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为什么要等待,也许只有等待才能唤醒我麻木的神经,只有等待才能叩击我前行的脚踪,也只有等待才能充实我空虚的心灵。等待着黄昏迟暮,等待着风清月朗,或许我只是在等待戈多。
茫然元宵 茫茫然,今天已经正月十五了。这些天,茫茫然的,不知是晴是阴,似乎只小小的下过一点雨。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只知道从初三开始就上班,每天坐在办公室,呆若木鸡。大家都呆若木鸡。每天讨论湖北和全国的疫情数字,愤愤的,担忧的语气。而其实,记不住那些不断增长的数字。更没有几个人,想着那是多少活生生的生命在挣扎,多少家庭、多少亲人在煎熬。而即使想了,担忧了,又能干什么呢?人们真正想的是自己,如此疫情严重,竟然被要求上班,国家不是让在家隔离吗?菜价又涨了,一棵白菜几十块。口罩很贵,还买不到。居然有熟识的人去过武汉,回来没有按规定上报。如此云云。当别人经历大的磨难的时候,旁观的人是爱莫能助的。而今天已经正月十五了。儿子说,元宵节要吃元宵的。我买了元宵。孩子说的是对的。正月十五要把家里的灯都打开,去年三姐专门打电话给我说过,我打开了所有的灯,蜷缩在沙发上看电视。街上,树上挂满了红灯笼,但街上并没有几个人,白天也是这样。周围的房子,家家户户的灯都亮着,有的阳台上也挂了大大的红灯笼。那些灯笼也是寂寞的,似乎只是点亮给自己看。有零零星星的燃放焰火的声音传来,空洞的,更似乎是无聊的。没有人知道是谁燃放的,我想,他们燃放时,一定也是茫然的,没有雀跃的孩子,没有人驻足欣赏。月亮也是,挂在天上,在灰云之中若隐若现,孤单而凄冷,被云填成斑驳的模样。中央电视台,一群主持人,朗诵着诗歌。一群歌手,唱着歌曲。言辞中充满了深深的忧虑、无尽的感恩和一切都会过去的鼓舞。现场没有一个观众。没有笑脸,没有掌声。我也是。在家里茫然地转来转去,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做什么。我知道,即使回复了朋友元宵快乐,我知道那也是空洞的。没有人快乐。当生活被摁在了案板上,手足无措的时候,哪有什么快乐。就像我,这是你离开之后的第三个元宵节了。这么多日子,一天一天的,茫茫然地过去了,又有几个人知道!外面灰蒙蒙的,月亮是,云是,街上是,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找不到那颗我多少次凝望的星星,我看不见远远的玉山的轮廓,眼前只有你的面容,伴着夺眶而出的泪水。抽完这支烟,睡吧。再见元宵节,再见! 2020年2月8日 赞
第一次与孩子相约北京,写下了《从心弦上弹出的歌》一文,被《中国时代文艺名家代表作典籍》收录,甚为欣慰。 第二次与孩子相约北京昆明池。这次相约,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源于我的新作小说《南天云梦》一书的创作过程中。 《南天云梦》一书,紧紧围绕历史上两千多年前,赫赫有名的汉武帝刘彻做梦见“彩云南现,遣使南下”的故事为主线展开,从公元前三世纪楚将庄蹻入滇,在昆明的滇池畔建立滇国,到秦开五尺道,再到西汉于晋宁设益州郡、云南驿设云南县,给遥远的西南边陲带来 了一个浪漫主义遐思的地方——云南,从而进一步演绎了发生在云南县及周边的故事。 我出生在汉武帝刘彻做梦见“彩云南现”的地方,也就是云南一词出现最早、汉武帝命名为“云南县”(今为祥云县)的地方。在本书展开的故事中,其中的一回“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汉习楼船”与“昆明池”有关,因此,在完成《南天云梦》一书的过程中,云南、长安 和北京的“昆明池”,与我有解不开的情结。 “昆明”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是指秦汉时期西南地区一个部落众多的游牧民族的名称。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生活在洱海一带的游牧民族就被称做昆明族。他们伴水而居,善于水上生活和行军作战。西汉时期,为 了打败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等国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22年,张骞历尽艰险回到首都长安,向汉武帝报告西域情况时说:我在大夏国(今天的阿富汗)见到过蜀布和筇竹杖,经过了解是从身毒(今天的印度)贩运去的,这说明有一条从云南通往印 度的道路,且大夏国很希望同中国往来,却忧虑匈奴从中阻挠,如果从蜀郡通身毒后去往大夏国,道路近便,有利无害。 根据张骞的建议,汉武帝派遣使臣去往西南夷寻求通身毒之路。到了滇国,滇王派了十几批人为他们寻求通身毒之路,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在大理洱海附近,道路被昆明族所阻,最终未能通身毒。 当时昆明国属于割据小国,不服汉化,不但自己不理会大汉王朝,还千方百计地阻止四川省的越西国等小国向汉朝进贡。汉武帝天威一怒,按持不住地宣布:“朕要两次大规模扩张活动,发兵征伐西南夷。只是西南夷势力强大,且熟识水战,而中原士兵不识水战,征伐 之举必将受阻,所以,在征战前,为了使将士习惯于水战,朕要在长安西郊的上林苑中,开凿一个模拟昆明部族人居住的人工湖,取名昆明池。在池中修造有楼的大型战船,专供士兵操练水战使用。并积极备战,由被动变主动,打通通往身毒国(今印度一代)的西南通 道。” 汉武帝说到做到,当即抽调两千余犯罪官吏,将长安上林苑中的一片洼地,一铲一铲地开挖起来,开凿成周匝四十里的水域,池中有戈船数十艘,楼船百艘,船上立戈矛,四角皆幡旄葆麾。 开凿后的昆明池,水波浩渺,水光接天,无边无际,池中战船艨艟,战鼓咚咚,杀声森森,场面宏大。汉朝军士经过操练,解决了水战中的障碍,使征战西南夷变被动为主动。 训练水师战船众多,有戈船、楼船数百艘,还有戈檀舟、撞雷舸等,都是军事用途的战舰。“昆明池中有戈船,楼船各数百艘”,船上多竖旌旗,可见操练水师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张扬着大汉民族的军威和自信。 “汉习楼船”不但寓含着中央王朝统一西南民族地区之意,也意味着西南与中原的关系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举国投降,随后,汉武帝统一了洱海地区。 诗圣杜甫曾有一首诗《秋兴八首·昆明池水》,则是对昆明池的历史变迁的最好概括。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当然,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在上林苑里开凿的昆明池,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最初以军事目的修建的昆明池,会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湖,在我国水利史上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见证了汉唐长安盛世的辉煌。 长安昆明池的辉煌延续了近千年,如今,这一切早已被历史风尘所掩埋,而成为遥远的记忆。但它的影响却并没有中断。 那么,“昆明池”缘于云南,汉武帝人工开凿于长安,又为何与遥远的北京一顷碧波的“昆明池”扯上关系呢?这也就是我相约北京昆明池的原因。 我与孩子登上了前往北京的飞机,去与昆明池直面。 北京的春天,还在寒冷。当我一脚踏出舱门,顿感一阵寒意袭来。可孩子极了解我,深知我是一个历来关注特色很明显地域的人,所以第一目标仍是相约的昆明湖。 昆明湖在颐和园内,颐和园一名,取得实在是经典,“颐”:修养、保养;“和”:相安、协调。“颐和”二字取颐养精神、心情平和的意思,把万寿山与昆明湖诠释得神圣而丰满。 一个文化人到了北京,仅凭对“颐和”二字的理解,就非走进颐和园不可,更何况还是相约。 进了门看介绍得知:颐和园的主建筑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皇家园 林,享有“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称誉。 整个颐和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万寿山、昆明湖构成颐和园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宏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诗情画意。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在不远处有一个小岛上种的全都是桃 柳,上边有一个亭子叫做知春亭,古人云:“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来到的时候,这里就是颐和园中最早报春的地方。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终至山巅,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 穿青琐,气势磅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的南湖岛通过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 据载,公元1153年,金定都燕京(改称中都)后,金主完颜亮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宫。到金章宗时,更从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脚下,使它成为一处贮水地,称金水河,这就是今日昆明湖的前身,到元代,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应京都漕运之需, 水利学家郭守敬导引昌平县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当时金山改称瓮山,湖泊就改名瓮山泊,水面比原先扩大。明代,白浮村泉水渠道(白浮堰)失修,水源枯竭,瓮山泊面积缩小。清代乾隆皇帝在瓮山一代兴建清漪园(后改建为颐和园),将里面的天然湖 泊开拓成现在的规模,联想到了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景仰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功业,把北京颐和园的西湖也改名为“昆明池”,并效仿汉武帝在这里演习水师。而当时改建昆明湖所挖出的淤泥全都堆在了翁山,使原来的小土丘增高和扩展了不少,乾隆皇帝在为母亲祝寿的 时候,在山上园静寺的遗址上兴建了大报恩延寿寺,并将翁山赐名万寿山,取意长寿。后来光绪皇帝也曾在昆明池训练水师,年轻的光绪帝遥想汉武帝,思绪万千,写下“水战原非陆战同,昆明缅想汉时功”的诗句。再后来,毛泽东写下了“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 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的诗词,其中“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不仅是毛泽东盛赞“昆明池”的诗句,同时也是将昆明池遥指京城,请有识之士共聚北京,施展政 治抱负。可见昆明池的影响可见一斑。只是古长安城的昆明池,却早已不复存在,空留遗址,使人平添诸多思古幽情。 我悠闲地漫步在17孔桥上,诗兴大发,赋《十七孔桥》诗一首: 飞跨东堤廓如亭,西连湖心南湖岛。 远望, ‘修蝀凌波’,造型优美, 将昆明湖的水面分出层次。 近阅, ‘灵鼍偃月’,神态各异, 引游赏者优雅凝神怡观。 真的是, 桥北对联写得妙: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 此桥的风景, 美不胜收。 当步入南湖岛时,纵观整个颐和园,心旷神怡,吟诗一首: 颐和园里春润泽,着意佳客游心切。 南湖岛前阅胜境,万寿山上觅娇容。 十七孔桥牵堤岸,昆明湖水泛涟漪。 绿柳飘逸题诗句,桃花笑迎八方客。 我以万寿山为背景,拍了许多照片,既取万寿之意,也算是到颐和园的留念吧! 昆明池,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生活,总有那么一处回眸,让我们千回百转;人生,总有那么一段景致,在我们的心中丰盈而饱满。这次相约北京昆明池,却是我最留恋的一次。虽然北京寒冷,却因情而美,因爱而暖,掬一捧时光,洇染心田,任眉间浅笑婉约语过嫣然。 相约北京昆明池,与爱同行,拾暖,冬藏! 回到云南后,我趁着游览北京昆明池的浓情,再次造访家乡昆明池(今洱海),在《南天云梦》小说中写下了对昆明池赞美的片段。 昆明池,两头窄,中间宽,略弯曲,如一轮新月,静静地依卧在点苍山和叶榆坝子之间,弯曲成太极圈的S形,为生气妙化之形。 昆明池水,浩浩荡荡,舒卷起伏中充盈阴柔之秀。湖水清澈、透明,能看见水底鱼眼、虾须,为群山间的无瑕美玉。 站在昆明池边,凝视着和平洁渺温柔的昆明池,看着浩瀚的水域,碧水清清,氤氲飘逸,海风吹拂,渔帆点点,跳跃着阳光和色彩,舒广清秀。 远看,池绿,倒影映波旋;近阅,池蓝,帆影戏浪尖。 烟波浩渺的昆明池,虽然不是大海,但却五脏俱全,有海湾、半岛,还有大大小小的岛屿。登上金梭岛,仰头眺望点苍山,山如雄狮,雄劲的十九峰横亘天宇,玉带云缠绕山腰,让人神爽飞越。俯首观昆明池,碧水烟波,白帆点点,上下天光,犹如一幅巨画尽收眼底。 山的静态美与水的动态美鬼斧神工地融为一体,山衬水之秀,水托山愈雄,把自然山水之美演绎到了极致。 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泛舟,那干净透明的海面宛如碧澄澄的蓝天,给人以宁静而悠远的感受。那摇橹的艄公唱着山歌: 生来就居苍山下,昆明池里乐无忧。 抬手撒下金丝网,举纲张目捡大鱼。 昆明池风光,四时变幻,多彩多姿。清早,晨雾轻笼,湖面迷茫,待东方日出,朝阳四射,湖面金波粼粼。这时,渔舟扬帆,撒网捕鱼。夕阳西下,披着落日余晖的归舟,载着丰收和渔歌泊岸最迷人的还是昆明池夜月。 昆明池月华,点苍山雪暖,龙尾关风和,龙首关花艳。点苍山十九峰巍峨耸立,直插云霄,十八溪水东流,装点着点苍山和叶榆坝子。当仲秋之月照透点苍山雪的时候,昆明池的月才从熟透了的关于爱与诗的梦境中醒过来,不会衰老的它在昆明池里翻过身来后,携着秋 歌和秋的神话,一头扑进秋天忙于收获的城郭、田野和村邑。望着月光的流淌,任随缓缓流下的华灼的月光,流进我的心地,在心里旋起涟漪,涌起浪的思绪,温热的诗情。 中秋满月时,我们到昆明池边,一阵海风吹来,好像吹动了月光的轻纱,身边的昆明池也好似随着月光轻荡起来……夜,月亮格外的亮、格外的圆,其景令人心醉:水中,月圆如轮,浮光摇金;天空、玉镜高悬,清晖灿灿,仿佛刚从海中浴出。看着,看着,水天辉映, 你竟分不清是天月掉海,还是海月升天。但见: 仰望天空,月明星稀,玉镜高悬。俯视昆明池,风停水静,月光照池水如银,地溺银涛,海中月亮,皎洁丰满,随浪漂摇。素魂映苍山似水,水光接天,万顷茫然。秋色平分催节序,月轮端坐照山海。 这时调皮的月儿一头扎进昆明池,搅得波晶亮银,如一条美人鱼腾挪于清澈的湖中,把人心里挠得浮想联翩、血脉膨胀,想与之亲密接触。 月是观者的眼睛,顾盼流连,生出无限遐想。傍晚,天上一个月亮白晃晃,水中一个月亮金灿灿,渔民们出海捕鱼,夜夜满载而归。 月光闪亮的天野,有朵朵云彩的缠绵,靠月近的一丝一缕洁白如棉,丝缕清晰,各有特色。离月远的云彩,透明的与灰暗的层次分明的云彩交织在一起,在深蓝的天海里悠悠游动着。天际间,风的絮语,浪的呻吟;几株杨柳,经不住风的抚摸,扭动着腰肢,在月光下吱 吱地雅笑。 王然于对刘彻皇帝说:“陛下,每到中秋节晚上,粼粼波光的昆明池月夜里,一条条小船悄悄地犁开水面,恋人、诗人或夜游洱海的浪漫之人闯入了碎银波光的光环里,欣赏倒映在海中的金月亮,茫茫的大海、天光、云彩、月亮和海水相映在一起,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令人陶醉。” 刘彻受这情景感动,自言自语地抒情道:“明月疏星的天穹下,神韵的昆明池闪烁着智慧光芒和渊博的睿智,给远道而来的汉使一行,浮光掠影的惊叹山水之美。” 王然于说:“陛下说的情景太动人了,那天刚好是中秋,月光下的池边,热闹非凡,我们坐在村边靠海的一块礁石上,心静如水地欣赏着昆明池,就像欣赏一个风姿绰约的靓丽女子。她眸眼里闪着秋波和温情,不时用含情脉脉的微波细浪拍打着我身边的礁石,散发着她 体温的水雾吻上了我的脸庞,反反复复,无休无止,让我受宠若惊,不知所措。” 这时,不远方传来横笛之声,正是: 谁家玉笛弄清秋,笛音悠扬随风传。 月光止步浪花舞,吹得恋人动芳心。 风清水凉,绿树色泽鲜美,云翼漂浮轻柔,潮水拍打石岸,晨曦追逐海鸟,水光摇动回廊的一幕风景。昆明池如此多情,江山如此多娇,夜色如此美丽,就像一个刻骨缠绵的爱情故事,让人徘徊转折,夜不能寐。此时,我们陶醉了,沐浴在月光中,以朗朗的胸怀感受昆 明池的魅力。 昆明池就像一个风姿绰约的靓丽女子,眸眼里闪着秋波和温情,不时用含情脉脉的微波细浪拍打着身边的礁石,那散发着她体温的水雾吻上我的脸庞,无休无止,让我不知所措。 夜深了,朦眬深沉的点苍山早已进入梦乡,昆明池微波细浪吹起了小夜曲,要进入梦乡了。月夜下的恋人还一对对地依偎在一起,呼吸着她湿漉漉的体香,说尽了情话,…… 饱览一片浩瀚之海,一抹绿海阳光,一幅淡雅的山水写意画,一个属于完全自由的昆明池岛国世界的风光,成了我一生抒发澄清明净的昆明池恋情。 …… 昆明池,云南的原生壮美,长安的张扬辉煌,北京的遥指景仰。
在我看来,高中是永远没有交点的平行轨迹,是一茗经不起折腾,苍白与平淡的茶,苦也似甜;而大学则永远没有实质的空心的点,是一壶找不到知音,浓烈且空虚的酒,醒也似醉。汲汲营营,空空荡荡,生活在凌晨的痛楚,就好比黄昏的恋殇,一样没有头绪,一样只得停滞在生命的大气圈,灵魂的浅层面。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雨中,我抱着瘦削的双肩,很冷。沿着那条我走了大半生的,湿湿的,滑滑的小路,步履蹒跚地回到了那幢老屋。开灯,褪掉被雨淋湿的思绪,脱掉那件湿漉漉陈旧的外衣,换上暖暖的睡袍。然后,我把自己扔进了那软软的沙发中,连同一声长长的叹息。
自从她好少上贴吧以后,很长断时间我好少上苏州贴吧了,我心憔悴,看贴吧也昏暗起来,
关于父亲,这些年我只字不提。光阴似箭,我已行至中年,生命早已学会了承受与承担。在父亲节的今天,突然觉得应该拿一些文字来祭奠父亲,也应该拿一些文字来祭奠昨天。毕竟,父亲是每个人生命不可忽略的部分。今天的我,早已不是当初那个青涩与无助的女孩儿,经历过风风雨雨,早已学会了平静地接受和坦然的接纳。关于父亲,生命没有假设,我亦接受了父亲的离开,也准备接纳岁月里更多的风雨,我知道,它们会让我的人生更有意义!
无论是跨入宫门的女子,抑或,从宫门中走出,走上和亲之路的“公主”,不过皆是盛世浮华中那无处归依的浮萍,是那笑闹繁华间的寂寂身影,在喧嚣斑斓宴席的寂寥灰暗角落里默泣着,展袖拭泪黯咽悲切的薄弱魂灵。
人的一生不是每个人都感觉一样的,有些人走了,你可以淡然。有些人走了,你不可能没有眼泪。其实,眼泪只不过是甚浅甚浅的思念,最深沉的思念却如流在骨脊里的,比生命还要长久一些。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清冷的寒夜辗转难眠,是他们回家喜悦的消息惊扰了我。面对他们的喜悦使我更加凄楚黯然,那不可替代的血浓于水的亲情,乡愁...此刻,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儿,一粒粒地滑落。当忆起临别家乡时的情景,那时的我义无反顾,孤注一掷不顾父母亲的反对,跟随他来到这陌生的城市,我坚信不断地耕耘、播种,总会有一份收获。在我努力的拼搏下,终于赢得众多客户的认可和支持,我得感谢你。感谢你给我的伤害,使我在生活中学会了沉着,独立;感谢你的离开,使我在商海中学会了顽强,应战。哪怕是经历磨难,被跌得头破血流,我依旧坚持不懈对待我热爱的事业!忧伤的日子,我还得继续生活,缺少真情的天空依然阳光明媚。而我就这样固执地守着我的一份坚定,任谁都可以放弃我,而我却不能放弃自己。爱是由一个笑容开始,用一个吻来成长,以一滴泪去结束,人生总要有一些遗憾或许才算完美。
免责声明:文章《昆明池汉武帝颐和园没有云南北京昆明湖万寿山昆明月光等待》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 上一篇: 时间青春记忆生活开始知道执着拼凑
- 下一篇: 明文女人存在办法失去没有老人麦子闺女开始生命医疗
评论