满足的,总是会辗转的从别人那里得到你的消息,微微一笑,牵挂,淡然,还是别的什么感受,偷偷的都埋在心里,什么也不说。
天地宛如山寨,人间恰似水泊,这空气当中,你是否能闻到,一股英雄气在弥漫、纵横?你是否听见五台山那晨钟暮鼓响,你是否听见聚义厅内那开怀嬉闹声……
在20世纪的一九九六年的冬天里的一天晚上,一位五十多岁的教授显得非常的谦和,他就是辽宁大学的朱兴茂教授,专程到阜新给在这里参加函授学习的学生讲授现当代文学。 我作为锦州的学生,也是唯一的一个锦州的学生,同时也是专程到阜新参加辽宁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学习的学生。因此也就有机会和到阜新讲授相关课程的教授住在同一宾馆,也就有了向教授请教的机缘。 第二天,朱教授讲的现当代文学课就要结束了。朱教授再也不会来阜新讲课了,准确的说,我再也不能听朱教授的课了。我在心里对朱教授有些依依不舍。朱教授从我的面部表情上和我的眼神里看出了我的心情,非常谦和地对我说:“我们师生一回,明天就要各奔东西 了,你回你的单位上班,我回我的辽宁大学。但愿我们再相见,祝你的梦想成真。”我的心里在想,都说知子莫如父。在这里,知我者,朱教授也。 说起来,我到阜新参加函授学习的目的也非常的简单,那就是为了提高文化素质和储备知识,以备退休以后写点文字所用。尽管不被周围的一些人所理解,尽管我也知道要付出很多精力,但是,我还是要努力争取。 朱教授对于我的想法很是欣赏,对我传授了很多有关方面的知识,也向我讲了很多他所知道的名人轶事,还告诉我说光有想法不行,还必须经常写,关键是要在写的过程中努力思考。对于朱教授的教诲,我对我的初衷更加有了信心,也让我对知识地追求更加强烈。 在这个即将离开又值得终生记忆的宾馆里,朱教授诲人不倦;我呢,双眼注视着教授,倾耳敬听,生怕漏掉教授的哪一句至关重要的一句话。 朱教授告诉我,他有一个女儿,很爱写作,读了很多名著,也写了一些作品。他的儿子和儿媳妇也经常写一些小小说,有的还发表在报刊上。他为了他的家庭里有个良好的学习和写作的氛围,他专门整理了他发表的有关写作的文章,出版了一本书,一本有关小小说的书。 教授从他那皮包里拿出来一本书,也就是他的大拇指厚的关于小小说写作的书。又拿起笔来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他那非常秀丽的几行字,这几行字是特意写给我的非常珍贵的赠语。落款时间是:一九九六年冬。
爱一个人会成长,喜欢一个人会变得聪明,学会放弃与接纳现实给予我们的感悟,到头来,终会发现,我们也可以如此幸福,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伤口总会有愈合的一天,总会有那么一个人正在等着属于你自己的幸福。
也许,残缺就是美。我们的先人让牛朗织女一年相聚一次,相思与三百六十四个日子里,苦苦独守于单枕寒窗,孤灯难寝。写到此,让我想起了郑板桥的《七夕》:天上人间尽苦辛,飞桥斜度水粼粼;一年一会多离隔,好把牛郎觑得真。漏尽星飞顷别离,细将长夜说相思;明年又有新愁恨,不得重提旧怨词。也许,就是因为这残缺的美,才彰显爱情的伟大,真情的难得,有缘人终成眷属的美好。也许,就是因为这残缺的美,才打动着你我的心,告诫你我对爱要真诚,要不离不弃,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因为拥有就是人生最幸福的事。也许,就是因为这残缺的美,才给人以信心,让我们不要轻言放弃,相信只要努力,不懈追求,就会感动天地,感动神灵,保佑你我终有相聚的日子,拥有最美好的生活。也许,没有也许,也许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真理。
我和你一起骑着脚踏车去踏青。再过几天,或许就会有一个人离开,我们都努力去珍惜。
免责声明:文章《教授阜新听见学习老公现实拥有放弃函授是否》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